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騎著一輛紅色的哈雷“胖仔”(fatboy)行駛在北京四環附近一帶嘈雜的馬路上時,他看上去象個沉著冷靜的警官。好萊塢明星施瓦辛格在電影《魔鬼終結者Ⅱ》中扮演的機器人“終結者”,就是騎著這款摩托,征服了千萬影迷的心。
劉生是美國一家電子設備公司的中國總裁,這位身材魁梧的人看上去50歲不到,而他的實際年齡已逾60。西安出生、臺灣長大的劉是位商場老將,30余年來轉戰于臺灣、日本、美國、中國大陸等地。他性格沉穩內斂,不事張揚,說話輕聲細語。不過,在北京呂家營他所投資的一處汽修廠大院內,5輛屬于他的哈雷摩托車靠墻逐一排開,在陽光下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另外,還有2輛哈雷被存放在朋友那里。總共擁有7輛哈雷的劉生據悉是大陸地區目前擁有哈雷數量最多、年齡最大的哈雷發燒友。
關于哈雷迷對哈雷的癡情神話,劉生可作為活的注腳。談起哈雷,他總是意味深長地提到一個詞:“味道”。為什么要買這么多輛哈雷?他的答案是:“每輛都有不一樣的味道。”
對于這些昂貴的、每件價值一輛本田轎車的摩托車,劉會細心到用女孩子化妝用的棉簽去剔除鏍絲縫里的泥垢。在汽修廠大院內,他啟動一輛哈雷摩托后,陶醉地聽著排氣管發出有節奏的“轟隆”聲,告訴我們說:“聽,就象馬奔跑時的得得聲。”是的,哈雷的制造商為了制造出讓車手鐘情的完美摩托,每一款哈雷排氣管的聲音都要經過專門的聲音測試,以保證帶上哈雷特有的轟鳴聲,有的人說象音樂,有的人說象馬蹄聲。
讓劉感到自豪的是,他的這些“鐵馬”都具有強勁的動力,比真正的馬跑得更快。年輕時候喜歡騎馬的劉生現在更偏愛騎哈雷的感覺。“哈雷摩托與人身體產生的韻律,比馬與人身體產生的韻律,更令人舒服。”
劉現在最大的愛好除了哈雷外就是音樂,在汽車修理廠——這個他休憩的重要站點,擺放著一套龐大的組合音響。這分別代表了他生命中對動和靜兩個方面的追求。由于公司業務繁忙,劉大約兩周才有一次騎哈雷出行的機會,而且每次他的身后都有助手開著切諾基汽車尾隨。這時,他就會駛出市區,來到郊外或是某座公園小憩。
對他來講,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騎著哈雷出行,都是安撫情緒的一種極佳方式。“有時候就算不騎,看看它,擦拭一下,就會忘掉一些事。”
成功男人的玩具
劉生這樣的哈雷癡迷者不是孤單的。全世界有數不清象他這樣的哈雷癡迷者,當然,能夠真正擁有一輛哈雷的,只是其中少數有錢又有閑的幸運兒。由哈雷公司組建的車主俱樂部,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擁有60萬名會員。在無數哈雷迷心中,哈雷早已不單純是一個摩托車的代名詞,更是一種文化,一個關于生活夢想的神話。作為這個神話最大的受益者,哈雷摩托總是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以至在股市上,哈雷公司的表現遠遠優于英特爾這樣的電腦公司及通用電氣這樣的企業巨人。
在中國大陸,象劉生這樣能夠擁有哈雷的,目前大約有2000人。組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也是目前惟一一個哈雷車友俱樂部的秦煥告訴本刊記者,在他的俱樂部的600余名會員中,80%為商界人士,其中外企中的外方領導人占了四成。“解放前哈雷在中國的知名度就很高,1983年隨著Fobes雜志的老板福布斯飛熱氣球到中國,并帶來三輛哈雷摩托后,哈雷摩托熱重新開始在國內升溫。”
擁有101年歷史、見證美國文化歷史變遷的哈雷摩托(Harley-Davidson),在美國本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擺脫以前主要作為嬉皮士坐騎的印象,轉而成為律師、牙科醫生、互聯網工程師、廣告公司藝術總監、媒體記者、甚至是政府要員和明星大腕等社會中上階層的玩具。由于價格昂貴,平均價格為2萬美元——一部中檔汽車的價格,它也被稱為成功男人的玩具,在美國,哈雷消費者的平均年齡為46歲,典型用戶就是事業成功、擁有財富、掌握權力的男性。
哈雷時尚的始作俑者,恐怕要算美國搖滾鼻祖貓王了,當年貓王的一大嗜好就是駕駛一輛哈雷摩托。約旦國王侯賽因,伊朗前國王巴列維,好萊塢明星施瓦辛格也是著名的哈雷迷。美國億萬富翁、Forbes雜志家族第二代掌門人馬孔·福布斯曾經擁有100輛哈雷。
由于進口關稅和進口配額限制,哈雷進口到中國后的身價更是暴增80%。這進一步使它成為富人的玩具。“在哈雷俱樂部,擁有上百億元資產、在世界各地置有產業的會員不止一個。”秦煥說。
在豪華汽車、高級跑車風起云涌的年代,為什么這樣一個看似原始的鐵騎反而成為眾多商界人士的最愛?
