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特征
根據歷年的氣象資料統計,上海10月份的平均氣溫多在18攝氏度左右,月平均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22.4攝氏度,平均最低氣溫則不低于14.3攝氏度,月降水量為50.1毫米。10月天可謂天高云淡,氣候宜人,最適宜人們生活游玩。但秋季氣候也有一個顯著的弱點—干燥少雨、環境濕度偏低。特別是近年來,因整個地球氣候偏暖,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次數減少、強度趨弱,大部分地區10月的氣溫,要比常年偏高0.1攝氏度~0.7攝氏度,氣候偏于燥熱。
對健康的影響
秋季是臨床上鼻炎、哮喘、感冒、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喉咽炎等疾病的高發期,中醫理論早就有“秋季屬金、主燥、最易傷肺”的說法。造成這種秋季呼吸系統疾病多發的緣由,除了氣溫走低之外,雨量減少、自然環境中濕度下降,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氣象因素。因為氣候干燥,能使人的呼吸道粘膜彈性減弱,排泄異物功能退化。
研究發現,當空氣濕度低于40%RH時,鼻和肺部的呼吸道黏膜會出現脫水,粘液分泌減少,粘膜上的纖毛運動減緩等一系列變化,這時灰塵、細菌等很易依附于鼻、咽喉、支氣管的粘膜上,產生刺激,誘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鼻出血,咳嗽氣喘等癥狀,甚至引起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痙攣等疾病。
氣象醫學專家特別指出:在眾多氣象環境要素中,空氣濕度對人的呼吸道疾病影響最大。空氣干燥,會造成人體呼吸系統抵抗力下降;流感病毒和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繁殖加速;痰液干結不易排出而成為病毒、細菌的孽生地;炎癥擴散、病情加重。相反,空氣濕度維持在55%~65%時,痰液排出相對較順,有利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療和康復。
一年四季都有能發生,但據流行病學調查,感冒的高發期是中晚秋和初春之時,而10月正處于中秋時節,晝夜溫差變化大,月中,不時有冷空氣南下,因此氣溫經常是忽冷忽熱。尤其是遭遇強冷空氣侵襲時,環境溫度可大幅度下降,人的體溫調節功能一時往往難以適應,從而影響免疫機制的穩定,不少人就會同時萌發感冒,造成感冒的流行。
進入秋季后,患抑郁癥患者的人數也會明顯增加,大約可比平時多出10%。氣象醫學專家將這種病癥稱之為受季節影響的精神紊亂疾病。據相關調查,北半球的這類季節性抑郁癥,多數在10月~11月開始發作,至下一年的3月~4月結束。發作病多數會出現嗜好甜食、體重增加、持續疲乏、精神憂郁、容易激動以及缺少興趣、喜歡獨處等狀況。專家認為,這與秋分以后自然環境中光照減弱、白晝時間縮短、黑夜時間延長等因素有關。
養生保健要點
我國傳統醫學提出: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條件下,秋季應適當經受一些寒冷的刺激,以激發人的陽氣、促進體內的能量代謝,同時可達到興奮體溫調節功能和增強人體適應氣候和環境變化的能力、強化免疫力的作用。
秋季多晴少雨,空氣比較干燥。中醫指出:養生重在生津潤燥,營養肺氣。肺在五臟中,主一身之氣、司呼吸,統轄體表皮膚、宣散衛氣、抵御外邪。肺屬金,畏火喜潤,十分嬌嫩,稍遭受火、熱、燥之協侵襲干擾,即可得病。肺系若是有病,不僅有咽喉腫痛、呼吸不暢、胸悶、氣急、哮喘咳嗽等不適,還會累及皮膚、鼻等器官的正常運轉。所以,秋季必須多進食一些生津、去燥、潤肺之品,如百合、梨、桃、藕、蘿卜、西瓜、杏仁、白果、蜂蜜、桂花、石斛、沙參、蘆根、麥冬以及牛奶、豆漿等,以預防外邪侵襲,養護肺氣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