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國資本市場最HOT的話題是什么?不是國有股減持,也不是QFII,是公司治理
向來埋頭掙錢的老牌國企中化國際(600500)最近勇敢地出了一回風頭。日前他們聘請標準普爾公司為其進行公司治理評級,從而成為國內首家聘請國際獨立機構對其進行公司治理評級的A股上市公司。
結果比大家預想的好。根據標準普爾公司出具的評級報告,中化國際的總體公司治理水平屬于“中等偏上”。中化國際在101個公司治理指標上,共獲得58個正面評價,21個負面評價,22個中性和不確定評價。評級結果總體反映出“公司在治理方面所采取的積極措施”,“表明公司正在朝健康的方向發展”,但同時也顯示出公司在“監督和制衡控股股東權力”、“薪酬制度”等方面尚存在不足,為進一步提高治理水平指出了努力方向。
當然,最重要的風向標還是國資委和銀監會的相繼出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將在183家中央企業普遍進行經營業績考核。而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兩會”上回答記者關于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改造上市的問題時,列出了10條目標。第一就是需要建立規范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建立一個授權經營的制度,對高級管理層設立目標和問責制。
前不久還為國有股減持爭得不可開交的各路人士終于可以坐到一塊。“改善公司治理”,按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的看法,是眼下“微觀經濟領域最重要的制度建設”。
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931家上市公司的治理指數平均值為49.62,還不到及格線,而且公司間差異較大,最高值為78.81,最低值30.79。該中心主任李維安博士表示,中國公司治理指數體現出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著四大問題:一是控股股東濫用關聯交易,損害中小股東利益;二是董事會的戰略決策功能弱化;三是經理層的激勵約束機制不理想;四是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有待改進。類似的例證在報告中比比皆是,比如通過關聯交易實現的利潤占總額50%以上的國內上市公司達到了61.3%。
需要注意的是,評級機構對中國公司治理整體環境及法規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局限。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周勤業指出,它們甚至不認為“一股獨大”是個問題,當然更不會明白中國特色的“監事會”。
短期之內,一個被普遍接受的適合中國實際的公司治理評級系統仍然待產。這或許是南開大學自創的“中國公司治理指數”仍然被稱為“南開治理指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