它的澎湃動力和外表呈現的硬漢形象,與一種自由冒險和獨立進取的精神相連,這種哈雷精神同時也是越來越多的新新人類的人格理想。眾多的哈雷迷會告訴你:沒有比它更能突出自我存在感和個性的工具了。
脫掉西服革履,放下一切工作壓力,忘掉所有生活的煩惱,穿上一身酷勁十足的哈雷服,呼嘯而過,如同縱馬馳騁,真切的觸摸大自然的靈魂——這些,對于身處巨大商業競爭壓力和工作壓力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滿足了釋放自我個性的渴望,騎上兼具力量、奔放與速度之美的哈雷,遠比坐在密閉的轎車中刺激。
“再好的跑車也只會讓你感覺到,你只是它的一個部件。”劉生說,“這和騎哈雷有很大的不同。騎在哈雷上,風吹打著你的臉,你聞到自然的氣息,你會感到它是你的力量。”
秦煥的哈雷俱樂部每個周末都要組織一批會員,離開市區去郊外聚會、野炊。“我們逃離都市,回歸大自然,騎在哈雷上體驗牛仔式的灑脫和激情,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秦煥說。
對于一個男人而言,再沒有比哈雷更能體現陽剛之氣的玩具。從外形看,哈雷的最大特點就是體積碩大,給人一種突出的存在感。它金屬的質感、優美的線條和令人迷惑的顏色搭配以及電鍍和黑漆的對比,甚至那燙人的排氣管、震耳欲聾卻“如音樂般”的轟鳴聲,無一不符合一個男人在夢中對力量和自由的想象。
永不貶值的機器
哈雷的魅力還來自于追求完美及靈活的手工制作方式,在締造優質產品的同時,也提供了成千上萬種配件使你可以把你的哈雷變成“全球僅此一輛”。“哈雷的每一個部件都是可以更換改裝的。”秦煥說。這種可以無限個性化改裝哈雷的方式也是令人鐘情的原因。
“平常的一部車子只是一部車子,你只是在利用它而已。哈雷從你擁有那一天你就跟別人不一樣,你就天天想把它弄得跟別人不一樣。”劉生說,“你甚至可以將發動機的套筒加大,這樣即使外表看來摩托車沒什么變化,但是你一上路就可感覺到,力量是不一樣的。”劉采購了大量哈雷專用零件,以便將7輛哈雷改裝得更符合自己的理想。
當然,追求個性和自由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甚至無須借助什么工具就可實現,但是,在劉生看來,很難有一種別的方式比哈雷讓你感受到的個性化東西更濃。“它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玩具。”
哈雷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貶值。有人不無夸張地說,閑置在谷倉里的一輛生銹的舊哈雷也比一輛本田貴。劉生介紹道,哈雷做工質量一流,加之每個哈雷車手都會不斷對它改裝,“因此越是年久的車型反而越值錢。”相比之下,其它的摩托車從購買之日起也是開始貶值之時,“日本車的價值,一年掉一大截。”
哈雷的魅力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即使不騎、只是當作收藏品來陳列觀看也是一種滿足。秦煥說,在中國購買哈雷的人大約有一半主要是用來收藏的。畢竟,學騎哈雷還是一件挺費勁的事,沒有專業的培訓難以做到無師自通。加之,中國社會對摩托存在一定的歧視態度,很多區域限制摩托通行。而每一輛哈雷,從做工的獨特性上講,都堪稱一件藝術品。
北京視新廣告公司董事長朱慶辰就是這樣一位哈雷收藏迷。他3年前購買的一輛哈雷“胖仔”陳列于辦公區域一角,成為公司一道可觀的景觀。“我從小很喜歡哈雷,沒想到的是,在我們公司,比我更了解哈雷的大有人在。”朱對本刊記者說。他購買哈雷某種意義上也是為公司營造一個產生靈感的良好環境。朱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再購買2輛哈雷,以便公司員工都可以騎著哈雷出去游玩。
在多年熱愛哈雷的生涯中,最讓劉生難忘的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只要他騎著哈雷,永遠都不會寂寞。“當你開著一輛哈雷在公路上碰到另一個哈雷騎手時,往往會一見如故地停下來聊天。這對于其它產品的使用者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