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20、30年代是奢靡的,華衣鮮服的紳士淑女,濟濟一堂。然而,紙醉金迷的日子是沒有明天的,旋轉的舞步里充滿了眼淚。當“夜上海”的歌聲重又揚起,那些曾經的輝煌卻都已迷糊不清,點綴成為了電影里的一個昏黃的背景。
影劇院:戲院是老上海的一件旗袍,可以通俗、可以雍容。三雅園是上海開埠后開設的第一家營業性戲園,創辦于 1851年,進門入室,有小型花園,花木扶疏,假山縱橫,戲臺建于大廳中,園中有水池,池子布陳紅木椅桌,是座庭院式戲園。它上午賣茶,下午搭臺搬演昆曲,這是由貴族享樂而轉向大眾化的初始階段。
1866年上海第一家京戲館滿庭芳在寶善街開張,它的主人英籍華人羅四虎特意從天津請來京戲班子來演唱,這是北方京戲第一次到上海公演,受到上海市民的歡迎,同時這也是茶園戲院的興起。此后, 1884年劉維忠在大新街西首興建新丹桂茶園,不久,該茶園成為上海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京戲戲館。20世紀中期以后,劇場建筑有很大發展,出現了許多規模頗大的新劇場。如擁有三層觀眾席的天蟾舞臺等,當時,從北京南下的京劇演員無不以在天蟾舞臺登臺為榮。
在20世紀30年代,要論上海的現代化、標準化、設施完備的劇場,首推蘭心戲院。戲院1931年初竣工,兼營電影,首場是美國派拉蒙制片公司出品,由凱弗蘭茜絲主演的《女兒經》。觀眾廳原有723個座位,樓下490個,樓上233個。座位寬暢,坐在任何一個座位上,視線與音響效果都很好。舞臺面積幾乎與觀眾廳相等,舞臺兩側均有庫房,儲存及更換布景均有機械從庫房中推動上臺,有自動定位吊桿25道。各層內墻和平頂的花紋線腳均甚細巧,整座劇院冷暖氣俱全。這樣的設施裝備,在當時的上海的確首屈一指。
舞廳:
最早的營業性舞場是西蒙路寧波同鄉會隔壁一家華人經營的巴黎飯店跳舞場,稱黑貓舞場。20世紀30年代,空調還未普及,每逢夏季,營業清淡,黑貓舞場首先在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對面開設花園舞場,一時生意興隆,于是群起仿效。
抗戰爆發后,地近郊區的黑貓、圣愛娜舞場先后歇業,而市區繁華地段則先后造起了一些豪華寬敞、設備先進的高級舞場,如靜安寺附近的百樂門舞場,以裝有彈簧地板和玻璃舞池、舞女眾多而取勝,有遠東最高樂府的稱譽。更值得一提的是百樂門的頂層裝有一個巨大的圓筒形玻璃鋼塔,當舞客準備離場時,可以由服務生在塔上打出客人的汽車牌號或其他代號,車夫可以從遠處看到,而將汽車開到舞廳門口,可謂奢華到了極致。
百樂門、仙樂與大都會、麗都當時被老上海稱為上海四大舞場。
游樂場:
上海的游樂場與一個名字是分不開的,那個人便是黃楚九。黃楚九于1912年在浙江路新新舞臺的屋頂上創設了上海第一家游樂場——“樓外樓”。上海那時候還沒有電梯,“樓外樓”特地裝了一部很小的電梯。進口處,又從國外買來幾面凹凸的哈哈鏡,這也是當時上海人所沒有見過的。游客進門,先對鏡子一照,但見自己的身材面貌已變得奇形怪狀,于是哈哈大笑。小小的玻璃棚里,笑聲終日不絕。
黃楚九辦“樓外樓”得手后,1915年他又與經潤三合伙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西藏路口辦起了一個規模較大的游樂場——“新世界”。
西餐廳:
上海有家極其著名的英式西餐館,英文名叫“巧格力店”,中文以老板的姓氏稱,一般都叫“沙利文”,沙利文開在南京路河南路以東、向馬路突出的地方,是個英國式的建筑。(老板沙利文還開了一家餅干糖果廠,也叫“沙利文”,解放后合并為益民食品廠。)
在靜安寺路哈同花園(現上海展覽館)大門的東邊,有兩家挨著的德國式西餐館。一家是德國人開的來喜飯店,一家是中國人開的大來飯店,據說后者的廚師就是從前者那里挖過來的。另有一家叫凱司令的,也是德國菜,就開在赫德路(今常德路)女作家張愛玲住的公寓樓的底層,并在靜安寺路靜安別墅東面開有分店,這兩家都以蛋糕著稱。
美國式西餐最著名的有兩家,一家是開在南京東路中央商場的東側,名叫德大飯店,以牛排著稱,一塊牛排又厚又大,幾乎有兩個手掌大,即使是關照侍者要“welldone”(即燒得爛一些的),也是一刀下去會冒出鮮血來的。
