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說是經典禮拜,本片顯然不是金基德最好的作品,但卻是金基德轉折性和最值得紀念的作品之一,更是韓國民族反思電影的吐血之作。假如說什么電影是最韓國的,[收不到的情書]應當可以入選。淋漓的鮮血和近乎無色的人生,慘傷的擁抱和依靠在這部影片里應有盡有。而韓國人植根于血脈之中,千年下來,直至近代愈演愈烈的悲情,在這部向觀者眼球不斷挑釁的影片里也得到大面積的鋪展。
故事:朝韓交戰時,一個韓國女人和一美國黑人大兵生下一混血兒子。那韓國女人天天盼著黑大兵能給她回信,可每次回執都是“收信人不明”,這也是片名的來頭。母子二人在韓國均備受歧視,住在一個廢舊汽車臨時搭建的房屋里。一天,混血兒子無限憂憤地給母親沐浴后,割去了母親乳房上的印記,那是黑大兵留在母親身上的紀念。隨后,他殺死了母親的相好,一個靠殺狗為生的男人,他曾在這男人手下干過活,還受到過欺凌。他騎著摩托奔馳在田埂上,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頭朝下,腳朝上地栽入冬季的泥塘中,結束了他年輕而幾欲崩裂的生命。
悲劇還在重演,一個18歲的女高中生因幼時和兄長游戲時,被兄長的自制火槍擊中右眼,而只剩下一只眼睛看她所能看到的世界。一個駐韓美軍看上了她,說可以治好她的眼睛,條件是她必須成為他的情人。她答應了,女孩復明后,她和美國大兵同床共枕的日子同樣不得安生。在美國大兵欲往她乳房上刺字時,她作出了最沉痛的對抗,親手刺瞎了那只剛能看清世界的眼睛。女孩的慘叫,引起了幾名韓國退伍老兵的激憤,他們手持弓箭,準備對付那個美國大兵。真正得逞的是一直眷戀那獨眼女孩的青年,他用他并不熟練的箭法,射穿了那美國大兵的陰莖。
青年自首時,吞下了一團鐵絲,再通過大便排出,以便勒死同在獄中的另一位韓國青年,因這韓國青年強奸過那獨眼女孩。行動未果,他被押解到另一所監獄,途中,他看見了那輛廢舊汽車在燃燒,他和那混血是好友,他知道他的母親在自焚,他要下車,與警察發生扭斗,被警方以最近距離擊中大腿。
片尾,美軍在野外訓練,一美國士兵突然在草叢中拾到一封信,信是從美國寄來的,信的內容好像是說某個美國人在美國一切都好。

>>美國:
對韓朝歷史稍有了解,便知道韓朝在近千年的歷史中,一直飽受鄰邦日本的侵凌,大大小小的吞并和解放貫穿了韓朝的全部歷史。另外,韓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是我國的一個重要附庸。最近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美國人發動的朝鮮戰爭,板門店一別,使韓朝分裂已達半個世紀。所以,在韓國電影審查制度放開以后,出現了大量反映近親相殘的影片,最近的[老男孩]幾乎將此至親互指推向了令人結舌的絕境。[收不到的情書]一開始便是哥哥將妹妹作為活靶子,而使妹妹終其一生,身心俱損。
美國在這部拉扯國家劇痛的影片里,成為一道揮之不去的巨大陰影。首先是實景,美國仍在韓國駐軍,表面看去,駐韓美軍與韓國民眾相安無事。但實則,韓國人對美國仍有相當強烈的仇對情緒。從混血兒謀職的艱難,到混血兒母親買菜都將受到刁難,便可見一斑。但金基德深知韓國對美國的態度不會這么簡單,顯示出金基德非同一般的理性和睿智。片中多次出現,飛機越過天際的畫面,這飛機很可能將開往美國,也帶出韓國人對另一國度的臆想。最典型的當然是混血兒的母親,她被黑人大兵在乳房上刺字,卻不以蹂躪為蹂躪,到美國去,成為她一生中最大的夢想,這可能也暗含了某些韓國人的思路。金基德也異常冷然而詩意地割裂了這一夢想,所謂“收信人不明”,你對美國僅存的那點苦戀隨時可以踩在腳下,爛在泥里。這不僅讓金基德悲烈的家國感得以彰顯,同時也體現了金基德清醒自覺的道德良心。
韓國的經濟騰飛與美國的入朝和軍管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若干聯系,包括韓國當下的文化構成也與美國大兵的駐留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那兩個韓國混混從美國那里弄來了《花花公子》,還有美國特色的鋼管舞。這種不動聲色的文化滲透使韓國對美國的態度異常曖昧,愛恨皆不果決、徹底。那個美國大兵對獨眼女孩的幫助,是以對方的屈辱為代價的,雖然獨眼女孩的哥哥極其反感,但也只能作無意義的謾罵。這段深入骨髓的描寫,相當冷冽地道出了韓國人最不愿觸碰的那份隱痛。真要反抗,也只能以自殘的形式作為應對,而無根本性的有效回擊。不能有效回擊的關鍵在于,你畢竟受過他人有意無意的恩惠。
還是那只眼睛,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美國擦亮了韓國的眼睛,使韓國真正做到了門戶開放,并把韓國釘在了一個暫時還無法擺脫的恥辱柱上。這根恥辱柱頗為華麗,令人不忍舍棄。這也是韓國國民性最大的悲劇。那個美國大兵從《花花公子》上撕下一個女人的眼睛貼在那少女失明的眼上,于是這少女就有了兩只眼睛,一個是美國,一個是韓國。她必須用這兩只眼睛看待韓國的歷史和現實。

