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鵬
中國人民銀行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城鎮居民當期物價滿意指數為-11.8,這是1999年央行開展此項調查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
調查顯示,認為"物價過高,難以接受"的居民人數占被調查人數的24.8%,較上個季度提高6.8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8%;認為物價"令人滿意"的居民人數占13%,較上季度減少7.9%,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16%。從居民對物價的預期看,39.6%的居民認為下一季度物價將繼續上升,只有7.1%的居民認為物價會下降。
針對這組數據,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級經濟師祁京梅今天說,這表明近來國家的宏觀調控手段雖然對抑制經濟過熱、實現軟著陸產生了正效應,但對居民消費則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這是宏觀調控的必然結果。
她解釋,居民消費一般由物價水平或收入水平決定,而這兩者在近期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
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的數字顯示,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漲4.4%;與去年同期相比,1至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了3.3%。
分析人士認為,居民當期物價滿意指數呈現歷史最低水平。一方面表明多數居民對自己的未來收入無法預知;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在宏觀調控過程中使用的行政手段過多。刺激經濟要用行政手段,抑制經濟也要用行政手段,這使得經濟運行缺乏市場潤滑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分析,由于政府限制一些行業投資,部分地方企業的生產水平出現下滑,造成了職工收入的降低。
物價上漲使居民的消費行為受到抑制。央行的數據顯示,只有31.2%的居民認為,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更多消費(包括借債消費)最合算,這個比例處于2002年以來的較低水平。
居民不愿過多消費,還體現在銀行儲蓄上。根據央行的數據,72.9%的居民認為目前的存款利率太低,這使不少居民的儲蓄意愿比以前有所減弱。而愿意"提款購買國債"和"提款購買股票或基金"的居民人數卻在上升。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汪利娜認為,居民對當期物價的滿意度大幅下降,并不表明政府當前面臨的通脹壓力也最大。
她解釋,我國長期處于通貨緊縮狀態,居民對物價走低較為習慣,這次物價持續上漲,肯定會對居民的消費行為產生影響。
她認為,受影響的只是收入水平偏低的人群,中等收入的家庭對物價上漲不會有太明顯的感覺。但政府可以將通脹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居民不應有太大擔心。5月份的消費價格指數表明,物價上漲的主要牽動因素是糧食價格,其他產品的價格漲幅均在合理范圍內。
她擔心,大部分居民處于持幣狀態,又不愿意將錢存起來,可能會給銀行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祁京梅認為,要減緩當前物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不良影響,政府需要出臺一些鼓勵消費的政策,比如取消部分商品的消費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