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以來,島內“臺獨”陣營內部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民進黨籍的“立委”沈富雄和華視政論節目主持人、著名“臺獨”打手汪笨湖之間隔空交火,一連數日,雙方你來我往,幾度過招,互不相讓,就民進黨執政以及當前臺灣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空前激烈的爭辯。由于綠營首領李登輝、陳水扁出面力挺汪笨湖,而民進黨內沈富雄的同仁又一個個作“壁上觀”,爭辯結果,孤軍奮戰的沈富雄黯然敗退。8月18日晚,沈富雄在他的新書發表會上沉痛地表示:“我的血已冷,心已死,臺灣母親的病我救不了”。至此,“沈、汪之爭”偃旗息鼓,宣告落幕。
透視這場綠營內部的風波,有以下幾點頗值得人們深思。
沈富雄成了族群對立祭壇上的犧牲品
眾所周知,沈富雄與陳水扁在民進黨在野時期同屬黨內“正義連線”的派系大佬,是多年來同一“戰壕”里的戰友。論和陳水扁的交情,按說汪無法與沈相比。但在這次事件中,沈富雄卻被自己昔日的老戰友陳水扁拋棄。據臺灣媒體披露,正值“沈、汪之爭”白熱化之際,陳水扁親自出面暗地打電話給汪笨湖打氣,安慰汪說:“委屈你了,請繼續為臺灣本土發聲”。并強調“沈富雄的發言只是個人意見,不代表民進黨立場”,甚至嚴辭抨擊沈富雄“錯估了形勢,和當前的政治斗爭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至于“急獨”勢力“臺聯黨”的精神領袖李登輝,則公開邀請汪笨湖到他的鴻禧山莊共進晚餐。李登輝安慰汪說:“這沒有什么好怕的,為了大局著想,為了臺灣,一定要拼下去”。
李登輝“挺汪貶沈”自不必說,那么陳水扁“棄沈挺汪”原因何在?
其實,長期觀察島內政局發展的人都看得出來,陳水扁與沈富雄之間的心結其來有時,早在4年前扁上臺執政之初兩人的關系就已逐漸疏遠。陳水扁入主“總統府”后,民進黨內上上下下為爭個人權位,大都昧著良心對扁極盡逢迎拍馬之能事,惟有沈富雄等極少數的民進黨精英尚能保持較為客觀清醒的頭腦,并敢于不時在媒體的政論節目中對扁政府的施政弊端公開加以批評。從此,沈富雄便被黨內同志視為桀驁不馴、難以節制的“異數”而備受側目。“大選”期間,沈富雄又在“陳由豪事件”中拒絕配合民進黨高層說假話維護陳水扁夫婦,差一點使阿扁的連任之路栽在沈富雄手里,更引起了綠營人士的強烈不滿。在這次“沈、汪之爭”中,他被汪笨湖罵為民進黨內的“吳三桂”、“秦檜”,即指此而言。進而在“大選”過后,沈又召開記者會提出“四項認知”,強調維護族群和諧,反對綠營用“愛不愛臺灣”來進行政治動員,從而再次遭到綠營的群起圍攻。上述情況表明,沈富雄和陳水扁、民進黨的關系實際上早已漸行漸遠,在民進黨內部日益陷于孤立。
面對“大選”后臺灣政壇、社會日趨嚴重的對立情緒和種種亂象,沈富雄痛心疾首。出于對民進黨的“恨鐵不成鋼”以及對年底“立委”選情的擔憂,8月12日沈富雄再次召開記者會,公開痛斥臺灣的7大泡沫現象,包括:“統獨”被激化、濫行開發、信用卡發卡浮濫、虛耗公帑的公共建設、大學高錄取、電視媒體表面拼路線實際拼收視的媒體泡沫,與獨占被害者身份、妖魔化對手的族群泡沫。并感嘆說,“臺灣符水吃太多,現在需要的是回魂丹”,更引起了綠營鐵桿們的極度不滿。所以當沈富雄與汪笨湖之間的對立爭吵越來越嚴重時,縱使部分民進黨“立委”擔心“棄沈挺汪”會嚇跑淺綠選民,但陳水扁還是決定這樣做。
事后,對陳水扁知之甚深的沈富雄說:阿扁是“有仇必報”。但這個評論顯然失之膚淺,以其說陳水扁“棄沈挺汪”是出于個人恩怨,更確切地說是兩人路線不合。
陳水扁鼓吹“本土意識”繼續撕裂臺灣
陳水扁“5·20”就職演說中大談臺灣的“族群和諧”問題,但時隔不過兩個多月,他對于沈富雄痛陳目前臺灣嚴重存在的“獨占被害者身份、妖魔化對手的族群泡沫”現象,卻不僅不予呼應還加以抨擊,這恰好暴露出陳水扁“5·20”演說的十足虛偽!
