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少數股權投資者懂得對其投資的公司管理施加影響,那將會對中國股市的發展產生何等影響?
該專欄已經討論了中國股市的許多重要特點,包括市場估值、證券公司、上市公司和非流通股,但卻沒怎么提及小股東。一個市場的監管框架歸根到底是要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少數股權投資者。尤其是在中國這個市場上,除下面注明的幾個例外之外,流通股市場上的所有股民都是少數股權投資者。國務院在最近公布的“九條意見”中明確表達了它對“健全法律體制以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支持和承諾,呼吁證券業實施自律,加強新聞媒體對證券市場的監督作用。
政府繼續改善股市的各個方面以保護股東(包括政府自身)的利益,這點無疑是正確的。然而與此同時,投資者也要發揮重要作用——盡管他們擁有的是少數股權,但他們畢竟也是公司的所有者。自1999年《證券法》實施以來,證監會明確表示其工作主題之一就是培養小股東的責任感。根據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的裁決,一旦證監會發現上市公司存在違規行為,就允許個人投資者對公司和管理層提起訴訟。從那時起,小股東告公司的案件已多達幾百起。
但少數股權投資者應將法律手段視為維護其權益的迫不得已的最后選擇。除了訴諸于法律行為這一最后手段以外,還有許多其它途徑可對公司管理施加影響。但這將要求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承擔責任 。
小股東采取積極措施的最佳例證就是最近的中國招商銀行案。2002年4月,招商銀行在上海證交所上市,籌資金額近110億元,占公司總股本的24%左右。而剛剛過一年多以后,公司就于2003年8月20日宣布決定發行中國資本市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可轉債:100億人民幣,占招商銀行市值的20%左右。消息一公布,該計劃立即招致基金經理們的一致抗議——他們當時持有該行約6.6%的A股股票。顯然基金經理們對此次發行最終將稀釋其權益并降低股價的后果感到不滿。在隨后數月內,機構投資者公開發表他們的顧慮,并與公司直接展開了系列談判。

我們都知道,基金經理針對中國招商銀行管理層的活動對少數股權投資者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經過8個月的施壓和談判之后,銀行方面于2004年2月宣布重新安排發行結構,將可轉債縮減至65億人民幣并增加35億人民幣的次級債務發行。招商銀行還變更了可轉債條款,提高了轉換溢價,并給現有股東提供了一個增加其持股的機會。
這雖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卻標志著小股東所取得的重大勝利,并體現了中國新興機構投資者的影響。
這一事件為今后中國小股東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指明了發展的方向。關于將這些投資者的影響引向何方以使其產生積極的影響,請再允許我提個建議。如財經報道所介紹的那樣,有將近100家的股票基金在滬市上對同一組大市值股進行投資。我在上期專欄文章中已提到,滬市50強公司僅有15%的股票在市場上市流通。基金管理人所謂的“看重質量”的投資理念已將這些數量有限的股票的價格逐浪推高:人們不禁會問這些股是否還有什么待挖掘的價值。與此同時,滬市其他800家公司的股票以及深市多數股票卻持續走低。
值得指出的是,當前中國有224家上市公司的市場流動盤超過總股本的50%。換言之,目前A股股東作為一個群體已經成為這些公司的控股股東。誠然,這些公司中的確存在一些對其有價值業務不能進行良好管理的公司。現在,基金經理不再繼續密切關注少數幾個價值被高估的公司,而是對這些被低估公司采取類似做法,這將擴大高質量上市公司的數量。這種積極的做法將配合中國證監會的工作,極大地推動中國股市的發展。
同時,代表數以百萬計退休人員利益的中國社保基金最近開始對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進行投資。與上海證交所50強上市公司類似,當前這些公司中有些亦被極度高估,但多數的估值是公平的。讀者試著想象一下,如果社保基金副理事長高西慶要求經營不佳的公司管理層必須在社保基金投資前改善公司業績,那將會產生何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