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雨將至] Before the Rain 1994
又名[山雨欲來]
導演:米柯·曼切夫斯基 Milcho Manchevski
主演:嘉蓮·加列治 Katrin Cartlidge/瑞德·塞比茲雅 Rade Serbedzija/格哥利·高連 Gregoire Colin
類型:戰爭
片長:115分鐘
出品:英國、法國、馬其頓
榮譽:1994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國際影評人獎
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96年美國獨立精神電影獎
總計三十余項國際電影大獎
畫外音
在一個空氣中都滲透著血腥味的地方,愛情雖如同童話一般美妙,卻被殘酷驅逐;人性中的美好不再,只能如傷花一般凋零。土地不再有陽光。友情的手一旦伸出,卻要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暴雨將至]有著巴爾干半島的悲情色彩和苦苦的無奈,三個故事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系,有點像我們小時候的語言游戲:“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的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劇情脈絡
影片分為三個獨立又互相關聯的部分。
★言語(Words):馬其頓某東正教修道院里年輕的修士柯瑞許了啞愿。某天,一個阿爾巴尼亞穆斯林女孩莎美娜,因被懷疑殺了鄰村東正教教徒,逃亡到這個修道院,藏匿于柯瑞屋內。雖然柯瑞不能說話,他們也不懂彼此語言,但兩個人漸生情愫。發現了真相的神父迫于壓力惟有遣走這兩個孩子。正當他們快要離開險境時,莎美娜的親人趕來了,把正欲追隨柯瑞而去的莎美娜親手擊斃。
★臉(FaCeS):倫敦某新聞圖片社馬其頓籍攝影師基可夫剛獲得普利策獎。一次他目睹了就在他眼皮底下發生的殺人事件后,深為沮喪,決定回歸家鄉,為此甚至不惜離開深深愛著的女子安妮。安妮是他圖片社的同事,已是有夫之婦。安妮雖不能追隨他,但決定跟丈夫尼可正式分手。就在他們分手的當晚,一個被趕出餐館的男子持槍重返餐館,亂槍掃射人群,尼可的臉當場被打個血肉模糊。
★圖片(Pictures):基可夫回到家鄉后,卻發現家鄉也陷于種族仇恨之中,與鄰村敵成水火。他去鄰村看望年輕時的初戀情人——穆斯林寡婦漢娜,但是民族積怨太深,他們不可能再走到一起。漢娜的女兒莎美娜被懷疑殺了基可夫族里的東正教教徒遭軟禁。漢娜求基可夫幫忙,基可夫前去找出莎美娜并幫她逃脫。當基可夫挽著她的手離開,行至山坡時,族人卻把他當場打死。這時,陰云密布,積蓄已久的大雨終于落下。當影片行將結束時,莎美娜逃往一個東正教修道院,影片回到片頭,正在采摘的柯瑞修士和主教說話。
經典場景
★循環:開頭即是結尾
一雙手在銀幕上采摘著鮮紅的番茄,手的主人是一位年輕的神父,一道閃電在群山間乍響,“雨要來了”老人說道,因為山的那一頭,已經大雨傾盆。影片結尾時,莎美娜逃向山上柯瑞所在的修道院,并回放影片剛開始的鏡頭。原來,這是個循環發生的悲劇故事!
★跨越:水晶般的愛情
這是一個沉默修士與一個敵族少女的戀愛。當莎美娜大口吃著教士采回來的果實,柯瑞躺在床上,對著墻靜靜地微笑,他年輕的臉披著月光,讓你看到使人感動的善良。他們聽不懂對方的語言,但是感情卻暗藏在眼神和動作里。原來世上真有這樣一種愛情,瞬間發生,如同水晶一樣在你的心里閃亮,讓你的心田無比澄澈,剎那就看清了自己的追求。
★“噓”:莎美娜睡著了
在金黃色的陽光下,柯瑞與莎美娜兩人緊緊擁抱。就在這時,莎美娜家人趕來,宗教民族間的仇恨不允許她和柯瑞在一起,甚至不惜讓她死在親生哥哥的槍下!相信最讓你心動的一刻莫過于莎美娜臨死前,柯瑞剛要說什么,她卻用手做了個“噓”的姿勢示意他別發聲。柯瑞微笑著,安靜地像欣賞一幅畫一樣看著倒在血泊中的女孩,那樣的神情就像在看滿是光環的天使靜靜睡在他的身邊。
★涌動:在都市光影中
安妮和基可夫在計程車里的場景給人印象深刻。鏡頭在車里和車外之間變換,車里,他們進行著理性十足的對話,而車外,在不斷變化地映著這個都市里繁華的建筑倒影。這是不斷變換的感情,動搖不定的人的脆弱心靈。
★大雨:基可夫的救贖
基可夫帶莎美娜逃走,自己卻倒在自己堂兄的槍口下,永遠留在熟悉的故土上。這是一次近似殉道的救贖儀式。陰云掠過暖陽,雨終于滴落在干涸分裂的土地上,連同那棵惟一的小樹,成為了生命延續與希望的象征。
升級提問
這同樣是一個以三段式結構取勝的故事!不過這是一個寓意十足的影片,其中有幾句話成為影片的點眼之筆!下面的問題與此有關!
