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累計海外投資額只相當于日本的百分之一,美國的千分之五,中國海外投資尚處于起步期,對世界還談不上重大影響
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國是吸引外資的大國,去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535.05億美元。近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報告稱,截至2002年,中國累計海外投資達350億美元。貿發會議高級投資官員詹曉寧表示:“中國不僅是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接收國,而且正逐漸成為資本輸出國。”
中國海外投資仍在起步期,集中在亞洲
聯合國貿發會議最近發表的世界投資報告估計,截至2002年底,中國累計海外投資達到350億美元,而在1991年,中國海外的投資總額不過30億美元左右,1995年也只有150億美元。中國海外投資在近10年出現了很大的飛躍。
尤其在最近兩年,中國大企業開始在海外進行較大規模的并購:中海油先后購買印尼和澳大利亞油氣田部分股份,三宗收購累計金額達到12.08億美元;2003年,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顯示株式會社,金額達3.8億美元;安玻彩管收購位列世界500強的彩管業“老祖宗”美國道—康寧彩管分部;上海海欣集團、上海制皂和TCL分別收購美國格利奴、美國莫泰克和德國施耐德電子,這些都是數百萬和數千萬美元的大手筆。這表明一批中國的跨國公司正迅速成長,并躋身全球化競爭。
亞洲是中國最大的海外投資目的地,其次是北美、非洲和南美,最后是歐洲,而且投資主要集中在中東歐。
盡管中國海外投資在近10年出現了很大的飛躍,但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海外投資存量還是很低的。截至2002年底,日本海外資產總存量為365.9萬億日元(約合34500億美元),美國同期為68912.51億美元。即便按貿發會議統計的350億美元計算,中國累計海外投資額只相當于日本的百分之一,美國的千分之五。
全球2003年的跨國直接投資總額為6530億美元,中國的海外投資額即便按每年50億美元計,也不到全球跨國投資總額的千分之八,這大致相當于英法19世紀末的水平。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計算,扣除通脹因素,2002年底的1美元相當于1929年的11.49美分(1929年以前美元實行金本位制),即350億美元相當于1929年的40.2億美元。英法兩國從1860年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海外投資,1882年英國累計達到44億美元,法國1892年累計達到40億美元,同中國現在水平相當。但英法的海外投資高潮是20世紀初才開始的,因此中國海外投資尚處于起步期。對世界還談不上重大影響。

中國海外投資有四大類型
第一類,綠地投資型。這種投資是指投入資金設立獨資或合資子公司,在家電、電子、輕紡領域特別明顯。海爾在全球建立了13家工廠,在美國和巴基斯坦建有工業園。TCL在越南建立年產50萬臺彩電的生產線以及年產30萬臺數碼相機和電工產品生產線,總投資逾億美元。格力在巴西生產空調、中興在巴基斯坦建廠,都屬于這種投資類型。
第二類,跨國并購型。這是在國際上非常普及,而中國卻是近年才迅速發展起來的投資類型。按目標或做法又可以歸納為四種:
第一,資源開發。中海油采取的是購入東道國現成油氣田股份的方式,成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產商。中石油也收購了印尼部分油氣田。
第二,生產與營銷全球延伸。這類情況最多。2002年9月19日,TCL以820萬歐元收購破產拍賣的德國施耐德電子公司,連同“施耐德”和“DUAL”兩個世界知名品牌以及產品分銷渠道,成為歐洲高端彩電主要生產商。
第三,逆向代工。萬向以280萬美元購入納斯達克瀕臨摘牌的美國汽車零部件廠商UAI,后者每年從萬向購入2500萬美元的制動器,使萬向銷售成本大為降低。
第四,獲取技術。中國高端顯示器的生產技術距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京東方科技購入韓國現代顯示株式會社,是一舉獲得它產品和技術的很好途徑。
第三類,研究開發型。最突出的是華為。華為的海外研發機構遍及8個地區總部和32個分支,在硅谷、達拉斯、班加羅爾、斯德哥爾摩和莫斯科設立了研究所,同摩托羅拉、英特爾、微軟、日電等成立聯合實驗室。截至2002年底,華為申請國際和國外專利198項,是發展中國家企業里最多的。華為作為中國馳名商標在86個國家和地區注冊600多件次,受到巴黎公約和世貿組織保護。2003年,其交換機接入網連續三年全球出貨量第一。這是通過海外研發取得居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功案例。
第四類,戰略聯盟型。2003年11月,TCL同法國湯姆遜公司合并雙方彩電和DVD業務,使彩電年銷量達到1800萬臺,為全球第一,并占有世界市場10%。TCL從而可以利用“湯姆遜”和“RCA”品牌和銷售網絡,并在亞歐美每個主要市場擁有一個高效率的制造中心。這比自己直接投資快得多,又不需要并購湯姆遜這樣的大公司。
盡管中國海外企業還存在若干問題,但海外投資的整體成績是十分明顯的。一方面擴張了企業的全球產能和市場,為中國增加了就業和出口;另一方面還提升了企業品牌的國際形象,海爾、華為、TCL和青啤等企業已經取得了世界性聲譽;此外,海外投資為企業拓寬了資金來源,如青啤通過同安—布聯盟,在香港籌得資金;中石化通過與埃克森美孚和英國石油聯盟,促進了在紐約證交所交易的籌資,這些都為企業的全球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走出去”有三大方略
在經濟全球化的總趨勢下,資源、商品、資金和人才流動日益以世界市場為舞臺。中國只有同樣以世界市場為舞臺,造就一批自己的大型跨國公司,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立足和發展。進一步擴大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應當研究和推進三大方略:
第一,除資源開發外,鼓勵制造業向發達國家投資。一般來說,制造業應設在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但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發達國家轉移出去的主要是低端制造業,高端制造業和核心產品仍留在本國,仍然是商品主要銷售市場和技術的主要來源地。如果中國不滿足于長期為別人打工,就必須到發達國家去競爭。
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確實高得多,但其勞動生產率也高得多。美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23倍,工人平均年工資約3萬美元,考慮到勞動生產率,與中國工人工資的差距并不大。歐洲投資主要流向美國,而不是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拉美;外商對中國制造業投資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而不是勞動力成本更低的西部地區,就是因為勞動生產率的緣故。
第二,鼓勵跨國并購或股份投資。今后,世界跨國投資的主要形式將是股權置換、參股、控股、出售的方式,或整個企業拍賣,這樣可以同時獲得被購企業的產品、品牌、銷售渠道和人才。在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跨國投資銀行和四大會計師行。世界跨國并購的咨詢和運作,85%通過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花旗、瑞士銀行第一波士頓等十大跨國投資銀行。他們對同中國企業合作具有很大興趣。
第三,鼓勵戰略聯盟。主要指同世界領先的跨國公司、實驗室和大學聯盟。對中國企業來說,能獲得其他形式難以獲得的市場準入、銷售渠道、研發資源等。這方面也有很多機會。奧本尼州立大學納米技術中心與IBM、西門子等多家公司合作,該中心一再提出同中國企業合作,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