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虎,北京人,1969年出生。1991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在第六代被廣為詬病的特質成為一種疲憊之聲時,管虎打開了一個藝術個性和體制共謀的微小洞口,從這個洞口中透出的是更為內省的理性之光。相對其他第六代導演被西方意識形態固化和催生的精英形象,管虎的個人表達漸漸退居形式之后,以更為廣闊和務實的視角漸次展開了自己的藝術探索。
1993年,管虎自籌資金拍攝了[頭發亂了]。影片中體制與個人的對立,體現出一種對主流社會語境的茫然和疏離。與同期第六代作品相比,其情緒的迷茫錯失如出一轍,而搖滾樂帶來的情緒宣泄則更為簡單直接。對于一部試圖尋找精神出口的處女作來講,其中充滿急切的宣泄與叛逆之情。而[浪漫街頭]則是一次及時的回頭,管虎得以從[頭發亂了]的混亂情緒中脫離出來。略帶酸澀的人生遭遇和適時的慰籍都處理地異常平易、舒朗,在形態上與好萊塢方式達成了共識。影片對生活實感的采納,以及清新怡人的風范與同期第六代導演迥異其趣。而之后[再見,我們的1948]則是管虎在主旋律表象下的一次大膽嘗試,雖然影片意念表達不夠明確,歷史感稍顯空泛,但手法從容,顯示了管虎對敘述能力的注重。
電視電影[上車,走吧]對管虎來說,是一次頗具重量的反思之作。作為一個人人心中有筆下無的故事原形,[上車,走吧]只是以非常平和的手法表現了“北飄”的生活。那些暗戀城市女性的小巴司機、迫于生計而做三陪女的飯店服務員,其生活可能就發生在我們的一次乘車經歷中,或是某次用餐之后。對于這些平凡而真實的故事,管虎只是給出了一個客觀平靜的視點。話語權在此忽然具備了彌足珍貴的素質,而不是成為個人口味和空泛概念的犧牲品。從叛逆迷茫到隱藏技巧的現實關照,其電影理念轉變得到一次平靜而充沛的釋放,管虎的進步初露端倪。
此后,管虎的創作開始轉向電視領域,這是一次面向市場的積極試探。難得的是,管虎把握了電視劇與電影的本質差別,同時沒有放棄對劇本質量的高要求。經過自己的修改,劇中人物與情節更為具有內在質感。性格飽滿,并且具備良好的觀賞價值。因此其電視劇處女作[黑洞]一經推出即獲成功。

[黑洞]之后的2003年,管虎再次回到電影創作。[西施眼]作為地方政府投資的、帶有廣告性質的作品,在管虎的堅持下,沒有刻意表現風情狀貌,而是以當地景物和獨特民風為背景,講述了三個不同年齡女性在追逐夢想過程中經歷的痛苦與歡樂。其分段式結構使人物在各自生活進程中發生交叉與重合,顯示出彼此聯系而具互文性的格局,從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基氏三部曲和[暴雨將至]、[愛情是狗娘]等影片形式探索的影響。管虎通過對影片氣氛韻味的恰當把握、影像造型的不溫不火,使作品既洋溢著詩意充沛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又保持了較強的藝術個性。相較其處女作,[西施眼]進步良多,是管虎導演藝術上的一次成熟實踐。目前,管虎著手拍攝具有警匪背景的青春偶像劇[七日]。
顯然,在第六代當中,管虎是最為靈活與務實的一位導演。從與其他第六代影片相似的迷茫孤寂氣息,到更加樸實平和的市井視點和體制順應,管虎展現了其他第六代導演身上少見的入世與內斂。個人情緒更為隱忍,以求得市場機制條件下理念和接受的平衡與雙贏結果。從這一點說,管虎是第六代導演中最為具有彈性和商業潛質的導演。如果“第六代”所代表的集體執拗姿態仍然具備一種硬性攤派的強勢意義,管虎就是邊緣化的“第六代”之內的邊緣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