1、“快要下雨了”這句話已經成為影片對于希望的象征。你還記得片中一共說了幾次嗎?分別是在哪兒說的?
2、作為影片的主旨,“時間不逝,圓圈不再”這句話在哪兒出現過?
3、為什么攝影師基可夫說他殺了人?
參考答案
1、6次。先后順序分別是:片頭神父對柯瑞說過;基可夫在街上碰見情人安妮及其母親時說過;基可夫拜訪漢娜家時漢娜父親說過;基可夫寫信給情人安妮時說過;基可夫在樹下臨死之前說過;片尾神父對柯瑞說過。
2、影片開始時神父給柯瑞說過一次;“Faces”一章中,基可夫在街上回頭時,墻壁上正寫著這句話。
3、因為他的照相機殺了人。一次拍攝時,基可夫說最近沒有刺激的東西,于是一個民兵當著他的面就地射殺了一個囚犯,以供他拍照。他很愧疚,因此說他殺了人。

★時間錯位
談及這個影片,不可避免的要談及影片三段體無主情節的敘述脈絡。如果說第一個部分莎美娜的死僅是因為她自SmT大錯,第二部分尼可的死卻是毫無理由,第三部分亞歷山大就是為反抗這種罪惡而死。三個愛情的破滅,三個人的死亡,影片的三個部分正好呈螺旋式地遞升。
三個自成一體的故事借助巧妙的時間錯位手法,達到了頭尾應對的戲劇完整效果。最值得稱道的是這個結構是開先N的非縫合式結構。影片首尾在空間上是相應的,但是在時間卻位于不同的進程中,這是為什么,怎么解釋?導演曼切夫斯基留下了這個疑問,個中原因只有你自己細細體會。
★新人之手
你一定不相信這出自一個年輕導演之手,但是事實確是An此。這樣一部成熟老道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新人之手確實i上^驚訝。
米柯·曼徹夫斯基(Milcho Manchevs— h),馬其頓人,后到美國學電影。畢業之后留在美國藝術界發展。他多才多藝,作為攝影師和小說家都有作品出版。同時在行為藝術領域也頗為活躍。而他真正取得一定的聲譽,則是因為拍攝了一系列實驗短片和廣告片、MTV。
1991年,曼切夫斯基回到故鄉探親,有感于祖國連綿的戰火和激烈的紛爭給民族帶來的苦難,決心拍攝一部電影。三年之后,他便以其處女之作[暴雨將至]實現了心中的愿望。影片在短短的時間內贏得了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幾乎在各種電影獎評選中刮起一陣狂風,在世界各地總共拿到了30多個獎項。全世界的影人影迷把目光對準了這么一個小國家——馬其頓,關注那引起我們內心世界滾滾雷聲的宗教、民族和人性糾紛。
[暴雨將至]的成功把曼切夫斯基推至了世界影壇的前臺。片約紛至沓來,曼切夫斯基曾先后接下[三個國王](Three Kings)和[貪婪者](Ravenous),但他的創作個性似乎并不太適應好萊塢的工業制度,最終都放棄了。他最新的作品[塵土]作為 2001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影片作了全球首映,備受矚目。
★魅力男人
年輕修士柯瑞的扮演者嘉蓮·加烈治,因為此片一舉成名。相信大家一定能記住他那雙大大的大眼睛和那靦腆的淡淡的笑容,那么純潔、那么善良,傳神地傳達出了導演對于柯瑞的表演意圖。拍完此片后,他的片單源源不斷。
★色彩裝束
影片精心運用色彩,讓人過目難忘。莎美娜逃跑時穿的紅色衣服暗示了危險的存在,后來的藍色短袖衫卻在渴念著安寧與和平。在這不經意之間,影片已經暗示了莎美娜愿望最終的失望結局。
而另一個女人安妮,她那一身白色衣裝,淡雅致遠,可是當她與丈夫在餐館里共餐時,卻顯得那樣的不協調,畫面黑白相間,難以掩飾不平靜和暗藏危險,事實也是果不其然!
