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劍
中國股市到底怎么了,為什么出了《國務院九a條意見》這樣的重大利好,仍舊從1783點綿延下跌到1376點,短短兩個半月跌幅高達22.8%?中國股市難道是扶不起的阿斗?管理層的政策誤區在哪里?我們認為,需要回答下列問題:
第一、中國股市的根本目的不是"圈錢",而是讓投資人享有回報
發展股市的目的,一開始是模糊的,鄧小平先生當初說:"堅決試,錯了關"。可見目的只是試驗。后來地方政府發現可以以此扶貧,可以將難以為繼的公司喬裝打扮、包裝上市;而大股東則發現上市公司是再融資的"抽血機",發現掏空上市公司是自己致富的捷徑,國家則看重搞好股市對于國企改制、尤其是對于四大銀行等超級大企業改制的意義,以及對于改善投資結構、調節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比例等的意義;而民企上市,企業主看重的之一首先是"溢價"、資本升值;市場內的各路莊家,則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為目的。問題在于:發展股市的根本,不是單純直接融資、圈錢、套利。千軍萬馬實質上都把股市看作了"抽血機"的話,目標的錯位必然導致投資人利益受損、尤其是導致長期投資人的利益受損。導致投資人大多數情況下處于"被圈錢"、"被抽血"的境地。導致這個市場投機者多,投資者少。
地方政府優先將好企業推上市,大股東致力于將上市公司搞好忠實于"投資人利益至上",國家真正處理好"改革、發展和市場承受力"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戰略投資者取代莊家式投機者,莊家式投機者更多受到法律法規的限制和制裁,那么,這個市場對于投資人而言才是一個真正有吸引力的市場。監管層的責任之一就是推動上述工作,從而將市場向良性發展的方向引導。否則,這個市場里面會出現數不清的蛀蟲、填不完的窟窿。
第二、中國股市治標更要治本,不能再是"資金推動型"的市場
中國股市的政策,歷來是"靠調節供求關系救市"、"靠調解供求關系推動股市走牛"。不論是"劉鴻儒時代"1994 年、1995年大熊市中的報復性井噴行情,還是1996年降息推動的波瀾壯闊大牛市,抑或是1999年5.19行情、2000年"周正慶十條"刺激的"2.14井噴",甚至2002年熊市中的"6.24井噴"行情,行情的起落,無不與政策背景下資金供應的改觀有關。中國股市確實存在"資金推動型"的特征。以至于每到行情低迷到極點,投資人就期盼各路資金入市當"解放軍"。無投資基金的時代期盼基金,無QFII的時代期盼外資入市,無社保基金的時代期盼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入市,現在無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的時代就期盼保險資金直接入市。問題在于:為什么投資基金時代到來了、QFII入市了、社保基金進場了、保險資金也通過投資基金間接入市了,市場還是不斷走熊?為什么資金推動型的政策一再掀起波瀾,卻最終演變成"機構逢高出貨、散戶逢高追漲"的結局?
要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問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中國股市上,有沒有符合巴菲特理念的上市公司?有多少?是大多數還是少數?所謂巴菲特理念,是指優選有穩定的長期的贏利和分紅能力、值得投資人長期持有的品種。答案是:很少,甚至極少。中國股市幾乎沒有"漂亮50"。相反,在2001年2245點以來的下跌中,下跌的重大動力之一,到是上市公司出問題。從2001年的銀廣廈、東方電子,到2002年股指大跳水中的黑龍、神龍,到2003年大跳水的世紀中天、正虹科技、誠成文化、徐工科技,諸如此類,到2004年大跳水的德隆系股票。上述上市公司出問題、導致股票的大跳水,而股票的大跳水、則導致了股指的半年以上熊市。可見中國股市的問題,最根本的并不是政府不支持市場,而是上市公司不爭氣、違規違法經營,出了一批批"問題公司問題股"、導致了一波又一波的股指大跳水。
由上可見:中國股市的根本問題,如果管理層有責任的話,那就是:摸索了10年之后,上市公司的治理,較之于發展市場的要求而言,仍舊有非常大的差距。治理股市的根本不是單純注入資金;相反,建設和發展股市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動上市公司真正成為有投資價值的贏利主體,成為能夠長期穩定贏利和分紅的實體。否則這個市場就只有借助政策投機的價值,而缺乏長期投資穩定持有30年的價值。
第三、對于中國股市的基石之一券商,強調自律根本不夠,必須從嚴治理、有效監管、完善管理體系、執法必嚴、責任到人
中國股市10年以來,不知道多少券商折戟沉沙。從遼國發、萬國、中經開,到2001、2002、2003年的南方證券,再到2004年的德恒證券、恒信證券、閩發證券等等,大小案件不勝枚舉。問題在于:為什么治理了10年,市場基石之一的券商仍舊屢屢出事,從而導致證券市場出現"地震"式的震蕩?這個問題,10年沒有解決,不能再拖10年。否則,市場基礎之一的券商不搞好,這個市場難以雄起。對于治理券商而言,強調"自律"已經遠遠不夠,必須從券商由外到內的監管、內部權利的制衡、由面到點由公司到個人的責任落實,建立一個完善的體系,并且必須做到"執法必嚴"。否則,類似德恒證券那樣,以券商為"提款機"、"抽血機"的惡性案例還會進一步發生、甚至衍生出新的違法違規模式。
總體看,要拯救中國股市,監管層需要對于股市有正確的定位、對于上市公司有有效的治理、對于券商有有效的監管。這是2001年以來大熊市和2004年4月以來大跌給我們的最基本但卻又是最痛徹的教訓。上述三條,遠遠不能概括股市的全部重大問題,只是拋磚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