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溫家寶總理在首份《政府工作報告》中三度提到稅改,態度之明確,為以往所少見。在“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基調下,新一輪稅改的大幕已經拉開。據專家分析,受到沖擊最大的利益群體正是在華跨國公司
沈稚波:普華永道合伙人
李耀華:柯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財務支援中心財務副總監
GE :新一輪稅改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此次稅改會對外資產生什么影響?有說法認為跨國公司應該趕在稅改前來華投資,兩位怎么看?
沈:此 次調整主要有三塊內容:一個是內外資的企業所得稅的合并,一個是增值稅的出口退稅,還有就是增值稅從生產型改為消費型,后兩個都是與增值稅有關系的。從兩稅合并來看,內資企業所得稅與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已經從2000年開始談,初步估計會在2006年才能實現,但官方仍然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我們知道兩稅合并后對外商的影響主要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稅務優惠方面的變動,比如以前外商投資企業在生產性領域可以享受兩免三減半的優惠,在兩稅合并之后,我們的推測是兩免三減半的優惠可能會取消;另外就是再投資退稅,對外國的投資者把在中國賺取的利潤再投資到另外一個項目,或者是投到現有的項目中,均可以享受退稅,在兩稅合并之后,這個優惠也很可能會被取消;最后就是外商比較感興趣的利潤,按照現有的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在中國投資的外商投資企業所賺取的利潤在匯出中國時,免征預提稅,在兩稅合并之后可能也會取消。
對于跨國公司是否應該盡快來華投資,我想這個說法是基于在稅法合并之后,很可能是有過渡期的安排。如果是在稅改之前登記成立的外商投資企業,新的稅法修改之前會允許老企業享受過渡期的優惠,延續到稅改后的5年。1994年的工商統一稅改為流轉稅、增值稅,當時財政部、稅務總局也有5年的過渡期,保證外商投資企業5年過渡期中流轉稅的稅負不會比以前重。對于跨國公司,如果你在兩稅合并前成立一個公司,就可能有享受過渡期的優惠了。
李:毫無疑問, 資本投向國的稅收體制和稅賦水平, 肯定是跨國公司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但它不是, 也不應該是最重要的決策依據。 社會政治風險的高低, 政策的穩定性, 本地市場的容量, 勞動力的素質和成本, 資金管理和流動的便利等等, 都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作為投資者的跨國公司, 當然愿意享受到最優惠的稅收待遇。但同時我們也非常關注相關法律法規的透明公正, 各級行政機關執行過程中的規范性和效率, 以及政策的連貫性和可預見性。
所謂盡快來華投資的建議, 我想是由于前面所提到的歷次稅改過程中都設有一定期限的過渡期, 即所謂的“新人(企業)新辦法, 老人(企業)老辦法”, 或者稱為“從輕從優”的待遇, 因而早來可能享受比較優惠的稅收政策。當然, 還是那句話, 稅收政策不是唯一的或者是最重要的決策依據。
GE :出口退稅是2004年改革的重點,調整具體會對在華的跨國公司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從商務部最新的出口統計來看,外商投資出口不減反增,有專家據此認為出口退稅改革并沒有對外資產生影響,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沈:受出口退稅影響的跨國公司,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以生產、出口貨物為主,另外一類是以采購中國境內的貨物出口為主的外商出口企業。針對第一種情況,這些外商投資企業如果是在受影響的企業中,屬于出口退稅改革所涉及的從17%減到13%的行業,這部分企業的出口競爭力當然會受到影響,影響他們的贏利能力。
但是,我覺得外商投資企業不會因為出口退稅受到影響。因為中國的產品競爭力增強,中國的很多產品開始提升質量和檔次,我認為如果中國的產品能繼續改變,價格再高些,外國的買家也能承受。
