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長期把水不當成有價商品的中國民眾認識到這個資源的真正價值并不容易
當彩電、手機乃至轎車這些昔日奢侈消費商品在中國城市里已經便宜到不再是身份的象征時,另外一些原本便宜得可以忽略不計的東西,卻在中國成為價格不斷飆升的緊俏商品。自5月19日北京水務局揭牌儀式上宣布明年將大幅上調水價后,最近的民意調查表明,絕大部分已經習慣了商品打折降價的北京民眾感到難以接受。
根據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在6月3日北京市發改委召開的水價調整聽證會上提交的初步方案,北京綜合水價由每立方米4.01元調整為5.14元,居民用水則上調為3.7元,水價中包含的水資源費和污水處理費分別上調0.5元和0.3元。該方案還計劃將用水劃分為幾個階段實行階梯定價,以每個家庭4口人、人均月用水3噸作為定量基數,價格級差則擬采用1∶3∶5或1∶2∶5的比例。即人均月用水低于12立方米以內每噸水價為3.7元,12噸-16噸漲至7.4或11.1元,超過16噸后每噸價格高至18.5元。
目前北京市現行的自來水收費標準是綜合水價每噸4.01元,居民用水每噸2.9元,這已經是全國最高,資料顯示,北京城市居民人均月用水3.5噸。10多年前,北京居民用水每噸只有0.1元左右,2000年也才到1.3元,近4年中增長了3倍,但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卻長期處于負增長。
因此,雖然北京市水務局首任局長焦志忠為調價方案辯護說,北京是一個嚴重缺水的特大城市,“必須利用市場手段減少水資源浪費,促進民眾節約用水”,但《中國青年報》對北京市市民進行的一項隨機抽樣調查中,受訪的252名公眾只有4%同意上漲水價。
目前對調價公開的反對意見是低收入群體將因此承受更大的生活壓力,不過這個理由顯然很難成立。按照平均用水量,一個普通四口之家每月只增支10元錢,北京市也已承諾在調整城市低保標準時考慮該因素。事實上,此項政策最大的受害者應該是包括洗浴、洗車在內的高耗水行業和擁有私家花園綠地的高收入階層,階梯水價的實施使他們每月新增開支可能高達上千元。
然而,作為中國25年改革開放的最大既得利益者,高收入階層似乎更應該盼望有利于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的水價調整。20多年主要依賴自我資源資本化,造就了中國持續高速發展的經濟奇跡,伴隨其中的利益重新分配也成就了一批新富階層,但同時也帶來資源空前短缺和環境過分污染的高昂代價。中國水利部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90%的城市河道已被嚴重污染,3.6億農民沒有清潔的飲用水,在歷來干旱的北方地區,地下水位在不斷下降。來自新華社的報道稱,在一些缺水嚴重的城市,如天津,西安,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6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16左右,北京的這個數字也降至300立方米以下,遠低于世界公認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
最近中國政府高層對“科學發展觀”的高調宣傳說明,中國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6月出版的《經濟》雜志以“浙江經濟模式面臨全面危機”為題的封面文章,闡述了浙江“世界工廠”經濟模式對資源的持續高消耗、高污染而引發的危機。由于去年以來對基礎性資源的大規模短缺,浙江許多企業的成本飆升,出口訂單無法完成,和外商的合作陷入僵局,一些企業已經被迫外遷。許多企業依靠運輸公司的大槽車日夜拉水以供應生產,每個月僅在生產用水的直接投入就在數十萬元以上。
在考慮經濟轉型的同時,如何應對水資源缺乏問題已然刻不容緩。規模龐大的南水北調工程歷經50年的爭執于2002年12月正式開工,即被看做是解決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然而,該項工程的一些負面作用,如興建這種多梯極,高揚程,遠距離的調水工程所需耗費的巨大電能,可能導致的長江通航能力的減弱,入海口咸潮倒灌導致河口鹽堿化,以及損失大面積濕地等后果,使這項計劃耗資高達5000億人民幣的巨大工程至今也頗受爭議。另有計算稱,其耗費的成本使得引入北方的水價格不菲。目前,北京居民每用1噸水就有0.5元劃入到南水北調工程基金,此次水價上調增收的一部分也將投入到南水北調工程中去。一些依靠建設龐大長線工程的“開源”固然可以解一時燃眉之急,但同樣沿襲的是資源高消耗式的發展道路。中國目前每創造1萬元GDP所耗費的水資源高達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中國公司要多消耗5-10倍的水資源才能創造出同樣的產值。因此如果依然走“自我資源資本化”的發展道路,再多的南水北調也無濟于事,甚至可能會是“飲鴆止渴”,真正重要的是把精力和金錢投入到“節流”的努力之上。
今年1月1日起,《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已正式實施,這意味著中國的供水價格被納入到商品價格范疇,正式開始市場化。中國的水務市場也已于最近幾年逐步開放。在北京,擁有北京市發改委背景的首創是最大的水務公司,以污水處理業務而獲得政府補貼是其重要的贏利模式,在2003年,首創股份在污水處理業務上獲得的補貼收入高達6000萬人民幣。首創股份董事總經理潘文堂告訴《商務周刊》,由于水價穩步上調,首創正將業務領域擴展到供水領域,并計劃以控股的形式進入東三省及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的供水市場。
盡管擁有雄厚政府資源的水務公司依然是這個市場的佼佼者,但社會資本和包括英國蘇伊士、法國威望迪在內的跨國公司也獲得了更多的機會參與競爭,政府希望由此推動一直依賴于政府補貼的水務市場的發展。另外,一些用水量巨大的企業采用高科技的水處理方法進行節水,適合家庭的節水設備也越來越有市場,在水處理方面,來自《國際金融報》的消息說,“十五”期間,中國政府計劃向環保投入7000億元,其中2100億元投向水處理。這都給涉足中國水務市場的公司以巨大的希望。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稱,部分國外水務公司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表現,比如提供抽水設備的美國ITT公司就取得了55%的年銷售增長額,ITT預計,到2006年其中國業務的年利潤可達5億美元。
但也有部分公司撤出了在華投資,6月初,全球排名第三的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表示,它將從上海一家虧損的污水處理廠撤資。不久前,政府剛剛撤銷了保證這類項目獲得15%固定投資回報的政策。這表明剛剛起步的中國水務市場依然障礙重重,在以政府為主導的水務市場上,其他公司在看到巨大商機的同時也必須承擔風險。
然而,讓長時期把水不當成有價商品的中國民眾認識到這個資源的真正價值,才是真正實現“節流”的根本之道,但這顯然并不容易。在大學宿舍樓的水房里,中國口口聲聲最有環保意識的大學生不關水龍頭的現象比比皆是,愛美的姑娘們已經養成了每天用比香皂難沖洗數倍的沐浴液洗一次澡的衛生習慣,城市里越來越多的有車族總是抱怨洗車店沒有用更多的水把車沖洗干凈,紡織、重化工、造紙等高耗水產業作為中國制造的優勢行業,依舊吸引著投資者加入,一些地方的農民還在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中國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國家仍將控制水價,(對水資源的節約使用)只能逐步進行調整。他說,用水權也在人權范疇之內。他說的沒錯,但是,這一代人的用水權也正在瘋狂剝削下一代人的用水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