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鬧災(zāi)荒。城里的一位好心的面包師,叫來附近最貧苦人家的十多個孩子,指著他身旁的一個籃子告訴他們:“孩子們,這里的面包,你們每人一個拿去吃吧,在上帝給我們帶來好光景之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這里得到一個面包……”
也許是實在太餓的緣故吧,面包師的話還沒有說完,這些孩子就蜂擁而上,同時,由于籃子中的面包有大有小,他們便圍著這籃子毫不客氣地你爭我奪,你推我嚷起來——因為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接著,在拿到面包之后,他們就一邊忙著狼吞虎咽地吃,一邊連看都沒看那面包師一眼,各自走開了。
只有一個人例外。這是個名叫格琳琴的小女孩。這位面黃肌瘦的小女孩,盡管餓得一見著那面包就不由自主地暗自流起口水來,可她卻只是靜靜地站在一旁,直到別的孩子都離去后,她才默默地拿起籃子里剩下的那個面包。當然,這是最小的一個面包。與別的孩子不同的是,拿到這面包后,格琳琴并沒有馬上吃。而是要把它拿回家跟母親一起吃。另外,臨走的時候,她沒有忘記去親吻面包師的手,以表示她內(nèi)心的感謝之情。第二天,同樣的一幕又在面包師的面前上演。而格琳琴這天得到的那個面包,甚至比前天的還要小,明顯的小。
然而,當格琳琴同樣懷著感激之情謝過了面包師回到家里,和母親一起切開那面包的時候,奇跡卻發(fā)生了:這面包里一下子滾出來了許多嶄新的閃閃發(fā)光的銀幣!
“哦,這一定是面包師揉面時不小心揉進去的,格琳琴,你趕快把錢給面包師送回去吧!”母親這樣催促著格琳琴。但是,等格琳琴趕到了面包師那兒,面包師卻微笑著告訴她:“不,這些銀幣是你的,是我特意獎勵你的——因為你懂得謙讓,懂得感恩,懂得孝敬自己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