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4日,香港高等法院頒布了對于珠光集團和珠光香港的正式清盤令。香港輿論稱:“珠光集團成為第一家被香港法院頒令清盤的內地政府的海外融資公司”。
總資產逾百億港元的珠光集團,系珠海市的窗口公司。旗下?lián)碛邢愀凵鲜泄局楣獍l(fā)展(908),也曾在美國發(fā)債,頗受輿論關注。2001年4月,“珠光”無法償還到期債務,決定與境外債權人談判,進行削債重組。這是繼廣東粵海重組成功之后中國第二例與國際債權人進行的重組。然而,2003年8月,重組談判破裂,境外債權人不僅將“珠光”告上法庭申請破產保護,更譴責珠海市政府及珠光有意賴債。美國《商業(yè)周刊》還為此刊出了重磅報道,以標題質問:“中國南部的一個城市令老練的外國銀行上當?”此番正式清盤令下,海外媒體輿論再度升溫。
作為珠海經濟特區(qū)的“窗口公司”,珠光集團曾經紅極一時。其下轄珠海、澳門和香港60家子公司。如今同被清盤的珠光香港,就是珠光集團1992年在香港注冊成立的全資子公司。與內地其他地方政府競相成立的境外窗口公司一樣,“珠光”名為公司,實際上亦政亦企,核心使命是為珠海市政府進行對外融資,“掌門人”亦均來自珠海市政府。
1998年夏,“金融風暴”席卷亞洲,國內一些“窗口公司”也陷入債務危機。1998年四季度,就在廣東省政府的“窗口公司”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被關閉、粵海企業(yè)集團(香港)正式宣布債務重組的同時,珠光集團也開始出現(xiàn)償債困難。其與債權人的談判時斷時續(xù),惡劣的財務狀況已為人所共知。兩年后,“珠光”債務危機正式爆發(fā)。2000年9月,數(shù)家境外債權機構成立了一個非正式的銀團,與珠光集團和珠海政府就珠光的債務重組展開談判。
“珠光”是怎樣進入被清盤境地的?清盤因何曲折“此事件將走向何種結局”?該刊對珠光從重組到破產的過程進行了深入的調查,接觸債權人、清盤人及作為債務人的“珠光”和珠海市一方,發(fā)覺其間有種種教訓可尋,但又絕非蓄意“賴賬”般簡單。
“珠光”的償債談判故事,從重組探索到清盤危機,折射出部分地方政府在嘗試進入國際資本市場進行債務融資時所面臨的深層次挑戰(zhàn),包括自身素質的挑戰(zhàn)和制度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