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之后,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是中國呢,還是美國或者歐盟?
《財經文摘》編者按:今年9月,《華爾街日報》對十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進行了獨家采訪,邀請他們就經濟領域的八個問題發表各自的觀點。本刊摘登了他們對其中四個問題的回答。對于正在經歷高速發展、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中國人來說,這些智者的聲音尤其值得關注。

問題一:從現在算起,75年后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可能是美國、歐盟,還是中國呢?
喬治·阿克洛夫(2001—指獲獎年份,下同。編者注):歐盟。歐盟比美國人口多,但人均收入的差距卻不像人口差距那么大。我認為目前中國和美國、中國和歐盟之間的差距75年內可能是趕不上來的。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1972):除非經濟增長狀況發生根本改變,中國將在75年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中國的人均收入可能還不及歐盟的一半。
羅納德·科斯(1991):中國將在75年后超越美國和歐盟,我對此深信不疑。
克萊夫·格蘭杰(2003):這三者在75年后的經濟實力排序應當是:美國、中國和歐盟。
本杰明·富蘭克林(2003)、勞倫斯·R·克萊恩(1980):75年后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很可能是中國。這個回答不是基于人均收入。中國正在迅速增長,但人口數量龐大。而且,為了避免出現像日本那樣的高贍養比率,中國有可能會放寬對家庭人口數量的限制。從人均的角度看,我覺得美國是75年后最強的經濟體。

哈里·馬科維茨(1990):中國。
約翰·納什(1994):歐元區所包括的范圍還在不斷的變化,如果到2079年俄羅斯也加入了歐盟,那它肯定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否則,盡管中國和美國的領土面積相當,美國仍將是最大經濟體。

威廉·夏普(1990):中國75年后成為頭號經濟強國的概率是50%、歐盟是30%、美國是20%。
弗農·史密斯(2002):美國。
羅伯特·索洛(1987):按經濟總值算,可能是中國。按人均值算,應當是美國。
問題二:哪個國家或地區目前所采用的經濟政策最合理?為什么?
喬治·阿克洛夫(2001):瑞典。瑞典政府積極扶持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這個國家基本處于充分就業狀態。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1972):好的政策是一回事,效果怎樣是另一回事。我們不得不說,從經驗看來,盡管中國、臺灣和韓國所實行的經濟政策有些違反經濟學準則,但它們的政策的確是很合理的。
米爾頓·弗里德曼(1976):香港,主要得益于英國遺留下來的管理體系。
克萊夫·格蘭杰(2003):挪威。盡管挪威有石油,但這個國家卻能夠很理智地管理石油收入。

勞倫斯·R·克萊恩(1980):我選擇挪威。這個國家所采取的社會-政治-經濟政策讓不同層次的人得到公正待遇。挪威有優良的天然條件和重要的經濟資源。挪威政府從整體經濟福利的角度考慮,很合理地利用著這些資源。

哈里·馬科維茨(1990):美國的“自由市場”是最好的政策,緊隨其后的是中國。
約翰·納什(1994):當然是瑞士了。至少瑞士沒有走錯路,這個國家沒有實施意在刺激經濟增長但在長期卻事與愿違的政策。
威廉·夏普(1990):可能是英國,肯定不是美國。

弗農·史密斯(2002):美國。擁有一定的自由度。歐盟越來越像是搞社會經濟學了。中國向正確方向邁進的步伐非常緩慢。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2001):每個國家的問題各異。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就好像它們都在考試,但考題卻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是很難打分的。最近三四年,美國所采取的政策顯然很差勁。歐洲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太合理。穩定及增長協定并沒有發揮作用,歐洲央行也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歐洲的經濟發展一直不大穩定。
如果從經濟的整體表現上看,顯然中國的表現是最好的,而且在東亞經濟危機中也表現出了高超的經濟管理能力。事物總是不斷發展變化。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你得不斷去衡量各國駕馭新形勢的能力。從經濟增長的速度和靈活性方面,中國的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韓國從1997年的危機中復蘇也令人刮目相看。所以,韓國和中國制定的政策應當說是很不錯的。
問題三:你認為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經濟挑戰是什么?
喬治·阿克洛夫(2001):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1972):附屬于撒哈拉沙漠的非洲地區以及南亞一些地區的極度貧窮。
米爾頓·弗里德曼(1976):縮減政府機構的規模和權力范圍。

克萊夫·格蘭杰(2003):以適當的速度用創新技術替代不斷耗減的資源。
勞倫斯·R·克萊恩(1980):在一個和平的政治環境中共同努力減少貧窮和疾病,將是我們所在年代的主要挑戰。
哈里·馬科維茨(1990):降低針對發展中國家的關稅。
約翰·納什(1994):人們無法回避的一個挑戰是在地球人均面積隨著人口不斷增長而下降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或至少是在感覺上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在很多方面,人們都感到生活水平正在提高,令人不可思議。
威廉·夏普(1990):為醫療和養老支出融資。
弗農·史密斯(2002):去除補貼和壁壘等所有阻礙自由貿易和資源流動的措施,以唯一可持續的方式最大化地創造財富和消滅貧窮。

羅伯特·索洛(1987):世界上貧窮的國家實現共同發展。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2001):很難說哪一項挑戰是最嚴峻的。保持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 --不僅僅是保證充分就業,而且是一項巨大挑戰。
除此之外,匯率和資本流動的不穩定性也是棘手問題。世界各個經濟體之間已經更加相互依賴,因此更有必要建立一個有效的全球合作體系。
第二個問題是貧富國家的發展和差距。在過去25年中,這個問題已經有所好轉。但如果不能繼續改善,它將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
問題四:您認為經濟全球化的成果50年后會更加平均地分配,還是分配更加不均呢?為什么?
喬治·阿克洛夫(2001):更加均勻,因為中國和印度可能將趕上西方發達國家。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1972):如果中國、印度和印尼等國家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發達國家,我覺得收入的分配未來會更加平均。

米爾頓·弗里德曼(1976):更平均。造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差距較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國家會找到促進經濟增長和繁榮的道路,這樣國家之間的差距就會逐漸縮小。
克萊夫·格蘭杰(2003):不會有太大變化。如果不控制人口的增長,世界上的窮人總是很多。
勞倫斯·R·克萊恩(1980):在全球經濟中新出現的一些強國已經在為消滅貧窮而付出努力。印度和中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迅速,已經大大減少了一部分貧窮人口。俄羅斯的經濟實力正在增強,也在為解決這一問題作出貢獻。

威廉·夏普(1990):60%的概率是更平均,30%的概率是和目前差不多。
弗農·史密斯(2002):相對于人們為重新配置經濟全球化的成果以使收入分配更平均所付出的努力而言,收獲總是不成比例地減少。要讓創造成果的一方將成果分享給別人,這可能只有靠武力才能實現,而且這不管對創造者還是接受者都是一種危害和貶低。
羅伯特·索洛(1987):這很難說。相對缺乏專業技能和教育的人的境遇可能會更差,但隨著民主的發展,營養、人口控制以及教育狀況可能會有進步。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2001):50年后,一些發展中國家將會追趕上來,但很有可能其它國家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除非我們為縮小非洲與工業國家之間的差距作出一些特別的努力,否則我們將看到一個貧富差距更大的世界。在中國,大部分人的收入會增長,貧富差距可能有所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