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學校為主、家庭為輔,以及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按照統編教材師傳生受、父母陪苦的教育模式,因襲了很長的時間。毋庸置疑,中國社會各界因此涌現了不少佼佼者,社會文明也因此不斷進步。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發現自身賴以“騰龍”、“翔鳳”的教育變得僵化了,顯然跟不上歷史前進的步伐,不僅礙于培育精英,又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人才。于是,群起呼吁實施教改。得益于這一不失時機的動議,中國的教育剎那間姹紫嫣紅、百花盛開。
最值得稱道的,是基層素質教育的潛心探索。結合國情、時代特征以及地區發展的現狀,全國各地的學校都積極努力地去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而且成效非凡。這其中,天津市薊縣第一中學(以下簡稱薊縣一中)無疑是領跑者之一,被譽為“給全市乃至全國做出了獨特貢獻”的優秀示范校。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薊縣一中校長張景。
“教什么”引出“野鴨子”理論
上個世紀中后期以來,人類社會凸現了一個首要的任務素質教育,也即是我們的教育如何與時俱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問題。中國的教育界很明顯的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產生了懷疑,于是普遍開始了素質教育改革實驗。
張景校長介紹道,薊縣一中的教改是1995年秋季開始的。基于市場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該校隨機抽選了兩個自然教學班進行對比實驗;將單一的必修課模式改為必修、選修及活動課相結合的板塊式課程結構,并對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班所用的課時比對照班每周少4-6個,但高考上線率、本科率、重點率卻分別比對照班高2.86、6.79和12.9個百分點;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自我推介能力以及與人和睦相處的能力等綜合素質均大為提高。基于此,1996年,薊縣一中全面推行了以優化教學為中心,以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目標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綜合教改。以期通過教改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使學生主動適應社會,而不坐等社會適應教育。
傳統教育“教什么”,無需學校或教師去冥思苦想。素質教育則不然,它有賴于學校結合時代進步的脈絡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來建立和調整課程結構,并長保與時俱進。在張景校長的主持下,薊縣一中對學校自身既往的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們認為:“教什么”具有根本性,面對飛速發展的時代,學校的教,必須以學生為本,服從并服務于學。利用國家所賦予的課程設置權力,薊縣一中在合理安排必修課的同時,當年便另外開設了25門選修課、14門活動課。經過不斷嘗試總結,該校現已擁有時政類、身心修養類、實用技術類、基礎科學類、哲學類和社會科學類65門選修課供學生選修;同時健全了一套統一安排、自愿參加、掛牌授課的教學模式。
為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其生活、社會實踐相結合,形成其科學思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薊縣一中又在活動課的基礎上開設了研究性學習課,讓學生自選課題,每學期集中10天時間,自愿組合、自定方案開展課題研究。這一做法,比中國教育部將研究性學習列入課程計劃整整提前了一年,而且效果極佳。該校學生的《薊縣山區綜合開發研究》、《<紅樓夢>詩詞聯語研究》、《小麥秸稈的綜合利用》等400余個課題,均在市縣引起了重視。
藝不壓身,廣種博收。這便是薊縣一中“野鴨子”理論的形成基礎。他們要求學生善于觀察、勇于探索、敢于否定,注意養成自己創造學習的能力,強調學生做自己找零食吃的“野鴨子”,拒絕做要別人喂食的“家鴨子”,堅決反對做靠人填食的“北京鴨”。
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此真正得以激活。
“怎么教”締造“自主管理”模式
傳統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區別在于,前者以系統地知識傳授為中心,后者則以系統地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為目標。張景校長認為:知識本身,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不是老師教會的。因而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老師講一句也是多余的。張景校長堅決反對課堂上沒完沒了的講,課后作業鋪天蓋地的留,也不主張老師利用公休日或者節假日給學生補課,不允許占用學生的自習課時間;即使是正常教學,老師所用的時間原則上也不得超過整個課時的一半,強調由學生來做學習和時間的主人。
這就有個問題需要解決學校如何去管理那些自然班集體?
