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受難]并不像[駭客帝國]和[指環王]那樣極其依賴特效,但化妝特效在影片拍攝中也占據了很大比重,在后期制作中,共有135個需要視覺特效處理的鏡頭。在電影制作中,化妝特效和視覺特效通常由有不同的特效公司制作。由于意識到只有將化妝特效和視覺特效有機結合起來,統一策劃和制作,特效的效果會更好,[受難]導演梅爾·吉布森和制片公司決定由好萊塢著名特效公司Captive Audience承接化妝特效和視覺特效的全部特效制作。當時,Captive Audience只是一家專門制作化妝特效的公司,曾受雇于[變相怪杰]劇組。為了完成[受難]后期制作的視覺特效,這家公司在18個星期內建立起6個電腦圖像合成工作室和2個3D工作室。
粘上去的傷痕

[受難]一開始是客西馬尼花園的夜空中烏云洶涌,耶穌正在做被出賣前的最后一次祈禱。實際上,那些翻滾的烏云都是利用繪畫,結合視覺特效生成的數字畫面,而地面上升騰起來的霧氣則是在現場人工施放,實拍下來的。
接下來是耶穌被羅馬士兵綁在木樁上鞭打的場景。在拍攝現場,羅馬士兵們手里揮舞的只是沒有鞭條的木柄,那些抽打到耶穌身上的鞭條都是后期制作的。而耶穌身上被鞭打的累累傷痕則是化妝特效和視覺特效共同創造出來的:在拍攝時,耶穌身上有化妝的傷痕,后期制作中加上使畫面更加逼真的肌理效果,以及肌膚受鞭打時發生的顫動、綻裂等。那些傷痕并不是直接畫在演員身上,而是畫在特制的人造皮膚上,拍攝時貼在演員身上的。耶穌受鞭打的時間越長,要貼的假傷痕就越多。為此化妝師們準備了好幾百片人造皮膚。這種人造皮膚是一種透明的膠質膜,是Captive Audience特地為[受難]開發的。從前的人造皮膚都是硅膠制成的,但是硅膠有很多缺點,比如太厚、太重,容易起褶,粘貼非常費時等。現在利用這種新材料,將耶穌渾身粘上“傷痕”,只需三個半小時,而且逼真的效果可以持續一天。
后來,為了避免每天都花時間貼“傷痕”和重復拍攝鞭笞鏡頭,人們在綠幕前分別拍下了每一個鞭打增加一條傷痕的獨立畫面,這樣只需將這些鞭打畫面以一定方式組合,再加上視覺特效,就構成不同段落中的鞭打場面。因此,在拍攝中后期,扮演耶穌的詹姆斯·卡維澤身上就再也不用貼上人造皮膚了。皮開肉綻、鮮血直流的效果也是在綠幕前單獨拍攝,后期制作時再合成到畫面中的。

后期數字處理的視覺特效固然神通廣大,不過只有盡可能多的實拍素材,才能保證視覺特效的真實性。必須準確捕捉拍攝中的光線、動作和肌膚起伏,將它們同數字要素結合起來,才可能創造出逼真的效果。
如何釘穿手掌
耶穌背著十字架,被羅馬人押著在耶路散冷游行示眾那些戲是在意大利南部古城馬泰拉(Matera)拍攝的。攝影巧妙地避開了城市中的現代物,因此我們看到的外景畫面中99%都是實拍的。當然一些無法避免地進入鏡頭的現代物和街上的行人都在后期抹去了,換上在綠幕前事先拍好的古代行人。

在拍攝耶穌的手掌心被釘穿的那個鏡頭時,被“釘穿”的其實不是卡維澤的手,而是視覺特效主管喬什·羅岡的手。拍攝這個鏡頭需要三個步驟:第一個鏡頭是實景拍攝卡維澤躺在十字架上的情形,演員表情痛苦,仿佛自己的手掌被釘穿,實際上他的手伸到十字架上的洞口下藏起來,根本沒有什么手掌被釘穿的場面。羅岡的手被“釘穿”的鏡頭是后期制作中,單獨在綠幕前分兩段拍攝的。人們先拍手掌被釘穿后鮮血四濺的鏡頭:羅岡躲在十字架下,手掌從十字架上的洞口伸上來,平放在十字架上。將一條空心的細金屬管豎直放在手的上方,往管子中注入假血,假血便從手上濺起。接著羅岡移開手,人們在綠幕前單獨拍攝釘子釘入十字架的鏡頭。最后,人們把十字架上的卡維澤、羅岡的手“鮮血”四濺,以及釘子釘入十字架這三個鏡頭嚴密地疊加起來,就拍成了“卡維澤的手掌心被釘穿”的鏡頭。為了避免穿幫,鏡頭從側面水平拍攝躺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他的”(實際上是羅岡的手伸向觀眾。
疊加過程很麻煩,人們需要用繪畫方法,彌合卡維澤的手腕和羅岡的手掌之間的疊加斷裂或錯位。由于捆綁手腕的繩子只能綁在十字架上,它不隨演員的手腕運動而輕微移動,人們必須使用電腦特效“移動”它。
耶穌的替身——仿真偶人

