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耐餓本領是很驚人的。據說,有一條蛇餓了2年9個月才死去。有位生物學家對我國蛇島上的蝮蛇進行過研究:既不給食又不喂水的蝮蛇,平均能活78天,活得長的可達107天,即使“短命鬼”也活了34天。如果讓它們喝些水,耐餓的本領就可提高1倍左右,最耐餓的甚至活了392天。
蛇的耐餓本領源于它們那一套節約能量的技術。人們都知道,一摸到貓、狗和雞身上,總是感到熱乎乎的,可是一摸到蛇的身上,卻是冷冰冰的。這是因為前者是恒溫動物,后者是變溫動物。恒溫動物的身體,好像是只具有恒定溫度的爐子。為了保持恒定的體溫,就要消耗體內的能源物質。可是,作為變溫動物的蛇就省去了這筆能量開支。它們一年四季的體溫固然不同,就是同一天中的體溫也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有較大的變化。所以,它們體內動用的能源物質遠比恒溫動物少。拿重量相等的豬和大蟒蛇相比較,如果豬每天消耗150份單位重量的能源物質的話,那么蛇只要1份就夠了。在冬眠時,蛇所消耗的能量更是微乎其微,經過長達5個多月的冬眠后,它的體重只不過減輕2%左右。
與此同時,蛇類吸收營養成分的效率特別高。一口氣連吞四五只小白鼠,對蛇來說是并不稀奇的。有時,它們還能吞食比自己大而且長的食物。一般地,只要5天左右的時間,蛇就把吞進肚里的食物消化完,連骨頭也消化得精光,只剩下一些獸毛或鳥羽從糞便中排出來。消化以后,這些營養成分便在體內貯存起來。正因為在能量的積聚和消耗上能“開源節流”,所以蛇的耐餓本領特別高強。
龜是壽命很長的動物。1766年法國探險家把一只大龜帶到了毛里求斯島上,1810年英國軍隊打敗了法國人,占領該島,因而接管了這只大龜。它在一個炮兵營地一直活到1918年,由于爬上炮床而被士兵“就地正法”。這只龜是在成年時被捉住的,看來它的壽命至少也有180年。新陳代謝緩慢,能量消耗較少,是龜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動物是很注意節約能量的。大雁南飛的時候,常常排成“人”字或“一”字隊形,因為這樣比較省力。飛行在前面的大雁拍打幾下翅膀,氣流就上升了,后面的小雁便可以乘著這股氣流滑翔,飛得更輕松更省勁。
動物的能量利用率也是很高的,在這方面鳥類可算是佼佼者了。哺乳動物每奔跑1千米,100克體重大約消耗2400焦耳的能量;鳥類每飛行1千米,100克體重只消耗680焦耳的能量,所消耗的能量不到前者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