>>韓國
當下,韓國至少在亞洲儼然是經濟強國,這是朝韓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光榮。可物資的富足仍無法消平韓國往事越千年的民族創痛。影片通過地下的一具腐尸表明,韓國的民族隱患深埋在泥土之中,但一旦開掘,韓國的苦難可能仍會來臨。這是一個脆弱而倔強的國度。(當然這具腐尸直接涉及朝韓之爭),但金基德卻努力開掘韓國民族癥結更深的黑洞,雖然并不成功,但勇氣可嘉。有一幕非常鮮明,獨眼少女的父親曾是朝鮮戰爭中的烈士,而享受撫恤金。有一日,當局來人說要取消撫恤金,她的父親還活著,并已向北朝投誠。不僅撫恤金取消,家室還會受到監視。聞聽此訊,獨眼少女的母親癱坐在地,放聲大哭。獨眼女兒的哥哥說,這不是好事嗎?父親還活著。母親卻說,活著有什么用,我們以后怎么生活呀。此語道出韓國對外界不自覺的依賴,但影片對此染墨不多,只強調韓國民族的精神困境,不僅是朝鮮戰爭所至,還有著更深重的民族積垢。這積垢事關生存,也就變得更加難以規避。
還有那單戀獨眼女兒的青年的父親,在朝鮮戰爭中斷了一條腿,還逢人便吹噓自己曾在戰場上殺過三名朝鮮士兵,絲毫不覺骨肉相殘為忤逆。金基德在此只是陳述,不作明確的道德評判。只讓人覺得韓國人的國家意識已趨于混沌。
>>自瀆、自殘
試想,朝韓多次承受殖民統治,卻能依然堅挺于世界東方,可見這民族必然有著極堅毅的生存法則。在[收不到的情書]中我們看到韓國人不迂回,不退讓,如同韓國泡菜般那股又冷又酸又辣的狠戲。但這股狠勁更多的時候是洞穿自身,而非對周遭環境的破壞。獨眼少女因有眼疾,產生自閉,通過豢養的一只小狗來自瀆。她沒有接受那青年相當純凈的愛戀,相反要借助外界,恢復自己對光明的全面觀照。其光明因非自身能力所獲得,而是靠其美艷或富饒來換取。這光明亮到最后,還得以酷烈至極的自殘手段作一“奉還”。很難說這是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絕。更像是孩子故意染上病疾,想搏取父母的愛憐,當這一上升到國家、民族意識的創口時,顯然更為深刻,更令人坐立不安。確切地說,韓國人因對自身缺乏信任,才生發出這一系列匪夷所思,觸目驚心的自殘之舉,借此確立自身存在的顯著。在金基德之前之后的作品里,層出不窮地出現過此類情境。不僅是金基德,李滄東、樸贊旭、包括老將林權澤的作品里都有這種我以我血的轟然奔瀉。這是如鉛般沉重,又如水般蔓延的自憐,在韓國經濟騰飛的神話里,這是一道不容忽視的暗流,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純粹韓國式電影最為森嚴的主題,更是這個飽受憂患的民族最為堅實的一份清醒。
>>混血
金基德在這部影片里,采用了多線索的散點敘述,本片也是金基德目前敘事最為復雜的一部作品。金基德指揮若定,尤其是兩條主線,兩代韓國女性的慘烈命運互為因果互為延續,處理得極為干練。在無望的宿命里,我們仿佛能聽到金基德連綿不絕的嘆息。個人覺得,母親的段落更具震撼,而獨眼女兒的心態中摻雜的因素有些蕪雜,性的受挫,家庭的困窘、自身的殘缺,金基德欲從這少女身上獲取的文化意味過于密集,反而流于概念。不如母親的一味單戀來得純凈、有力和發人深省。這里同樣有一個弒父情結,只是混血兒對自己的兩個父親都舍棄了,美國父親,他是要看到母親給父親寫信,就會痛毆母親一頓。而韓國父親,那個母親的相好。自認為自己眼中有火,真要與混血兒對峙時又懼怕了。他殺了一輩子狗,卻被混血兒像狗一樣的殺死了。在混血兒身上,非常清晰地體現了他奴性和主性的雙面。他的略帶卑賤的行為中積聚著難以定控的力量。他真正能傷害的,也只是他的母親。我認為這是這部影片最殘酷的一面,混血兒是連雙親都不放過的,孤絕到這地步,金基德,也可以說是韓國人,也算是狠到頂端了。假如說獨眼少女是對韓國歷史的一次無比沉痛的告別,那么混血兒極有可能是韓國現實一場極其無奈的接力。獨眼少女的眼疾是后天造成的身心磨劫,而混血兒則是先天帶出的一場畸形的血濃于水,他是兩個實力懸殊的國度錯雜結合的產物。但金基德選擇了告別,而舍去了接力,他讓混血兒以倒栽蔥的儀態結束了生命,并讓他的母親自焚而亡。烈火焚盡的應是韓國目前為止,最后一起難以啟齒又極欲粘合的歷史。在火光中,我們隱約能看到金基德對韓國前景的堅定信心,雖然是自毀,卻能方便前行。那輛永不發動的汽車還是讓它消失吧,混血兒的母親就在那輛汽車里。雖心扇崩裂,也不得不如此。
>>結語:
金基德其后的作品仍執意于對情色和暴力的恣意書寫,但其深而沉重的家國感卻在逐漸剝落。轉而熱衷于勾描更空靈,更私己的心靈地圖。手法越趨圓融、老道和沉著。但[收不到的情書]仍是金基德最難以忘懷的一部電影。金基德說這部電影讓他最大的困惑在于,不知道這影片屬于韓國,還是屬于他自己。還是屬于我們這些觀看過[收不到的情書]的人們。他還說他努力表現自殘的可怖,是想讓韓國人不要害怕自己,害怕自己的過去和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