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認為,中國更容易受到石油價格飆升和供應中斷帶來的負面影響。盡管戰爭使得進口原油價格飛漲,中石化上海公司零售分公司的業務員4月8日表示,公司所屬各加油站的油價仍然與3月持平,并且暫時沒有接到調價的通知。但是油價畢竟是影響經濟的重要環節,中石化的一些客戶就明顯感受到了相當的價格壓力。自2002年底以來,國際石油價格就一直居高不下,2003年又上漲了20%左右。受其影響,在過去半年中,國內成品汽油的價格已經漲了三次,除了90號油漲價7%,93號油也已漲到3.35元一公升。圖為中國石油公司的油價牌。盡管從8月24日到9月1日俄羅斯連續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多起恐怖事件,9月2日,伊拉克的輸油管道遭到襲擊,但國際石油價格8月20日上漲至歷史最高位后一直緩慢回落的趨勢仍在繼續。據報道,8月30日,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10月份期貨價格每桶下跌90美分,降至42.28美元,盤中曾一度下降至每桶41.65美元,降幅達到1.53美元。3日收市時,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和上一交易日相比微跌7美分,為每桶43.99美元;倫敦布倫特原油10月份期貨跌34美分,落到每桶41.23美元。
價格下滑的原因
石油業內人士認為,石油價格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伊拉克納杰夫局勢不斷好轉。在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西斯塔尼調解下,持續了20多天的危機終于得到和平解決;委內瑞拉的全民公決已經有了結果,總統查韋斯將繼續執政至2007年,這個國家的穩定有了基礎,其石油出口因而也有了保障;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付清了9月份石油輸出的管道運輸費用,顯示出它并沒因吃官司而完全癱瘓;另外,美國能源部的最新報告顯示,美國商業汽油庫存出人意料地有所增加。這些因素暫時緩解了油價上漲的壓力。
另外,促使油價回落的因素還有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和國際能源機構都對國際油市進行了干預。歐佩克表示,它將清理內部的剩余石油生產能力,以挖掘潛力;定于9月14日召開的歐佩克部長級會議將討論進一步增產問題。國際能源機構則聲稱,它尚有足夠其所有成員使用115天的原油儲備。于是,國際油價應聲而落。另外,油價在暴漲一段時間后,總會出現一個所謂的”校正期“,這是經濟規律。期貨投機者會甩掉手頭的一些定單,以提取利潤。
造成油價高位的因素沒有實質變化
分析家指出,石油價格雖然在緩慢回落,但使石油價格回落的所有因素都是短期性的,造成國際油價一年多來不斷走高的中長期因素并沒有任何改變。
首先,全球經濟同步復蘇正帶動能源需求不斷增加。據國際能源機構最新的月度報告,今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為8140萬桶,比去年增加3.2%;盡管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放慢,但對原油的日需求量仍將增長2.2%,為8320萬桶。與此同時,世界原油生產能力卻日益逼近極限。7月中旬,歐佩克的日剩余生產能力從原來的100多萬桶減少到60多萬桶,降至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世界其它產油國的日剩余生產能力也只有100萬桶左右,僅占全球原油日需求量的約1%。原油需求量已逼近原油供應的最大能力,使供需關系處于一種脆弱的平衡之中。歐佩克預測,要達到市場供求均衡,日剩余生產能力必須達到日需求量的4%左右。
其次是石油市場的投機。在供求關系沒有發生重大變動的情況下,油市動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投機造成的。美元匯率對國際主要貨幣走低,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國際游資在石油期貨上的投機,使油價保持在較高水平。油市背后的期貨投機常常是操縱油價漲落的黑手。據估計,在石油期貨市場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總量的三成,其余均為套利者。
三是油價上漲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為在國際市場上買不到石油,而是基于恐慌的市場預期把油價抬高了。回顧一年多來石油形勢人們不難發現,地緣政治和市場投機因素對油價的躥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國際上一有風吹草動,甚至是以前完全不足以影響原油供求大格局的事件,都能觸動國際油市敏感的神經。分析人士認為,只要中東局勢繼續不穩定,恐怖主義威脅不消除,充斥國際油市的”非理性市場行為“就會繼續下去。
專家分析,從總體和長期來看,油價下降將是短暫的,走高攀升是長期趨勢。從近期來看,被扭曲的石油價格經過市場的調節和各方力量的較量后將會緩慢回落,但是,回落的空間將十分有限。
不會出現新的石油危機
國際石油市場目前仍看不到可以使油價大幅回落的因素,這給世界經濟復蘇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于是不少人開始議論是否會出現新的石油危機。業內權威人士認為,目前還看不到會出現新的石油危機的跡象,而且出現的可能性也不大。理由是與過去發生的石油危機時的情況完全不同。隨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對石油的直接依賴程度正在下降。以美國為例,以IT產業革命引領的新經濟信息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經濟增長中占據優勢,嚴重依賴能源的傳統工業在經濟增長中所占份額在減小。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撰文指出,全球經歷過無數次的經濟劫數后已經不再像以往般脆弱,因此無須擔心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引起的滯脹會重演。全球經濟對油價已經不會像上世紀70年代危機時那么敏感了。還有經濟學家認為,工業國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央行抵御通貨膨脹能力的增強,降低了油價上漲對經濟的損害。
