
還記得嗎?小時候每到端午節,鄰家的奶奶就會用雄黃調的燒酒在你的額頭上寫一個“王”字,還會為你掛上一個精心制作的老虎形香袋。于是,一幫孩子歡呼雀躍著,攀比誰的香袋更漂亮。
轉眼又到農歷五月初五了,家門口掛上了成束的菖蒲,粽葉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中,只是長大成人的你已經將香袋留在童年的記憶里了。
其實,喝雄黃酒、掛菖蒲、佩香袋,這些民間習俗都有其深刻而豐富的內涵,皆為代代相傳的抗病驅邪的良方。中醫認為,農歷端午是一年中瘟疫病邪最容易侵犯人體的節氣,人體本身也容易出現各種不適應季節變化的癥狀,因而古代的醫生便想出了各種辦法來預防。
去年將近端午的時候,無意中聽男友說他頭昏、頭重,胸口悶,還有些反胃想吐,我馬上想到了小時候掛在胸前的香袋。于是,我去中藥房買了些荊芥、薄荷、紫蘇、桂皮和茴香,研成末用紗布包好,塞在一個印有我照片的手機掛件里,把開口縫好,再在背面打上一排小洞,一個既時尚又實用的香袋就做好了。這物件果然靈驗,男友用了我送的手機掛件后,不適癥狀很快消失了。他得知香袋的秘密后直夸我了不起,把老祖宗的功勞全記在我頭上了。
香袋中所用的中藥多屬中醫的芳香類藥物,含有揮發油,所以散發出來的香味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和抑制多種病毒的效能。此外,芳香氣味能夠刺激鼻黏膜,使免疫球蛋白A(SIgA)增加,增強自身的抗病毒能力,從而使免疫力有所提高。
6月22日是今年的端午節,時尚而又細心的你,不妨親自動手制作一些香袋,讓朋友們為你的貼心而感動。
傳統香袋的制作方法
民間制作香袋的常用香料有冰片、樟腦、荊芥、薄荷、蔥白、干姜、菊花、紫蘇、蒼術、桂皮、茴香、辛夷、甘松、菖蒲、蒿本、高良姜、雄黃、白芷、山奈等。
以上藥物,冰片、樟腦常用量為2克~5克,其余藥物可根據香袋大小和個人敏感度而調整用量,通常在5克~15克左右。
選自己喜歡的藥物并將之研碎,傳統的中藥房有提供藥物研末的服務,也可去選購。將藥末用兩到三層紗布包好,用細繩扎緊,外面裹上松軟的棉花,再塞入漂亮的布袋內即可。
最火的香袋配方
配方1:冰片、樟腦各3 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
配方2:川芎、白芷各10克,蒼術20克,冰片3克。
配方3:山柰、雄黃各10克,樟腦3克,丁香50克。
西式香草香袋
材料:玫瑰半杯,百里香半杯,茶樹精油數滴,布袋1只,細繩1條。
做法:
1. 將玫瑰與百里香放入碗中充分混合。
2. 在香料中加入一些茶樹精油。
3. 取一個布袋,將玫瑰與百里香由收口處放入。
4. 將香料填約八分滿后,以棉繩將布袋口綁好。
5. 將布袋放入衣櫥內,或是懸掛在廚房或洗手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