第二種情況就是在國內采購然后出口的外商投資企業,這些企業逐漸在中國多了起來,因為近幾年外商的產品出口質量不斷提高,中國企業開始加入外國的產業鏈,這是近幾年的新趨勢。
此次出口退稅除了稅率的變化之外,還改變以前國庫負擔的方式,改為中央和地方按照75%與25%共同負擔的方式。有看法認為這一改變對采購業務的影響是負面的,而我碰到的投資在采購方面業務的客戶,他們認為出口退稅并不會形成最主要的影響。他們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比如可以利用中介的角色來解決退稅的問題。改變過去直接出口的方式——由跨國公司購買然后出口來經營采購業務,可以讓生產企業直接出口到外國,跨國公司為外商作一個服務,提供包裝或者質量檢測的服務,作為國內企業的中介角色解決退稅帶來的成本上漲問題。
總的來說,退稅率的降低肯定對生產有影響,但是不會有大的負面影響。因為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對象可能與內資企業不一樣,外商的出口以關聯公司為主,內資是非關聯企業;跨國公司的經營模式是國際性的供應鏈概念,在關聯公司的交易中,價格的變動不是很重要的,中國市場出口退稅減少可能導致跨國公司出口的價格高了,或者是國內的外商投資企業要虧損,跨國公司是可以承受的,它們用不同的方法來彌補;而且現在人民幣匯率還是比較低,如果在不變的情況下,退稅的問題可能對跨國公司不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相反,如果人民幣的匯率變化了,可能會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模式沖擊更大,我認為人民幣升值可能對外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李:我不同意退稅率下降對出口影響很小這種說法。 據我所知,影響實際上是相當大的,甚至超過1996年的那次調整, 而且正在逐步顯現。我們為什么現在還沒有看到這個現象,一個是不同的統計口徑造成的, 如果看一下今年以來海關實際報關出口的數據就會明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生產計劃的改變不可能那么快,雖然退稅率的降低使得成本提高,但是境外買家不可能馬上就在其他國家找到類似的替代產品, 對于很多跨國公司來說, 牽涉到全球的產能布局問題: 已經在中國設立了生產基地,它生產的東西正在供應全球市場,工廠的搬遷是不可能那么快的,這里有個滯后效應。同時應該承認,對絕大多數出口企業來說,其原有的贏利能力是能夠承受額外的4%增值稅成本的, 只不過利潤空間受到了進一步的擠壓。
另一方面, 退稅率的降低肯定會影響到中國產品的競爭力。長期來看, 可能會影響跨國公司全球的產能布局: 如果某個公司同時在全球找點設廠,將原有的產能從發達地區轉移到制造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某個國家在其他方面跟我們的成本結構類似,比如墨西哥或者巴西,不完全退稅可能造成的結果就是不轉移到中國,轉移到巴西,這對中國企業, 即便是象我們這樣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企業, 也是會有影響的。
GE :出口退稅改為由地方和中央共同承擔,如何能夠保證地方的退稅到位?對于生產和出口在不同地方的跨國公司,退稅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我們看到,有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降低本地采購的數量,關于出口退稅對于跨國公司的財務安排上的影響,您有何建議或者對策?
李: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的問題很大,因為這造成了實際操作上的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對異地采購出口的公司而言。比如一家上海的外貿公司向江蘇或者浙江的企業采購產品,從上海口岸出口,這就造成了生產企業的增值稅上交給江蘇或者浙江了,出口商卻要向上海申請出口退稅,以前在中央財政統一承擔的情況下,不存在問題;但現在25%的退稅款要由地方來承擔,雖然在理論上地方政府之間可以建立一種清算體制, 但是考慮到實際操作的復雜性, 我們預計這個問題在一定時期內會困擾企業和各級政府。