倫敦世界市場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簡·倫道夫指出,石油價格上漲會給世界經濟復蘇帶來一些問題,但還不足以構成”致命威脅“。倫道夫特別強調說,石油危機不會出現,至少短期內不會,因此世界經濟復蘇也不會出軌。他說,如今石油出口國和進口國相互依存程度加深,雙方都不希望油價過高,而各工業國因產業結構的變化,能源多樣化和能效的提高,經濟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也大大低于上個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此外,盡管今年以來油價上漲了近40%,但其中很一大部分來自人們擔心恐怖襲擊造成供應中斷而產生的”風險溢價“,以及對沖基金在期貨市場上的興風作浪,石油市場供求關系并未嚴重失衡。倫道夫認為,從理論上講,目前對于任何依賴石油進口的國家,油價只有上漲到每桶70美元到100美元的區間時經濟才會達到”臨界點“,即增長減緩會演變成衰退。但現在沒有一個經濟學家和分析家預言油價會在今后幾年內上升到如此高的水平。 目前各石油進口國接二連三地宣布提高成品油價格,電價和交通運輸費用也隨之攀升,其他下游產品如塑料等也面臨漲價壓力。關于這種現象是否會帶來通貨膨脹壓力并影響工業國的利率政策,倫道夫認為,如果石油供求不發生重大意外,油價上升產生”第二輪“影響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目前與石油相關產品的漲價幅度尚不足以造成要求提高工資的壓力,通貨膨脹被推升的后果還看不出來,因而對各國央行決定利率政策的影響有限。 高油價對中國影響不很大 石油價格處于高位,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如何是國內許多人關心的大問題。國內經濟界專家做了下面的分析:過去10年間,中國石油消費增長了一倍。從1993年的每日291.3萬桶增加到2003年的每日598.2萬桶,占全球石油消費比例從4.4%上升到7.6%,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0年到2003年間中國新增石油消費甚至占到世界新增石油消費的45%。石油價格上漲必然給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沖擊。從國民經濟的三個因素-消費、出口和投資看,油價上升將使其消費和投資減少,出口下降,使國民經濟受到不利影響。有關專家在對我國1993年到2000年的GDP、石油進口數量和價格波動進行綜合分析后認為,油價每上漲1%并持續一年時間,將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平均降低0.01個百分點;1999年國際油價上漲10.38%,影響我國GDP增長率約為0.07個百分點;2000年國際油價上漲64%,影響我國GDP增長率0.7個百分點,按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8.8萬億萬人民幣計算,相當于損失600億元人民幣以上。
從經濟發展看,高油價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是不利的,根據摩根斯坦利的估計,石油價格每上漲1美元,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下降0.06個百分點。從進口方面看,油價高,石油進口越多,外匯支出越大,我國每年進口石油約用匯350億美元,是我國外貿逆差主要因素。從出口方面看,石油價格越高,下游產品生產成本增加,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出口受到很大影響。從交通運輸看,石油價格越高,成品油價格上升,運輸成本增加,推動生產資料及消費品價格走高。
總之,石油價格上升對我國國民經濟總體是不利的,但總體而言,全球石油價格上漲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沖擊是有限的。這是因為我國1993年開始雖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但石油凈進口量只占國內石油消費的一部分,目前我國既是石油生產國,又有一定量的石油進口,我國介乎自給自足型國家與消費國之間,仍可劃為基本自給自足型國家。另外,中國的能源結構不同于其他國家,我國能源60%以上是煤炭,油價上漲對中國的影響沒有發達國家那么大。還有,石油價格處于高位可能加速我國石油市場的改革步伐,比如構建石油戰略儲備體系、開設石油期貨市場等,反而提供了一次發展機遇。
石油前景
對未來油價前景,人們議論紛紛,但倫敦世界市場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簡·倫道夫認為,雖然油價在緩慢回落,但不太可能出現大幅回落,因為今年世界原油需求上升到了28年來最高水平,閑置石油生產能力降至最低,前些年投資不足也影響了原油的勘探和開發。但是,如果不發生產油國石油設施遭受嚴重破壞導致供應中斷,油價最終可能回落到40美元一桶。預計今后12到18個月,國際市場的基本供求情況將使原油價格在35美元到45美元之內徘徊。不過,隨著今后幾年世界石油需求繼續大幅增加,現有一些大油田產量日益減少以及超大油田尚未發現,石油價格從長期來看仍會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