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國際市場中地位日益重要,我國經濟的運行自然牽動著世界的神經。毫無疑問,經濟的平穩運行是所有人都樂見的,而過熱的經濟不僅要降溫"著陸",更要避免政策干預造成經濟大起大落。
在調控措施已初顯成效時,國際金融界就對中國經濟今年實現"軟著陸"表現了普遍樂觀的預期。
此次宏觀調控與以往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及時、正確、有效。對于過熱的行業,政府及時干預和出臺調控措施。而對于總體經濟而言,則是未雨綢繆的主動調整,有助于減輕政府調控的被動性、增加有效性,政策運用的空間余地大。
其次,這一輪經濟過熱主要是固定投資過熱,就目前情況而言,相關數據顯示了投資增速的明顯減緩,政府已經有效地使過熱的投資有所降溫。物價方面,考慮到去年底物價翹尾影響,以及去年同期因非典影響物價指數偏低,今年統計顯示的物價上漲幅度與實際相比偏大。另外,物價上漲主要發生在生產資料和糧食領域,而糧食價格的上漲屬于恢復性上漲,夏糧的增產會使糧食價格逐漸趨于穩定。因此通脹壓力將會比預期的有所減弱。
本輪宏觀調控之所以動用行政手段,而且行政措施作用明顯,是因為我國的投資過熱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導,在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建立、財政分灶吃飯和以經濟增長作為地方領導的政績考核指標下,地方政府只關注本地區的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關注自身的政績,利益驅動造成的結果。全國范圍的城建熱、房地產熱、汽車熱、鋼鐵熱等的背后,都能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的影子,地方政府是這些產業投資的始作俑者,江蘇鐵本事件就是典型例證。
地方政府行政性主導的投資項目往往具有非理性投資行為,市場調節和貨幣政策對抑制此類投資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運用控制貸款規模、控制新開工項目、控制土地征用、控制優惠價格、清理擬在建項目、嚴肅處理投資過程中的違規責任人等行政手段就是必要的。行政措施易于操作、見效快,對抑制行政性投資過熱效果十分明顯。但行政手段一旦放松,已經停工的項目就會開工,投資有可能出現反彈。這就要求進一步落實好中央確定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加強土地管理和信貸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好貨幣政策的作用。
已出臺調控措施效果的逐漸釋放,減少了下一步政府運用更多調控手段干預經濟的需要,"軟著陸"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