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部長杜青林日前宣布,今年中國夏糧總產預計增加25億公斤左右,增長約3%。扭轉了中國自2000年以來連續4年夏糧減產的局面,全國糧食生產出現由減到增的重要拐點。
出現由減到增的拐點歸因于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政策。這一系列政策既調動了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又調動了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其力度之大、實惠之多、出臺之快、要求之高,均屬歷史上少有。從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市場糧價出現了兩次較大幅度上漲,主要是糧食供求關系發生了一些新變化,總體上看是糧價的合理回升。
國家糧食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劉小南指出,糧食購銷市場放開以后,糧食價格主要由市場供求形成。糧價一定程度的波動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糧價暴漲暴跌,對城鄉居民生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會帶來不利影響。
劉小南表示,今后,國家將繼續采取措施鼓勵糧食生產,調動主產區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發展,同時健全糧食宏觀調控體系和應急保障預案,完善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制度,建立所有糧食經營者的經營臺賬制度和統計報告制度,加強對糧食市場的監測分析;省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糧食供求狀況,規定本行政區域內糧食批發商、成品糧加工企業、連鎖超市等糧食經營企業在正常情況下的最高庫存或最低庫存量,防止個別糧商囤積居奇。對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短斤少兩、哄抬糧價、欺行霸市等各種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有關部門都要按照《條例》的要求嚴肅查處。只要適時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確保糧食供應不斷檔、市場糧價不暴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