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上河圖”式的圖景展現中國近二十五年來經濟改革的變遷——類似手法在西方咨詢公司中并不少見。《資本中國》(Capitalist China)的作者,麥肯錫咨詢公司董事華強森(Jonathan R.Woetzel)也做了這樣的嘗試:將翔實的咨詢手冊和經濟史手冊合二為一。
華強森力圖成為中國社會一個名副其實的旁觀者。在該書的起始部分,作者就中國何以發生經濟變革——諸如此類頗具歷史感的問題表達了一個西方人的看法:有著四千年帝國傳統和40年官僚體制的東方國家開始向市場經濟挺進,景色真夠光怪陸離。
目前國內輿論的焦點是中國政府四次修憲的舉動體現了變革的階段性,華強森則從具體行業的角度追溯了這一變革過程:持續了三十年由中國人民銀行統攝三大銀行這一體系在1979年的瓦解、1984年中國工商銀行成立,幾乎同時,外資銀行進入中國,而中小型銀行開始在中國資本市場露面。
是的,作者在華15年的實地工作經驗使該書具有強烈的實證主義色彩,華強森傾向于用資料和數據記錄經濟變化的細節。這些構成了該書中間六章(第二章到第七章)的主打論據,內容涉及能源、高科技和服務等經濟發展的重頭行業。就重估中國投資價值這個功能而言,《資本中國》顯示出咨詢行家的洞察力。
例如,眾所周知,未來幾年的物流行業的前景被看好,除了WTO使全球化滲透進中國更細微的經濟領域,政策也在這方面采取措施以保證貿易過程的通暢。但本書作者憑多年經驗指出該行業發展存在障礙:在中國,運輸和存貯成本要占去產品總成本30%至80%的比例,由于高效、系統化的運輸網絡難以一時建立起來,因此貿易機會增多并不意味著利潤空間的增大。
該書的另一個特點是通過跨國公司在華的親身體驗來折射經濟發展帶來的切實變化,包括BP、路易威登(LVMH)集團總裁在內的一系列專訪使該書增加了在視野上的力度。例如第四章討論能源問題的內容里(Energizing Engergy),安排了澳大利亞BHPB礦業集團總裁克里夫頓·戴維斯(Clifton Davies)的訪談。這是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而戴維斯從1988年開始在中國生活。戴維斯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提出了中肯意見:穩定的發展已經帶給外界一定信心,但仍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伴著“泡沫”前行,因為這種增長是以基礎社會改革的延緩為代價的,而很大的一個問題是:根本性改革還能延緩到什么時候呢?
就西方輿論界動輒將中國經濟“妖魔化”的行為相比,戴維斯的意見實在有以正視聽的功效。
但是,作者就職于麥肯錫咨詢公司的身份也決定了《資本中國》一書的短處:華強森看似是在中國改革的線性圖景中隨性踱步,但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麥肯錫所接納的業務范圍。
從文中的注釋可以看出,該書所選擇的重點行業及事實材料很可能是從麥肯錫中國的客戶名單和季度報告中得來的,這就使作者很難跨越現實數據來作出判斷——
比如,作者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中國大眾傳媒產業是個引人注目的投資項目,但書中卻沒有提及門戶網站、保險和電信這些中國過去兩年中最為熱門的投資——而這些也恰恰是美國政府在WTO談判中鉚足勁兒爭取中國開放的行業,理應成為該書論述重點。
況且,麥肯錫多以中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大城市為業務中心,日常接觸又多為全球和中國的知名公司,所謂“資本中國”并不能如其名字那樣窺視經濟全貌,這大概是此類書籍的一個天然缺陷。
另外,《資本中國》一書在細節處理上有些疏漏。第六章本來是談服務業的現代轉型(Modernizing Services),中間卻安排了一篇對基金管理淺嘗輒止式的訪談,緊接下來是對傳媒產業的論述——這有違歸類的常識標準,不如干脆按其分裂割據的內容獨立成篇。
相反,如果說該書有什么狡猾之處,那就是作者會不時提醒本書的行業特征,前言通過對保管客戶機密行為正當性的維護也能做到這一點:“本書討論以麥肯錫在中國的實際經驗為基礎,但恕我不能指明具體的公司和項目名稱……”;行文中,華強森總不忘巧妙暗示實時跟蹤公司動態和經濟行情、即咨詢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