到拍攝耶穌被高高釘上十字架那些鏡頭時,卡維澤可是切切實實地被懸在了十字架上好幾天。因為正如前面所說,必須有盡可能多的實拍素材,才能保證視覺特效的真實性。卡維澤幾乎赤裸著身體被高高懸起,寒風嗖嗖掠過耳邊,冰冷的雨水打在身上,那滋味非常難受。直到特效師們覺得實拍鏡頭足夠后期處理之用后,他才被放下十字架。因此,影片中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鏡頭,都是實拍和視覺特效的結合。
為了減輕演員的痛苦,人們同時制作了仿真偶人——一種胸部能夠起伏、頭部能夠四下轉動的遙控機器人,代替卡維澤被釘上十字架。在后期制作中,人們再利用合成技術,將演員的細膩表演和仿真偶人的大幅動作結合起來,形成完美的畫面。一般地,仿真偶人是在真人實拍之前設計完成的,但在[受難]中,卡維澤的替身直到實拍的時候才完成。因為受了幾個月的拍攝折磨,卡維澤的體重銳減。如果按照他開拍時的體重水平制作仿真偶人,這個替身就比實拍鏡頭中的卡維澤大得多,無法匹配,那么所有的努力就都付之東流了。
實際上,除了肢體運動,仿真偶人的眼睛和嘴也都可以設計成可遙控的。但是梅爾·吉布森不想完全依賴偶人,他需要有血有肉的真實表演。釘上十字架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被釘人非常痛苦。吉布森知道耶穌臉上那種隱忍痛苦的細膩表情,以及身體肌肉的細微的抽搐痙攣,都是使用偶人無法實現的。因此,這個偶人的臉部沒有任何機關,僅僅是一張殼,所有的表情都由卡維澤來完成。

仿真偶人的皮膚是由硅膠制成的,畫成血肉模糊、皮開肉綻的樣子。偶人的殼內是一系列機械裝置,制造胸部起伏、四肢和頭部運動等,還有一些微型的水泵,它們使假血從手掌心、腳踝等傷口處涌出。在影片中,絕大部分十字架上的鏡頭都是卡維澤親自拍的,偶人是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后期才真正派上用場。不幸的是,到拍偶人的時候,人們發現可憐的卡維澤被懸了幾天后,又瘦了好幾斤,做好的偶人還是胖了,于是特效師們又加班加點趕制了一個偶人。
創造天崩地裂的場面
由于從飛機上實拍現場的效果不好,從空中俯視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那些鏡頭,是人們在45米高的起重機上,利用模型拍攝成的。然而耶穌死后那場暗喻上帝憤怒的暴風雨完全是真實發生的。劇組在意大利遇上了惡劣的天氣,狂風暴雨破壞了拍攝計劃,但是影片最后一幕不需要依賴特效了,拍得異常順利。實際上,現實的暴風雨比影片拍下的要激烈得多,風大得能把行人刮倒,卡維澤和一個副導演還遭到了閃電襲擊。
耶路撒冷的神廟在暴風雨中被地震摧毀,那個天崩地裂的場面只能用模型拍攝。為了表現大地裂開,兩邊的建筑轟然傾倒的恐怖景象,人們用兩架相同的攝影機從不同角度拍攝神廟模型的左右部分,這兩架攝影機的運動軌跡呈V形,運動速度和焦距變化都必須相同。最后,兩架攝影機猛地向外側傾斜,從畫面上看,就是地面傾斜、神廟轟倒的效果。最后,在后期制作中,利用合成技術將兩架攝影機拍攝的畫面合成起來,加上一些處理,天崩地裂的景象就逼真地呈現出來。
下一個鏡頭拍攝祭祀的神殿被毀滅的情景。神殿的模型只是實物的五分之一大小,墻體的石塊是松散地壘起來的,整個模型僅靠內部的一些鋼條固定。這樣人們不費什么勁就能“摧毀”神殿,如果拍得不理想,重新搭建模型也很簡單。在后期制作中,特效師們為這個鏡頭加上了神殿中的幃帳,大火、濃煙、環境光等等元素,一個完美的場面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