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時代的新世界離我們還太遠。至少在可見的將來,不會有任何贏家
還記得第一次被人用數碼相機拍照,是一次出國要辦證件,走了不短的路,專門去到某間相館,全套的設備,拍完了進電腦,幾分鐘就出來了成品,用的是所謂的專業設備。也不過是三年前的事,新鮮,叫人好奇。三年后的今天,數碼相機竟然完全褪去了神秘的色彩,已經變成百分之百的家用民生對象。
這是數碼照相的時代,人類1837年發明攝影術,迄今一百四十余年,一直是專業人仕耀武揚威的地盤。突然一夕之間,整個變成了庶民的常備工具,今天,不但你的數碼相機會拍照,包括你的筆記本電腦,你家里的電話,你的手機,你的pda,甚至你老掉牙的桌面電腦,只要多加一個攝像頭,立刻也能拍出兩三百萬像素畫質的準專業相片出來。
這樣的狂潮之下,沒有人注意到,當年那家擺出專業態勢、要我走上老遠老遠的路、還收了我十分之高的價錢的那家街角照相館,它的命運如何?
毫無疑問,家用打印機和數碼相機的普及,讓街邊的沖印小店不再有任何吸引力。失去了攝影的專業,同時,它們也失去了沖洗照片的特權,從成本上看,傳統的沖印設備只需要二、三十萬元,而數碼沖印,光沖印機就要價上百萬。在照相館的店老板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滿足一般家用需求的打印機,價格卻一跌再跌,便宜的幾百塊錢就能搞到。
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會滿足于在屏幕上“翻看”數碼相冊,同時在家享受“即拍即印”的快感(還記得昂貴的拍立得相機嗎?),而那些沖印店,就算全部換裝了數碼沖印設備,也必然將被人們遺忘。
誰是謀殺這些產業的劊子手?
看看你手里用的數碼相機,還有打印照片的彩色打印機,我們看到的不是別人,竟然還是柯達,佳能,尼康、富士等等熟悉的公司名字,就連當今最熱門的照片沖洗網站ofoto.com的背后,也還是柯達。
商業世界的殘酷由此可見一斑。瓦解自己江山最賣力的,正是這些傳統產業的巨頭自己。唱片公司舍棄過黑膠唱片,后來,他們又舍棄掉錄音帶,現在,當然還要舍棄CD唱片——如今在互聯網上拼命販賣mp3的,也還是他們;米高梅、華納這些擁有龐大院線的電影公司,一面忙著建數碼電影院,一方面積極參與網絡下載、視頻點播和機頂盒業務;出版公司紛紛關閉門市部,拼命想變成無紙印刷,想轉型成電子出版,以及提供個人化服務;任何人都可以用Acrobat這樣的軟件設計自己的圖書,再花上幾百美元就能為你的圖書印上ISBN號在Amazon.com上向全球出售。
在這些看得見的“陽謀”背后,有更多的“陰謀”在發生:為了搶得主動,媒體公司試圖控制消費需求。今年,德國柏林地區已經完全切斷了模擬電視信號的轉播,強迫所有人要么放棄老的模擬電視,要么去買昂貴的機頂盒;而英國的電視臺早就開始大量的播放16:9格式的電視節目,為HDTV的未來鳴鑼開道。法國的湯姆遜公司把旗下的Thomson/RCA品牌賣給了中國的TCL,只因他們徹底放棄基于陰極射線管的傳統電視市場,集中全副精力打造大屏幕平板電視。同樣的,柯達和樂凱的合作,表面上是樂凱的勝利,而實際上,柯達已經不認為傳統的膠片市場還有什么生機可言。
舊世界已經瓦解,新世界尚未建立。數碼時代的新世界離我們還太遠。至少在可見的將來,不會有任何贏家。
爭奪制式標準的混戰才剛剛開始,人人都在搶立標準。現在,你買了五百萬像素的相機,可能在一年之內落伍;你買了mp3的音樂,將來會有新的音樂格式取代它。制式的不確定,帶來無邊的混亂。
更典型的例子是數碼電影院。這是已經說了好幾年的幻景了,它的畫面和音響效果也的確讓人叫絕,但是直到今天,全球的數碼影院全都加起來也只有區區200余家,作為數碼電影院發源地的美國也只有60幾家。
問題是清楚的,安裝一個使用膠片的電影放映廳只要五萬美元,可以用上50年,而一個使用數碼放映機的電影廳卻要花上十五萬美元的價錢。最糟糕的是,在數碼電影標準還在不斷上升的今天,沒有人知道它會不會在一年之后落伍。
電影院在無止盡的陣痛,連帶著電影生產也跟著敗壞,只因渠道紊亂了,投資報酬也變得不確定。就在電影院猶豫不決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中年人,開始傾向于在家里看DVD。但是,DVD就是答案嗎?也不見得,要取代DVD的更新的規格,藍光DVD,已經在歐美上市(請注意,我們甚至還沒有提到盜版的問題)。
消費者表面上得來了一分的便利,但卻換來了十分的痛苦,商人們更是一心恐懼,泡在苦水之中,這就是悲觀的現實。
數碼帶來的,必是亂世,而我們擔心的,是這樣黑暗的亂世,曙光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