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帶,來自美國,走過了159年的風雨滄桑,更屢次在國際博覽會上大獲殊榮,風光無限。然而,三個藍帶同根相煎,藍帶在中國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后,卻踏上了漫長的尋夫之路:華強、華潤、燕京……幾乎所有的啤酒大亨、資本大亨都曾入主或者拋繡球與藍帶。
藍帶,何以走到今天這步?究竟是南橘北枳的水土不服,還是各自為政的始亂終棄?各大資本方的利益交錯,致使藍帶的故事坎坷不平,藍帶真的就此沉淪?
二流品牌中國奇跡
據業內人士透露,藍帶在美國本土只是一個二流品牌。但藍帶在中國卻是一部傳奇,憑借高檔啤酒市場近40%的市場占有率穩居中國第一洋啤的寶座。那么藍帶為什么在中國如此的成功呢?
分析師認為:中國啤酒行業經過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高速發展之后,在1995年發展至一個頂峰。經濟的發展,隨之而來是觀念的改變和消費的增長。中產階層隊伍的不斷壯大為中高檔消費提供了生存土壤。但是,放眼當時中國,很少有高檔啤酒品牌。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白。藍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進入中國的。
廣東藍帶的前身是肇慶啤酒廠。1986年,肇慶啤酒廠取得美國藍帶啤酒在中國的商標獨家使用權,在此基礎上,引進新設備另外組建肇慶藍帶。盧堡藍帶副總裁梁啟華認為,引進藍帶品牌路子走對了,"當時國內市場幾乎沒有進口啤酒,加上90年代初國內涌現'崇洋風',藍帶啤酒雖以高價位推出,銷量仍飛快上漲。"
首先,藍帶一上市就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定位為高檔品牌。其次,在正確的市場定位后,藍帶組建了健全的銷售網絡和市場管理體系,將觸角延伸到我國的每個角落。再次,藍帶深諳傳播之道,那句"藍帶啤酒、天長地久"的廣告語可謂經典,頗具情感張力和親和力,符合大眾傳播的規律。藍帶用這樣一句有著深厚中國文化傳統底蘊的話語,堅持不懈地向國人說明自己是他們天長地久的好朋友,一說就是十幾年,從而形成情感的積淀和品牌的忠誠度。
藍帶憑借以上種種運作走上了一條輝煌的掘金之路。就在藍帶剛進入中國的1986年,藍帶創下了外資品牌在中國銷量第一、罐裝啤酒銷量第二的神話。
但市場上沒有長勝將軍。藍帶的輝煌到了1997年就開始顯露疲態。1998年以后,市場上藍帶的聲音漸小。到了1999年,藍帶市場更是全面滑坡,從此一蹶難振。人們不僅要問:藍帶怎么了?
三個藍帶同根相煎
1986年,廣東藍帶(前身是肇慶啤酒廠)在獲得美國藍帶品牌在中國的獨家使用權的基礎上,肇慶啤酒廠引進了新設備,另外組建肇慶藍帶啤酒有限公司。
廣東藍帶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們生產的藍帶啤酒一經推出,在市場上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但資金卻成為藍帶規模擴張的瓶頸。這時候香港的李氏兄弟帶來了巨額資金表示愿意合作。雙方經過談判,最后廣東藍帶迫不得已將肇慶60%的股權讓給李氏兄弟,自己僅僅保留40%的股份,但肇慶藍帶的經營權仍然由廣東藍帶掌管。
1992年,精明的香港人拿著藍帶60%的股份到加拿大,以"盧堡中國"的名義在加拿大上市,籌集了將近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1993年,應加拿大投資者的要求,肇慶啤酒廠改名為肇慶藍帶盧堡啤酒有限公司。看到藍帶啤酒取得如此驕人的市場業績,而自己親手組建苦心經營的"肇慶藍帶",大部分股份又掌握在香港股東手里,廣東藍帶自然心存不甘。于是到1994年廣東藍帶組建高利啤酒公司,同樣生產與肇慶藍帶一模一樣的"藍帶啤酒"。同年在廣東藍帶和肇慶市政府的支持下,高利啤酒全資收購肇慶啤酒廠,重組為高利藍帶,并以"中國藍帶"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這就好比盧堡藍帶是廣東藍帶的大女兒,嫁給了香港的老板,高利藍帶是廣東藍帶的二女兒,嫁到了美國。1995年廣東藍帶組建的"藍帶銷售"(藍威酒業)則是他們兩姐妹的弟弟。廣東藍帶規定:國內各個生產藍帶啤酒的公司,其全部產品必須統一由銷售公司經銷。1995年4月和7月,高利藍帶和盧堡藍帶先后交出了產品經銷權。兩位姐姐負責藍帶在中國的生產任務,銷售則由"藍帶銷售"這個小弟弟完成。美國藍帶可以說是他們姐弟三人的外婆。
盧堡藍帶、高利藍帶的廠房緊緊挨在一起。然而同門卻不同心,盧堡藍帶和高利藍帶各為其主,成為競爭對手。盧堡藍帶先發制人,將市場擴展至中國北方,在河北、山東等地收購山東壽光啤酒廠和河北山海關啤酒廠,開始了規模的擴張;高利藍帶不甘示弱,相繼在湖北棗陽、四川樂山、吉林三地通過合資的方式建立分廠。 股權的混亂,管理的成本居高不下,股權紛爭日益激烈,藍帶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
華強藍帶資本角力
1997年,深圳華強集團入主藍帶,并先后獲得了藍帶的兩個核心企業高利藍帶和盧堡藍帶60%和24%的股權,將高利藍帶、盧堡中國和藍帶銷售強勢整合。
是什么直接導致藍帶被迫再度出賣股權?
