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在想,港人為什么這么喜歡黑幫,美國人拍黑幫是相當厲害,但絕沒有港人那么熱衷,就是拍的好,也是借力打力,說的是另一檔子事。香港,尤其在80年代以后,黑幫片經過數次流變,越發繁榮多元了。所謂黑幫,在港人那兒,更多的是表現港人兩不靠岸的尷尬處境中欲覓另一方陰暗水土的夢想,自然這夢想是要裂成碎片,才能真正地好看起來。2003年的[無間道]使黑幫片更冷也更具覆蓋性。這次的[江湖]按監制曾志偉所說,又是一次突破,會更文藝腔一些。什么是文藝黑幫片,我看只有[美國往事]才能當此重任,面條躺在煙榻上的情景,真像是一場夢。[江湖]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很多人說國內能看到的這個版本,并不精確,為此,我上網查了查,那些在香港看過[江湖]的人說的劇情,和我看到的這個版本,并沒有太大區別。港版中那些過于兇猛的情色、暴力鏡頭,不看也罷。倒是劉德華在港版中叫洪仁就,我們叫他龍天威,不知何故。最關鍵的還是劉德華和張學友被不知從那冒出來的殺手干掉,港版中據說沒有解釋,反正出來混,都脫不了這個下場。而我看的版本中,則是警方的一個計劃。這就讓我糊涂了,本來以為這個結尾會另有深意,看來,又是我妄加揣測了。
故事據說出自一個23歲的女編劇之手,看來,她看黑幫片不少,并能融匯貫通。只是骨子里不夠冷冽。不像[暗花]和[非常突然]那樣來一個毫不手軟,斬草除根式的大收煞。劉德華和外界還有延續,他還有一個兒子。這是為續集做準備嗎?不得而知。在劇作上最吸引人之處在于,劉德華要退位,張學友要派人殺他,好取而代之。張學友通過一個特別的抽簽方式找尋殺手。這時,劉德華和張學友的少年時代也在并行其中,他們的任務也是要殺一個老大。懸念由此產生,不少人還以為余文樂和陳冠希就是殺劉德華和張學友的人,直到張學友的右手被毀,才恍然大悟。實則,這懸念還有一層寓意,那便是一入江湖歲月摧。兩人在不規則的構圖里奔跑,那泛濫成災的慢鏡,表明他們已走上了一條戕殺自己的道路,他們殺誰不重要,最終要殺的只是他們自己,所以片尾是陳冠希鼓勵獄中的余文樂要活下去,把這話放在嘴邊,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問題。但總覺得,這個懸念放在這里,多少還是有些暴殄天物,而提供趣味的時候更多一些。包括余文樂為了一個妓女去搶劫,很夠黑色浪漫的水準,但卻只有眼淚在那兒嘩啦啦,內因不足,關鍵是余文樂這一方,一味的耍酷,顯然不能說明問題,何況他還不夠酷。最讓人感覺劇作不夠豐滿的是,余文樂這邊既有在火并中身亡的哥哥,又有為還債而賣身的女友,還有一個認命的母親。相比陳冠希,他的背景幾乎一片空白,只是在影片快結束時,才知道他還有一個母親。劉德華和張學友合演的另一部影片[旺角卡門]則對二人與黑幫之外的外界聯系,交待得比較清晰,劉德華曾有兩個女友,張學友有個弟弟和母親,每一道情感的張力都各有力道。所以,兩個肝膽相照的亡命徒飲彈身亡,多少會讓人唏噓不已。而[江湖]那場最后的雨夜搏殺,莫名驚詫之余,也只剩下一個空洞的美感。

“洗底”,是全片最重要的關鍵詞。老話說的好,“鐵匠的手總是黑乎乎的”。成為黑幫中人要漂白又如何容易,何況劉德華飾演的那位老大陷得如此之深。機關算盡,推杯換盞之間,仿佛就要翻云覆雨(看到這兒,不由想起吳鎮宇在[無間道2]中的卓越表現)。只要時光不倒流,你都得為你所做出的事情付出代價。劉德華說張學友說了不聽,聽了不信,信了不服,服了又不去做。他是誨人不倦,而真正身陷困局的是他自己。眾生皆醒獨他醉,他的手下集體反對,仍不能阻止他一意孤行。須知這不是他的個人行為,而是一個集團的存亡。這已不是簡單的聰明反被聰明誤,而是一種自私。從他第一次做殺手的那天起,就注定他的底是永遠洗不干凈的。影片的重點卻并沒有放在此處,穿插的少年時光,沒有和后來的兄弟分裂形成呼應,即使兄弟情義渲染得也不夠悲烈,不是有一場人獸交,就使情義更濃密。全片我們沒有看到這對少年古惑仔彼此支撐時更精道的細節,相反,我們倒看見余文樂跟那個小妓女的那份難分難舍,十足就把這小哥倆的戲給搶去了。
劇作上的虎頭蛇尾,捉襟見肘讓這部本想在劇作勝出的戲大打折扣,只能在造型和運鏡上往冷色調上靠,全片的慢鏡實在泛濫,有的還很莫名其妙。但有看過[江湖]港版的朋友,說這是2004相當難得的一部好片。我想應該是在剪輯上更有節奏,敘事上更工整,細節上更明確。假如真如此,我寫的這些,倒是樁罪過,只是不知這罪過到底該怪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