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韓國LG電子在北京宣布,孫晉邦升任LG電子(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全面負責LG電子在華業務,而原盧庸岳副會長留任LG電子(中國)有限公司的顧問,這是LG電子在華發展十年來首度換帥。而就在此前不久播映的LG等離子電視的廣告中,盧庸岳還以中國區總裁的身份現身屏幕。
這已經是10天里上演的第二幕在華跨國公司重大人事變動。2月2日,日本消費電子巨頭索尼的中國公司也突然發布公告稱:原公司董事長正田正式離職,由小寺圭接任。兩個如此重大的人事變動事先竟毫無征兆,業界不禁紛紛猜測,日韓巨頭不約而同換下有功無過的江山老臣,究竟意欲何為?
10年前,正田和盧庸岳也是前腳后腳來到中國“拓荒”。正田從索尼駐中國總代表做到索尼(中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董事長。他親手將索尼中國發展成索尼最大的海外生產基地,占到其全球生產的1/4。在其退任之前,索尼(中國)在華的銷售額已經超過10億美金,包括PlayStation 2等全線產品,都已經在中國投產與上市。
而盧庸岳更堪稱LG電子在中國發展的總設計師。曾為LG第一個海外市場(美國)的銷售總經理的他,轉戰中國后,創建性地提出“LG電子要成為成功的中國企業,而不是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外國企業”的思想。并確定了“先建立雄厚的業務基礎,再形成規模經濟,然后遵循數碼創導的方針向電子商務領域進軍”的發展模式。2001年,盧庸岳也因突出貢獻而被提升為LG電子副會長。2003年LG中國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70億美元,成為該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場。
毫無疑問,這兩次調整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新桃舊符把戲,而是背后另有戰略深意。自從去年一季度巨虧引發股市暴跌后,索尼正急于東山再起。去年10月,索尼全球高層召開改組會議,把中國市場定義為啟動東亞市場的引擎(按照索尼的內部劃分,東亞市場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全力打造中國市場成為索尼的全球業務支柱。
這意味著中國不僅僅是個“制造基地”,還成為“戰略市場”。按照重組計劃,索尼的新目標是——到2005年在中國的銷售要增長到40億美元。
這就是為什么在索尼集團內地位更高的小寺圭會出任新的索尼(中國)董事長。他同時還擔任著索尼集團執行董事和整個東亞業務區域市場及銷售總裁。而他選擇坐鎮上海而非北京,也證明了他的角色不是以政府公關為主,而是直接面對中國最發達富庶的市場。
小寺圭的經歷背景顯示,他是一個營銷高手。1976年加入索尼公司;1986至1996年歷任索尼中東、非洲、亞洲等海外營銷負責人;1996年至2003年,歷任索尼海外營業中心高級總經理、索尼國際(歐洲)有限公司家用產品歐洲業務集團總裁、索尼日本營銷公司總裁等職。他的使命就是以“索尼全球運營經驗強化中國市場業務發展”。
而LG中國新帥孫晉邦任務也不輕松。他急需進一步通過創新,提升LG在華的品牌形象,使其從一個大規模消費電子廠商變為索尼、三星那樣的頂尖消費電子技術巨頭,即所謂的“一等LG”目標。
1968年加入金星社(LG電子前身)的孫晉邦是專業技術人員出身,以創新見長。在其1995年出任LG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LGETA)法人長期間,大力推進六希格瑪等革新活動,使LGETA每年都以40%的增幅飛速發展。現在LGETA已發展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家電生產基地。
他已立下軍令狀,LG電子的全線產品必須要占領中國市場三強的位置,已經占據三強位置的產品特別是戰略產品在短時間內要取得中國市場第一的位置。為此,LG將擴大一線營業組織,加強銷售力量,通過革新活動培育“Right People”,甚至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高層領導都會展開以現場為中心的經營活動。他將隨時走訪法人和分公司,了解一線的競爭情況以及經營狀況,迅速解決問題。
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當TCL、海爾這樣的國內新貴迫不及待地要進軍海外的時候,索尼和LG卻選擇在中國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