就盧堡中國而言,在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后,先后在河北、山東等地收購啤酒廠,建起自己的生產基地。然而盧堡中國在山東的壽光啤酒廠,身陷青啤包圍圈;河北山海關啤酒又面臨燕京從北京、華潤從大連以及青啤從河北廊坊三角夾擊的壓力,兩處投資非但沒有贏利,反而惹了一屁股債務。
"的確是內憂外患呀,但內憂還是根本原因。"盧堡老總牛子航相當坦白。自華強集團介入高利藍帶后,加上公司1993年、1994年間,被中國外匯管理局認定出現了外匯交易的"技術性不規范",盧堡中國從中國獲取股東紅利越來越困難。從1999年起,盧堡中國已經連續3年不能從盧堡藍帶轉走紅利,公司因此深陷困境。
于是,華強的進入看似順理成章。但戲劇的是,在華強集團實際上已經全面接管藍帶的情況下,高利藍帶、盧堡藍帶和華強集團才真正的坐到一起展開談判。志在必得的華強集團甚至一邊談判,一邊趕制全新的啤酒瓶標貼。但事態急轉直下,談判的結果是:華強收購盧堡藍帶另外60%股份的愿望不僅沒達成,反而出讓了所有已經獲得的藍帶股份。 華強何以如此呢?華強曾承認:華強的主業是電子,對于啤酒產業的經營是門外漢。誰都以為華強可以拯救藍帶于水火,但華強的控股,不僅沒有結束藍帶的股權紛爭,反而使情況進一步復雜。
肇慶市政府則指出:市領導想要重振藍帶雄風,但是他們看不到華強集團有這個能力。于是肇慶市國資局當機立斷成立"藍威酒業"國有控股有限公司,全面接管藍帶中國的業務。
華強的黯然退出是因為市場滑坡而引起了政府的不滿,那么是什么導致藍帶的市場滑坡呢?華強認為,藍帶市場滑坡的最根本原因是股權的紛爭。華強集團、廣東藍帶、盧堡中國三家股東的股權紛爭一直持續到2000年。利益的沖突、管理的混亂、意見的分歧拖了藍帶的后腿,導致曾經不可一世的藍帶風光不再。
傷心藍帶花落誰家
藍帶兩姐妹雙雙遭遇離婚的坎坷命運,重新找一個如意郎君不僅關系到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更是關系到自己的危機存亡。
盡管藍帶啤酒的市場下滑,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藍帶啤酒絕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解決了股權紛爭,調整了戰略部署,東山再起再創輝煌不是沒有可能。
這兩年來,國內啤酒巨頭包括青啤、燕京、華潤、金威的控股公司粵海等都頻頻向藍帶暗送秋波。然而截止目前,還沒有一家能打動藍帶的芳心。肇慶藍帶高層如此強調,無論將來藍帶與哪一個品牌合作,都將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必須找到實力強大但有啤酒銷售經驗的品牌合作;第二,合作品牌不但要有一致的理念,而且特別強調經營的專一性,要把藍帶品牌當成一個長久性品牌來經營,使其發展壯大。
按照藍帶高層這個要求,華潤因其復雜的行業背景首先就已被藍帶的"行業專一性"排除在外。青啤在廣東的產銷量基本達到平衡,再建立生產基地無疑是重復建設,青啤自身定位就是中高檔品牌,對藍帶估計不會有很大的興趣。所以藍帶的最終目標將落在燕京、珠啤兩大巨頭身上。
華南市場對于啤酒大鱷燕京來說,是個薄弱環節。若是能與藍帶這樣的品牌合作,可以彌補自己的這一劣勢。燕京借助藍帶在廣東的網絡和市場影響力,發揮自身在資本、管理方面的優勢,真正是強強聯手,對燕京在全國的市場戰略布局可謂是棋高一著。而華南最大的啤酒企業珠江,若是能與藍帶聯手,其生產規模將達到150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啤四強,產量直逼華潤。還能與重慶啤酒、哈爾濱拉開距離,改寫中國啤酒市場格局。
2003年9月20日,珠江啤酒有關高層的表示:珠啤有意與藍帶啤酒合作,而且目前已經和藍帶方面有關人員進行了多次親密接觸。但藍帶有關高層人士立即出面辟謠。稱藍帶與珠啤并無合作意向,雙方高層頻頻親密接觸更是空穴來風。珠啤方后來也否認與藍帶有過接洽。藍帶高層指出,藍帶的實際情況并不是媒體和業界傳的那樣面臨危機,現在的藍帶仍然是過去的藍帶,風光依舊。還認為不能以市場銷量衡量一個品牌,而要看效益,特別強調了喜力啤酒,只有區區幾萬噸的產量,但在市場很受歡迎。這樣一來,藍帶的明天就更神秘。對于珠啤和燕京來說,"花落誰家"還是一個有待時間來解開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