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開始,有58部法律、法規、規章開始實施。其中,國家級法規29部,地方級法規29部。
全國人大常委會《行政許可法》。作為第一部專門規范行政許可制度與程序的法律,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特點:規范、便民和權利保障。《行政許可法》明確規定了什么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什么事項不需要設定行政許可;申請可以通過信函、電報、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方式提出;相對集中了行政許可的設定權;受理行政許可實行"一站式"審批或"政府超市"的方式;明確規定了行政許可審批的期限;申請人依法獲得的行政許可,其適用范圍在全國范圍內有效,禁止地方或行業"畫地為牢"。此外,《行政許可法》的一大亮點是規范了行政許可收費,除非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行政機關實施和監督檢查行政許可事項,不得收取任何費用;行政機關提供行政許可申請書格式文本,不得收費,即取消了所謂的"工本費"。今后法律和國務院行政法規明確了收費的才能收費,其他的都不可以規定收費,確保了行政權力與利益的脫鉤,防止為部門甚至是個人攫取利益。
民政部《民政部門實施行政許可辦法》。該《辦法》是把行政許可法確立的一系列重大制度具體化,建立健全從受理申請到作出決定各個過程、各個環節的具體工作規程,是確保行政許可法確定的有關制度得到切實施行的一項制度創新。這個部門規章主要規定了民政部門實施行政許可的4項制度。這4項制度包括關于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制度;關于實施行政許可的具體工作程序和有關制度;關于被許可人的監督檢查制度;關于實施行政許可的責任追究制度等。《辦法》明確規定,民政部門由服務窗口負責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沒有服務窗口的,具體辦理某項行政許可的有關業務機構應當設立專門崗位,負責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
國家工商總局《企業登記程序規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企業經營范圍登記管理規定》4個規章。
《企業登記程序規定》統一了登記程序,該《規定》提出:申請企業登記,申請人或者其委托的代理人可以采取直接到企業登記場所或郵寄、傳真、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提交申請。需要對實質內容進行核實的,以及實行互聯審批和需要報上級機關審批的情形外,只要申請人提交的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就當場作出準予登記的決定。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方便了名稱核準,著重對企業名稱核準程序和應提交的文件進行了簡化。該《辦法》明確指出,直接到工商機關辦理企業名稱預先核準的,工商機關應當場對申請預先核準的企業名稱作出核準或者駁回的決定。提高了企業名稱核準工作效率。
《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規定,公司申請增加注冊資本,除了《公司法》規定的五種出資方式以外,又增加了以資本公積金、盈余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轉增注冊資本三種。同時規定,股東或者發起人以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出資,設立登記后6個月未能辦理財產權轉移過戶手續的,經股東會同意,股東或者發起人可以新的出資方式出資。
與1995年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暫行規定》相比較,《企業經營范圍登記管理規定》明確了必須審批的和企業自由申請的經營范圍,減少了讓企業摸不清的審批事項。該《規定》明確許可經營項目的登記注冊是以審批機關的批準為前提,審批手續不完備的企業從事有關許可經營項目的經營,將構成違法經營。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煤炭出口配額管理辦法》。該法為管理部門在調控煤炭出口時提供了相關的依據。這是我國就煤炭出口的配額管理出臺的第一個法規。《辦法》中明確規定,發改委將會同商務部確定全國煤炭出口配額總量及分配工作;在確定煤炭出口配額總量時,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是要考慮的首要因素,如果遇到國際市場、國內資源狀況發生重大變化;出口企業配額使用進度明顯不均衡等其他需要調整配額的情況時,有關部門可以對已分配的配額進行調整。這意味著煤炭出口必須首先保證國內經濟發展和資源狀況。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2004修訂)》。與199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相比,修訂后的外貿法在內容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修改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對原外貿法與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和世貿組織規則不相符的內容進行了修改;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和世貿組織規則,對我國享受世貿組織成員權利的實施機制和程序作了規定;根據外貿法實施以來出現的新情況和促進對外貿易健康發展的要求對原外貿法作出修改。具體包括:個人可以從事外貿經營活動;準許貨物與技術的自由進出口;保護與外貿有關的知識產權;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為應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內產業的利益,對外貿易法增加了"對外貿易調查"的相關內容。調查的內容有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國際服務貨易對國內產業及其競爭力的影響;有關國家或者地區的貿易壁壘等事項。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根據調查結果,得出調查報告或者作出處理裁定,并發布公告。
商務部《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辦法》。為了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的實施,《辦法》指出,從事貨物進出口或者技術進出口的對外貿易經營者,應當向商務部或商務部委托的機構辦理備案登記。商務部委托符合條件的地方對外貿易主管部門負責辦理本地區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手續;受委托的備案登記機關不得自行委托其他機構進行備案登記。《辦法》明確規定,備案登記機關在辦理備案登記或變更備案登記時,不得變相收取費用。《辦法》實施前,已經依法取得貨物和技術進出口經營資格、且僅在原核準經營范圍內從事進出口經營活動的對外貿易經營者,不再需要辦理備案登記手續;對外貿易經營者如超出原核準經營范圍從事進出口經營活動,仍需按照本辦法辦理備案登記。