俄國式西餐,也就是上海俗稱的羅宋大菜。一家較高級的開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美麗華酒店的地方),名字叫文藝復興,里面還有一個夜花園。不過國人所指的羅宋大菜卻不是這一家,而是巴黎大戲院門口西首的東華,六只角子一客,羅宋面包盡你吃飽,還有一份澆了奶油的紅菜牛肉湯(上海人叫羅宋湯)和一盆正菜。
上海的西菜館名氣最大的要數陜西南路上的“紅房子西菜館”,距今已有50多年歷史。原由意大利人開設,本名叫喜樂意(CHZLOVISE),因為門面及外墻都漆成鮮艷的紅色,人們就習慣地稱它為“紅房子”。
咖啡廳:
霞飛路上的“文藝復興”是家西菜館,下午也賣咖啡,在它馬路對面,則是一家有名的咖啡館,叫“DD's'”的。除了霞飛路上這一家,靜安寺路上沙利文的斜對面也有一家“DD's”。這兩家算是上海最著名的咖啡館了,里面都是火車座沙發。要了一杯咖啡,你可以泡上一個下午或者一個晚上,服務員絕不會給你臉色看。如要吃蛋糕,女服務員就會端上一個樹型蛋糕盤,上下三層,每層放各式蛋糕幾塊,你可任選,吃幾塊付帳時就付幾塊的錢。
除了這幾家,沙利文和凱司令下午也賣咖啡,但由于不是火車座而是餐桌,因此沒有人在那里久泡,另外那里的咖啡和蛋糕并不出色。當時上海最好的蛋糕是再往南走,快到上海電影院的轉角處,有一家叫“文都拉”的意大利蛋糕,嘗后令人贊不絕口。
在南京路上國際飯店旁邊的西僑青年會下面,也有個喝咖啡的地方,里面的特色是蛋糕,它既不是大棱花蛋糕,也不是小塊蛋糕,而是叫Layer's Cake和Log's Cake的,前者是多層蛋糕,切著賣,后者是圓木型卷筒蛋糕,也是切著賣的,是地道的美國式蛋糕。
飲冰室:
飲冰室也就是冷飲店。上海資格最老的一家飲冰室,是沙利文。總店在南京路,后來在靜安寺路(南京西路)、霞飛路(淮海路)也都有支店開設。沙利文的冷飲食品,在上海當年是人所周知的。出售的冰淇淋,品類繁多,價格不一,從五角到一元的都有。
外白渡橋、百老匯路(大名路)口,有一爿普濟藥房,供應蘇打冰淇淋,外加種種果子露,有菠蘿的,有橘子的等等。一元錢可以買三客果子露冰淇淋,天天有售。此外,上海還有不少貴族式的飲冰室。在圣母院路(瑞金一路)霞飛路(淮海中路)口,就有一家“馬賽”飲冰室。店堂布置極其富麗華美,猶如宮殿一般。供應三色冰淇淋,有三種不同的味道,很受歡迎。
百樂門里的靡靡之音還沒有響絕,舊上海的繁華已成煙云。
如果可以提一個請求,我會要求再給我一段霞飛路的好時光,在滿地堆積的梧桐樹葉里再次重溫老上海的輝煌與優雅,對奢靡的心情不著點墨。
懷舊又有什么罪過呢,讓我們在對往昔痛不欲生的追溯里,為奢靡找到一個落腳的地方。

與奢靡有關的情節
匆忙過客的幾個必去之地
新吉士酒樓以一種翻新的手法表現出海派料理典雅時尚的一面,是新天地不多的上海本地風味。它把過去屬于上海象征的石庫門建筑裝潢成精巧的用餐環境,最受客人青睞的用餐區便是后院用大落地窗圍出的一廊天地,旁邊就是廣場的一處通道,在里面用餐頗有作秀的感覺。
鮮活新天地
雖然已被上海本地小資們所不屑,但作為外來客這里還是必去之地,至少在此呆上大半天或一整晚算是值得。
磚墻、屋瓦、門楣及整體結構,結合了上海石庫門與世界各地現代建筑形成的一大片步行區域,集中了上海目前當紅的現代餐廳,包含了臺、港、澳地區及中、法、日、美、拉丁、古巴、意大利、泰等全球口味和料理。享受美味之余,坐在餐廳露天廣場上看出沒于此的本地俊男靚女和打扮各樣的游客旅人也是一件讓人目不暇接的樂事。
時尚新都里
竹一、無二、硯三、龍四、泉五、穹六、螢七,是臺灣餐飲名家”新都里”經營的七家餐廳,其中四家都在臺灣,無二、穹六和螢七這三家開在上海,無二經營的是日本料理,穹六和螢七是人間系列創意中國餐廳,后兩家店鋪都是日本極簡主義大師三浦榮的設計,集中了心理年齡在20~35歲之間的e時代新貴,也是不少品位之士到上海聚會和休閑的必去場所。
夜色酒吧區
在上海人眼中,衡山路、茂名南路就等同于”酒吧”,是上海人夜生活的重要場所。白天的衡山路沉靜古樸,掩映在茂密的梧桐樹中,到了晚上,號稱是上海的”香榭麗舍” 的這條街就變成了燈紅酒綠的狂歡之地;而茂名南路的風光之時是在幾年前,當新天地和越來越多后起之秀出現之后,就顯得落寞了許多。不過,白天到這里還是尋得到低調而有品位的店家休閑、小憩。
原味上海菜
上海菜的原鄉味道,在講究濃油赤醬的傳統老店家,在強調健康、精致和賣相、氛圍的時尚新餐廳,更在街邊家家讓人放心價格、滿意料理的不知名小店。這就是為什么到上海吃是最不用令人擔心的一件事,大店有大店的風采,小店有小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