陳水扁說沈富雄的發言“不代表民進黨的立場”,那么民進黨的立場是什么呢?顯然,從陳水扁的說法中可以反襯出“民進黨的立場”就是要繼續鼓吹“本土意識”,利用族群對立來進行政治動員,繼續堅持用“愛臺灣”與“不愛臺灣”的簡單二分法來撕裂臺灣社會,以謀取一黨一己之私。
其實,沈富雄的基本立場和民進黨并沒有根本上的沖突,只是他頭腦比一般民進黨人清醒并且敢于直言。沈富雄痛感臺灣的族群對立不僅傷害了臺灣社會,同時也傷害了民進黨。因此他主張民進黨的政策要向中間靠攏,不要再煽動族群對立,即所謂丟掉“符水”、趕快“回魂”。從根本上來說,沈富雄其實是想幫民進黨的忙,讓民進黨的江山能夠坐穩坐牢。但是,這個忙卻幫得不是時候,按照陳水扁的說法就是,沈富雄“錯估了形勢,和當前的政治斗爭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那么陳水扁所說的“政治斗爭的主流文化”又是什么呢?人所共知,長期以來民進黨以“國家認同”的不同對臺灣民眾進行族群二分,竭盡全力抹黑打壓不支持其“臺獨”主張的政黨和族群。盡管民進黨依靠這種極不道德的族群操弄從中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但卻給臺灣社會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當是否“愛臺灣”成為臺灣民眾的主流論述、理性討論的空間被壓縮到幾乎蕩然無存之時,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反過來又給族群操弄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道理很簡單,仇恨越深,操弄起來就越容易。這種惡性循環,就逐漸形成了今天臺灣陳水扁所說的“政治斗爭的主流文化”。
沈富雄錯就錯在他書生氣太足,“不識時務”。而在陳水扁看來,“大選”過后“族群和諧”的漂亮話固然不能不說,但面對今年底另一場至關重要的“立委”選舉,民進黨如果貿然向中間路線轉移是十分危險的。民進黨是族群對立的最大受益者,如果向中間路線轉移,中間選票不見得能爭取到多少,而對情緒已被煽動起來的傳統支持者卻無法交待,正所謂“未獲其利,先蒙其害”。目前,“臺聯黨”的勢力正在上升,不斷搶食民進黨的票源,民進黨向中間路線移動,一部分支持民進黨的選票很可能會倒向“臺聯黨”,從而影響民進黨的“立委”選情,削弱民進黨自身的實力。
正因為如此,盡管沈富雄“立論甚高,持論甚正”,在民進黨內也有不少人認同沈富雄的觀點,但卻沒有人敢于和愿意公開站出來聲援他、支持他。所以,沈富雄也就只好繼續當他的“孤鳥”。
臺灣政壇“只為權力不問是非”
人們看到,自民進黨上臺執政以來,民進黨的大佬級人物不管誰說錯了什么話,或是做錯了什么事,受到輿論的批評,民進黨人大都會“不問是非,只問立場”、一擁而上拼命地為其辯護。遠的不說,如前一段時間呂秀蓮與原住民的矛盾,和姚嘉文動用“海巡署”船只去綠島觀光的事件,都是在民進黨的極力袒護下不了了之。
現在人們卻看到了相反的情況——陳水扁和民進黨毫不猶豫的拋棄了沈富雄。這就很清楚的向人們表達了民進黨的政治哲學:只要能和民進黨的意識形態和選舉策略保持一致,追隨在陳水扁鞍前馬后效犬馬之勞,對民進黨和陳水扁取得權力和鞏固權力有利,民進黨就會全力維護和支持,無論捅多大的婁子也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否則象沈富雄那樣——“胳膊肘向外拐”、“長藍營志氣,滅綠營威風”,那就會不客氣!
其實,沈富雄對此也心知肚明。陳水扁致電支持汪笨湖的消息見報后,他表示并不感到意外,說:“如果他支持我的話,綠營不就亂成一團了嗎?”所以,沈富雄的悲劇就在于他沒有顧忌當前“政治斗爭的主流文化”,竟敢直接向挑起族群對立的做法開火,這無異于是與整個民進黨甚至整個綠營為敵,這自然不能見容于民進黨和綠營。
何況,他所開罪的是汪笨湖,更是使他處境尷尬。汪笨湖是何方神圣?作為綠營的打手,多年在媒體上主持政論節目的汪笨湖號稱在臺灣有數百萬的忠實觀眾和聽眾,特別是在南臺灣的泛綠支持者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是陳水扁、李登輝賴于制造族群對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喉舌”。陳水扁當然不會為了一個區區的沈富雄而去得罪“擁兵自重”的汪笨湖。
因此,對于陳水扁來說,是與非的分野并不重要,理性的價值并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如何取得權力和鞏固權力才是他們真正的終極目標。因此,原屬民進黨的親民黨“立委”李永萍說:“現在臺灣是一個價值混淆和錯亂的時代,沒有核心價值,核心價值在向權力和資源靠攏” 。可謂一針見血的點明了現今臺灣的真實情況。
于是,一夜之間沈富雄就從最“愛臺灣”變成了最“不愛臺灣”的人,成為陳水扁、李登輝蓄意制造的臺灣族群對立祭壇上的犧牲品!
在這篇小文完稿之際,筆者獲悉民進黨“黨發會”剛剛通過了一個所謂追求“族群和諧”的決議案,然而,沈富雄的遭遇,能讓人們相信民進黨真有誠意和能力營造臺灣的“族群和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