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條例》統一了各地道路運輸的準入條件、管理制度,從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的角度出發,規范了機動車維修經營和駕駛員培訓等與道路運輸相關的業務。針對道路運營中存在的安全問題,《條例》杜絕疲勞駕駛,要求駕駛人員連續駕駛時間不得超過4個小時;要求道路運輸車輛不得超載運輸旅客和貨物,對于超載行為的處理,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要采取措施安排旅客改乘或者強制卸貨。這意味著過去一些執法單位罰款放行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為了防止運營中發生甩客、甩貨等侵害旅客、貨主合法權益的行為,《條例》指出,客運經營者應當為旅客提供良好的乘車環境,保持車輛清潔、衛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在運輸過程中發生侵害旅客人身、財產安全的違法行為;從事包車客運的,應當按照約定的起始地、目的地和線路運輸;客運經營者不得強迫旅客乘車,不得甩客、敲詐旅客,不得擅自更換運輸車輛;客運經營者、危險貨物運輸經營者應當分別為旅客或者危險貨物投保承運人責任險;道路運輸站(場)經營者應當合理安排客運班次,為旅客和貨主提供安全、便捷服務。
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與1995年發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相比,該辦法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設立、活動及管理作了更加具體的規范。《辦法》指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名稱應當反映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性質、層次和類型,不得冠以"中國"、"中華"、"全國"等字樣。中外合作辦學收費項目和標準應在招生簡章或者招生廣告中載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應當按照招生簡章或者招生廣告的承諾,開設相應課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審批機關應當組織或者委托社會中介組織對實施學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行辦學質量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發布虛假招生簡章或者招生廣告,騙取錢財的;擅自增加收費項目或者提高收費標準的;管理混亂,教育教學質量低下的將被處以最高3萬元的罰款。
司法部《開獎公證細則(試行)》。這是我國首次就開獎公證制定如此細致的規則。盡管其中大部分規定和目前公證處的做法是一致的,但以司法部規章的方式將這些程序確定下來,使開獎公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應該說對規范開獎公證程序,發揮公證監督職能,維護有獎活動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意義重大。《細則》充分考慮到開獎公證的特點,對中獎公證的全過程,包括事先審查、開獎時器具的檢查、開獎過程中出現突發事件如何處理等,都有了統一、具體的程序要求。《細則》的突出特點是設置了開獎公證程序,明確規定了開獎公證是公證人員對開獎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實質性監督和公證證明的公證行為。細則還對公證人員重點審查的內容和拒絕公證的情形做出了具體規定,并且規定了相應的違規懲戒措施。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與1999年的《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指引》相比,該《辦法》有了較大變化。其一,刪除了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發行協調人、基金發起人、上市推薦人等基金信息披露義務人對披露信息負連帶責任的規定;其二,《辦法》強調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披露基金信息,以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其三,《辦法》擴大了基金信息披露文件的范圍,首次將基金合同和托管協議作為基金信息披露文件;要求披露基金募集情況以及基金的申購贖回價格作為基金信息披露內容;其四,在招募說明書的披露方面,《辦法》要求以定期更新的招募說明書取代公開說明書;其五,在基金資產凈值披露方面,《辦法》明確了開放式基金凈值披露的起始時間、披露頻率和披露方式等內容;其六,在定期報告的披露上,為方便投資者閱讀基金定期報告,獲取基金信息,《辦法》還增加了基金定期報告的披露形式、拓寬了披露渠道,將基金管理人的互聯網網站作為基金年報和半年報正文等文件的披露渠道。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除依法在指定報刊和網站上披露信息外,還可以根據需要在其他公共媒體披露信息;其七,在臨時報告的披露上,新《辦法》列舉了臨時報告可能涉及的28項重大事件。對其中的持有人大會決議、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重大人事變動以及涉及到管理人及基金財產的訴訟等信息,作了詳細說明。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認證及認證培訓、咨詢人員管理辦法》、《認證培訓機構管理辦法》和《認證咨詢機構管理辦法》。《認證及認證培訓、咨詢人員管理辦法》明確指出,認證及認證培訓、咨詢人員執業不得跨所,認證及認證培訓、咨詢人員執業分為專職和兼職,認證人員從事認證活動、認證培訓人員從事認證培訓活動、認證咨詢人員從事認證咨詢活動,應當在一個相應的執業機構執業,不得同時在兩個以上機構執業。《認證培訓機構管理辦法》和《認證咨詢機構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認證培訓機構、認證咨詢機構應當經國家認監委批準后,方可從事認證培訓、咨詢活動,同時明文規定了認證培訓機構和認證咨詢機構不得從事的活動,規范管理認證培訓、咨詢機構的超范圍經營活動。
國務院《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辦法》指出,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按照經營方式,分為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處置綜合經營許可證和危險廢物收集經營許可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審批頒發與監督管理工作。《辦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處置經營活動的單位,應當依照本辦法的規定,領取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本辦法施行前,依照地方性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文件的規定已經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應當在原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有效期屆滿30個工作日前,依照本辦法的規定重新申請領取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逾期不辦理的,不得繼續從事危險廢物經營活動。禁止無經營許可證或者不按照經營許可證規定從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處置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