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居所是財富的體現,資本的炫耀,個性的張揚,童年潛意識的釋放
什么是住所?窮富答案不一:窮人指望茅屋不為秋風所破,御寒,避暑;哪怕家徒四壁,卻也是避風的港灣。富人所居則是財富的體現,資本的炫耀,個性的張揚,童年潛意識的釋放。簡而言之,窮人住房共性多于個性,富人居所個性大于共性。這就是為什么文革時期一張圖紙產生全國簡易樓房;如今長城腳下富豪居所,一家一宅需要一個建筑設計所。
窮者尚在為溫飽發愁,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住所為安身立命之處。當年剛剛得到梅花獎的演員李琦,從西安到京,一家三口在地下室暫棲身,室內潮濕,以布鋪在墻上防潮。一住幾年,如今成大器,住房條件隨之改善?!妒謾C》導演馮小剛在1990年住房只有一間半。筆者19歲作瓦匠,每月僅休息兩天,平時住在工棚,與現在的民工所差無幾。但大家同甘共苦,渾然不覺。每日加班歸來,吃飽,再有熱水燙腳,已心滿意足。
時過境遷,俱往矣!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成就、財富等后天因素得到社會的承認。十幾年間,岸上的鞋還未濕,下海的卻已滿載而歸。先買公寓,再購別墅。
窮富差距漸漸拉開,盡管如今的暴富很多來自當年的窮戶。于是,第一代富人的理想住所不可避免地帶著時代的烙印和歷史的背影。
最先的影響來自同宗同語的香港、臺灣。于是乎,北京的高樓摩天而起,盡管北京遠不如香港人煙稠密。樓皆稱為花園,窄地概稱為廣場。第一批富人住房居然是港化的。漸漸的,歐美概念引入,郊區別墅興旺。近乎無限的空間,耕地在開發的名義下變成了畸形的別墅。設計上乘,材料現代,施工一流,只是與歐美大不相同,因為貪婪的房地產開發商將別墅蓋成了豎起來的公寓,500平方米的別墅居然與鄰居近在咫尺。巨人相聚過緊。臥室隔窗相望,情景歷歷在目。而歐美的別墅是由綠地,樹木分割開來的。
可以說,第一茬、第二茬的富人(中國的暴富5年即是一茬)對于房屋的選擇是被動而無奈的。
21世紀的富人正式開始了自主選擇。因為房屋市場轉為買方市場。
富人從容不迫地購買心儀的住所。富是沒有止境的。國內最貴的別墅要價8000萬人民幣。公寓要價3500萬。北京住宅價格超過北美。
那么,富人在挑什么?一挑稀缺資源:依山傍水,上風上水,曰“風水寶地”。二挑與眾不同,人無我有。三挑舒適方便,僻靜安全。四挑升值潛力。(第四點目前看是一廂情愿)
連續十年榮登世界富豪榜首的比爾·蓋茨目前財產為600億美元。他的理想住所是完全用木材建造,整個住宅占地2萬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價值估計為1億美元左右。該住宅擁有7個臥室,28個洗手間,6個廚房,它位于西雅圖市的一個湖邊,遠處是美國的奧林匹克山,陽光照射湖水,金光四射,野鴨飛翔湖上,叫聲悅耳,山清水秀,風景秀麗。這恐怕也是中國許多富人的夢想,只是實現頗難。蓋茨的房子是由千萬個微軟“視窗”的使用者貢獻的。
中國傳統的房子是四合院,捷足先登的海外人士最為熱衷。保留原貌,當代裝修。既是歷史與現實的交流,也有傳統與發展的對話。古代哲學的天人合一,在四合院里得到體現。住“房子”一定要有“院子”,通宇宙,得地氣。四合院最多的北京,經歷了港式建筑及毫無遠見、急功近利、長官意識的規劃沖擊后,痛定思痛,開始準備保護殘存的四合院了??梢灶A見,其價值將直線上升,超過公寓別墅,因為這是稀缺資源。
其實,具有當地文化底蘊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住宅。
建筑是人文與哲學的表現。富人的住所不是搬進即可,而要把安全性、私密性、功能性的問題統籌兼顧。如何擇鄰,如何裝修,如何設計經營花園,如何環保,如何享受高科技的便利,種種事項,不一而足。
僅花園一項,上好的花園建設需費時5年,因為四季花朵的搭配,草皮樹木的培養、替換,藤蘿架與魚池的建設都需要時間,每年適于栽種樹木的時間只有寶貴的幾周時間,錯過了,要等來年。
古往今來,多少朝代更迭,天災人禍,窮富易位,財產轉移。房屋換手對于歷史老人而言不過是家常便飯。一般而言,房子壽命比主人長。
作為匆匆過客,房子從根本上說,是我們心靈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