★陰霾音樂
在音樂選擇上,影片跨越了音樂之古典與現代、國家與種族的界限。宗教樂、搖滾樂、馬其頓各民族民間音樂的使用,使得全片始終行進在“暴雨將至”的氛圍之中。
與西亞民族相通的帶有明顯宗教情結的音樂,對于我們而言完全是另類風格。鼓聲、吉他、搖滾樂、鋼琴、男聲女聲圣潔的合唱,層次豐富,與情緒緊密相關。或許你已經聽出,音樂是如此的陰霾:提琴聲掙扎向上而略帶粗礪,鼓聲顯得黑暗而郁悶煩躁,男聲沉郁得令人喘不過氣,女聲亦無法飛揚。無論怎么聽,那本該悠揚、輕松的聲音聽來卻如此那般遙遠。因為,他們的生活該是布滿烏云的,充滿著仇恨,沒有幸福,沒有希望!收音機里播放的同樣的搖滾樂將倫敦和馬其頓維系,那是史詩般的感傷。
★經典臺詞
1.“鳥兒吱吱叫著飛越漆黑的長空,人們沉默無言,我的血也等到痛了!”
“With a shriek birds flee across the black sky,people are silent,my blood aches from waiting.”作為影片的題記,其詩與影片[疾走羅拉]開頭引用的艾略特詩歌一樣,哲味濃郁而又悲天憫人。
2.“時間不逝,圓圈不再。”
老神父在雨前面色凝重地念叨,“Time never dies,The circles is not round”(時間不逝,圓圈不再)。在影片第二段落“臉”(Faces)的部分,基可夫在清冷街邊等車,背后墻壁上若隱若現的字也是這段話。
背景資料
1994年,世界影壇為電影走向它的 100歲華誕準備了很多華麗的大餐。人們期待著代表\"21世紀電影”風范的影片到來,[天生殺人狂]、[阿甘正傳]、[低俗小說]、[愛情萬歲]、[重慶森林]、[東邪西毒]、[殺手·蝴蝶·夢]、[巧克力情人]、[烈日灼身]……誰更讓世界驚喜和興奮?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與臺灣電影[愛情萬歲]并獲金獅大獎的英國、法國、馬其頓合拍影片[暴雨將至]的首映震動了半個世界。
時間不逝,圓圈不再
在1994年,三段式結構似乎更為影人們所鐘愛。[低俗小說]、[暴雨將至]都以此為敘述力量的依托。在[暴雨將至]中,二個故事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系。曼切夫斯基顯然不滿足于簡單意義上的敘事,他對這種秩序化的敘事進行了突破,以往單一的時空鏈條被打斷,代之于豐富的想像空間,可謂用心良苦。影片中的時間雖然不是線性流動而是循環的,但這并不妨礙故事主體的揭示。同時,影片的空間在現代的都市和落后的固守傳統的鄉村之間切換,從而更加重了時間上的不確定感。
誠然,影片的時間發生了短暫的混亂,但并不影響觀眾對于現實的判斷。影片中有一句經典:“時間不逝,圓圈不再。”需要注意的是,這還不是一個簡單的三段式,因為影片的起點和終點并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縫合,這使之更具有著某種意義上的升華。曼切夫斯基用直接的意象,完成了對時空的解構,比眾多所謂的后現代大師的長篇著述,更接近后現代的本質。這種敘事機制充滿野心地建立在試圖打碎宇宙、世界、種族、語言的連貫性、密閉性與自成一體之上。這也正是后現代最核心一面的體現,那就是消除權威和中心,同時并不回避對人類生存現狀的體恤和關懷。
影片似乎想說,戰爭、仇恨是人類永恒的東西,再深的友情、再濃的親情都抵不上民族仇恨的力量!于是,戀人、友人、親人甚至是遠方沒有關聯的人都要被犧牲,卻沒有人能打破這個循環。為什么這種仇恨無始無終?難道真像片中基可夫所說的那樣——“和平是例外,而不是常規”嗎?片頭的那段題記,似乎是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苦苦等待“和平”的心聲。
影片的結尾,那場期待已久的雨終于下了!干涸的土地得到滋潤,臨死的基可夫也露出舒心的笑容。他選擇了犧牲自己的生命,因為他選擇了更有力量的希望。這里,“雨”代表了一種希望,它預示著人們可以打破常規,從時間的羈絆中解脫出來。
影片的對話不多,鏡頭語言無論從色彩的沖擊力,還是畫面的震撼力,甚至到神態的細微變化,都傳達了一種無聲的力量。
(本文節選自[非常電影·異類風景]一書,著者張江藝。未經著者本人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