從轉變教育指導思想入手,“法治”,這便是薊縣一中的回答。“變教為誘、變教為導,變學為思、學思結合,以誘促學、以導達思”,實際上也就是科學立校、科研興校的方針。具體做法是,倡導教師積極針對教育教學進行科研,并以此來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最終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同時結合社會對人才多能的需要,把班級的管理權也交還給學生。
學生自主管理就是取消班主任,由學生自己來管理班集體,并使他們在自我管理過程中體驗責任、實踐責任,感悟民主、呵護民主;班干部競爭上崗,由集體討論任免,同時引入類似于“立法、行政、司法”的模式,實行任期制。學校所做的,是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規范及制度,每兩個教學班配備一名輔導員并由輔導員來指導管理。并且,學校每年春季的傳統教育月(4月)、夏季的校園文化藝術節(5月)、暑期的“模擬長征”夏令營和社會實踐、秋季的體育節(9月)、冬季的合唱節(12月)以及寒假的讀書節,全部由學生們通過招標競爭承辦,學校予以配合。
師生地位的互換使學生成為主角,教師成為助手,極大地拓展了學生們的發展空間,加深了學生們對于民主與法制、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使得學生們未出校門,便已體驗到了市場經濟社會所要遵循的公平競爭原則,同時也使學生們更加領會團結協作的精神實質。
接受教育即是預演人生
教和學需要溝通,需要生動活潑,需要喜聞樂見,需要為學生融入社會奠基。這就需要學校成為學生的樂園,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嶄新的互動關系亦師、亦友;這就需要學校在保證正常教學之外,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體驗空間和社會實踐空間,力促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
薊縣一中的做法很獨特。首先,教師需要競聘上崗,而且教學效果、授課數量、學生親和度等直接與薪酬掛鉤;學校要求每個老師都要主動到學生中間去了解學生、認識學生并同他們交朋結友;年級組長以上的學校干部,每學期還需當3天的普通學生,正兒八經地上課出操,體驗學生生活。如此一來,師生之間的關系融洽了,教師身上的良好品格順當的得以潛移默化學生。
其次,張景校長認為,活動是德育的實現形式,沒有活動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德育。基于此,該校建立了2個德育基地(盤山烈士陵園、黃崖關長城)、2個勞動基地(八仙山、小港林場)、4個青年志愿者活動基地。結合校園文化藝術節、體育節、合唱節、讀書節、夏令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上山下鄉、走街串巷,了解農民、工商,了解社會,通過社會調查和實踐,培養學生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周周開展志愿者活動,使得該校的學生廣為家長和社會所稱道。
再者,學校的學生社團蓬勃發展,而且規模大、組織有序,影響力和號召力極強。該校現有天文學社、新欣文學社、e網無線學社、先鋒環保學社、新綠藝術團等校級、年級組社團(如征程文學社、愛心社、學科社、研究與實驗社等)數十個,在學校的依法監督和校內校外輔導員的正確引導下,實行學生自主管理,定期開展活動,許多特長生由是脫穎而出。
該校張景校長認為,教改的關鍵在于”以學生為本“,也就是讓學生成為學校、學習乃至時間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自我鑄造。家庭、學校、社會,尤其是學校,有必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為他們的未來著想,引導他們參與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進行一番必要的人生預演,這對他們的成長將大有裨益。
薊縣一中正在走這樣的路子,而且走得很堅實。
相關鏈接:
薊縣一中簡介:
現有校園面積95000m2,生均綠地25.58m2;建筑面積55000m2,生均面積37.28m2;教學班46個,師生2600余人。建有理、化、生實驗室13個,計算機、語音、電化、多媒體、美術教室各2個,勞動技能教室4個,選修課教室25個,標準籃球館1個、籃球場7個,標準田徑場1個,排球場2個,旱冰場1個;另有圖書室,師生閱覽室,視聽閱覽室,閉路電視教學系統,校園寬帶網,天文望遠鏡等配套教學設施。
截止至今,學校已有25000余名學生陸續畢業。
現為中國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綠色學校、全國三八紅旗集體、中國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學校、新課程改革先進學校、中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中國紅十字會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