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樟柯,1970年出生,山西汾陽人。1997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作品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
賈樟柯作品難得的高品質和完整性,使他事實上超越了我們所說的“狹義第六代”,雖然我們仍然習慣于把他塞進以“第六代”為標簽的統一包裹里,但就像有人曾莫名其妙地把姜文也歸為“第六代”一樣,把賈樟柯扔進“第六代”的泥潭總讓人感到有些懊喪和不公。賈樟柯電影具有“第六代”罕見的深刻與有趣兼容,他的筆觸可能是粗糙的、晃動的、遙遠的,甚至模糊的,但其影像抵達心靈時的一次次觸摸卻往往異常細膩、準確,這一點和那些最糟糕的“第六代作品”恰好相反。
賈樟柯的電影具有獨特的洞察力和表現力,三部作品分別以16毫米,35毫米和DV三種不同的影像介質深入中國人的當代生活,分別以跟隨、旁觀和游離三種視角,記錄并反映了一個人、一段歷史和一種生存狀態。這基本上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城鄉生活體系(雖然它仍然具有很多可塑的空間),因此,這三部作品也往往被稱為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
小偷故事是這三部作品中最有魅力的一個,這可能是因為在賈樟柯的電影里,小武的性格最為立體和生動;而隨后的第二部長片則選擇用長鏡頭和大量中景、遠景隱去個人,放大時間的運動,它被稱為“平民史詩”可能過譽,但它對那段特殊的集體經驗的回憶確實非常迷人;第三部長片是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影像嘗試,是用一種DV特有的漫不經心勾勒出的兩個邊緣少年生活的白描。

很多人都認為“第六代”的誕生不合時宜,轉形期的社會變革、主流意識形態、殘酷的市場、第五代向觀眾灌輸的審美習慣和趨向,還有他們每個人各具特色的內在焦慮,都對這部分人的創作構成壓力。而長期的“地下”狀態更是讓很多第六代導演失去了對藝術最初的靈敏嗅覺,他們的很多作品事實上都是畸形的,是一種被多重力量擠壓的產物。自身作品的良莠不齊,媒體過于隨意的炒作,再加上個別導演不負責任的藝術宣泄,都導致“第六代”的處境越來越尷尬。但即便是在這樣一個令人難堪的境遇里,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是拍出了相當不俗的電影作品,比如王光利的[橫豎橫],章明的[巫山云雨]或朱文的[云的南方]。這其中最精彩的是王光利冒險使用上海方言的[橫豎橫],它的美學追求依然是傳統的社會寫實,但在技法上卻恰如其分地借鑒了后現代的黑色幽默,這使影片顯得非常之生動。但最終,無論是偏向后現代的王光利,還是貌似后現代,實則百分之百現代主義的章明或朱文,他們都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作品體系,而這一點,北方的賈樟柯似乎率先做到了。
《電影手冊》曾用一句典型似是而非的評論概括賈樟柯的電影,他說:賈樟柯最突出的才華體現在他目光中的堅定和他影片中表現的不定。我要說,這句廢話說的實在漂亮,它的前半句肯定了賈樟柯的個人才華,后半句則肯定了他的電影。
2004年春,賈樟柯的新片[世界]正在拍攝中,我們迫切地期待著這部電影。如果這是賈樟柯歷史性的突圍,我希望它能夠依然是一次散漫而真誠的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