作為企業財務人員,我當然并不懷疑政府部門執法的公正性和行政能力,但是如果出口地政府覺得這部分退稅承擔有問題,肯定要從嚴審核。另外,有說法認為將來中央承擔的部分會先退到地方,由地方財政將25%的資金配套上去之后,再退給企業。如果地方政府對于退稅申請延長審核時間,那對企業流動資金的影響還會更大。對企業而言,出口退稅從17%降到13%,降了4個百分點,然后又有3.25%由地方承擔,如果加在一起可能就是7.5%左右,而1996年的稅也無非降了8%。作為一個企業財務人員,應該考慮的可能就不僅僅是4個百分點的問題了。
我的建議是:政府部門應當考慮,允許放寬深加工結轉的做法。即一個出口企業采購原材料或者零部件并用于出口產品,目前是開具增值稅發票、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如果能夠允許開具出口發票,由原料供應商向當地稅務機關申請退稅, 出口企業就其本身增值部分申請退稅, 就會解決上述問題。
還有部分進口原料占較大比例的企業, 將會改變業務模式。 即將原來的原材料進口, 改變為用于出口產品的保稅料件管理,結算方式從進料加工改變為來料加工,境內企業只收取加工費,中國境內企業所承擔的只是加工費部分的增值稅。這種做法的結果是對境內企業的營業收入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以前是100%的營業收入,現在就只是3%或者5%的加工費收入了。有的跨國公司利用香港公司作為貨主,以前是原材料直接進口到中國然后再出口,現在則改為由香港公司采購原材料,然后發往內地加工,支付加工費,由香港再賣到全球。
至于有的企業是否考慮轉而尋求國外供應商以替代本地采購, 我認為這取決于:第一從質量上的考慮,是不是有現成的替代品;第二是從成本上考慮,是否確實能夠抵消增加的增值稅成本。 事實上,對于很多出口企業來說,中國產品的成本還是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的。
GE :增值稅轉型的試點將在東三省進行,而東三省又是外資并購的重點,這項被普遍認為是減稅的措施會對跨國公司或者國內企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沈:對跨國公司而言,增值稅轉型肯定是件好事。因為中國實行增值稅目的在于避免重復征稅。老的統一稅每一道都要征一次稅,增值稅的好處就是避免了重復征稅;而消費型的增值稅比生產型的增值稅的好處在于能夠避免重復征稅的行業面更加廣,生產型的增值稅對固定資產的增值稅是不能抵扣的,但消費型的增值稅按照消費型固定資產的增值稅是可以抵扣的,縮小了重復征稅的面。
外商投資企業能夠將固定資產的增值稅進行抵扣,這把外商的負擔減輕了。尤其在東三省機械行業,外商對機械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很多,如果這塊能夠抵增值稅的話,對企業的利潤有幫助。
目前的問題是很多人會擔心東三省的財政能否承受,而并不是對投資者是否有好處。因為如果按照計劃未來推廣到全國,這對中國的財政負擔有多大影響?有人說會有1000個億,這是很厲害的說法,也就是說稅收少1000億,財政負擔要增加1000個億,而僅東三省估計就要150個億。
GE :兩稅合并是外資普遍關心的問題,有沒有具體測算過兩稅合并前后的投資收益問題?
李:兩稅合并是應該走的一步。從時間上來看, 根據我國的立法程序, 新稅法的實施, 最早可能也就是2006年了。
關于兩稅合并有很多的說法,大致就是兩稅合并的稅率會在25%左右。實際上, 雖然外商投資企業目前的名義稅率是33%,但實際稅賦已經在25%左右,因此不會有很大的影響。 倒是相關的優惠政策, 作為企業的財務人員, 應該給予相當重視。 因為中國的稅收優惠政策本身就有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 還有法定優惠和地方財政返還的優惠方式的區別, 如果畫一張中國稅率地圖的話, 色彩將會非常豐富。 據說新稅法的思路是從地域性優惠變為行業性優惠, 更加體現國家的產業導向。 我認為我們更應該關注現行優惠政策的清理和新老政策的銜接。
此外還有一個合并納稅的問題。 目前只有少部分的國有企業集團享受合并納稅的方便,如果新稅法在這個問題上有所突破, 那是很多跨國公司所樂于看到的。
GE :轉讓定價備受關注,去年有關外商逃稅300億的說法備受關注,新的稅制改革是否對此做出了更嚴格的規定?
李:轉讓定價在外商投資企業的所得稅法中已經有相當明確的規定。近年來稅務機關也在持續不斷地加大轉讓定價的管理和稽查力度。 我認為新稅法肯定會包含這方面的內容。作為企業來說, 除了合理合法地設定跨國貿易中的轉讓定價外, 鑒于國內各地區之間所得稅實際稅賦的差異, 國內關聯企業之間的轉讓定價管理也是個不容忽視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