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順
73歲的張大爺高興地出院了,出院時他激動地握過每位醫生的手說:“謝謝,謝謝你們,是你們將我多年的痛苦解除了。我會常來看你們的。”張大爺是位有著30余年的直腸脫垂病史的患者,原來只是在排便以后脫出,到了后來,只要走路多了也會慢慢掉出來。30年來他求治了京城許多大醫院,吃過許多中西藥,曾進行過3次手術治療,但每次治療都留有遺憾。老人曾為此痛苦不堪。
直腸脫垂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直腸脫垂是指由直腸黏膜、直腸全層或伴有部分乙狀結腸向肛門外脫出的一種疾病,在肛腸疾病中發病率約為2%,可見于各個年齡階段。據目前掌握的文獻記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記述該病的國家。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我國最古老的醫學方書《五十二病方》將此病命為“人州出”,并較為形象地描述了該病的特征。祖國醫學又稱之為“脫肛”,脫肛與直腸脫垂是一回事,只是中西醫稱謂不同而已。
中醫學認為脫肛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養,中氣下陷,無力托舉,致使直腸脫垂。而現代醫學認為直腸脫垂可由兩方面原因發展而來。其一,久蹲或便秘致使腹壓增高,其二,由于各種原因,如小兒發育不良或大病后身體虛弱,年老體弱或多產婦女,導致盆腔組織或肛管松弛無力,當腹壓增加時,也會出現直腸脫出。
臨床上常將直腸脫垂分為不完全脫垂與完全脫垂兩種。不完全脫垂(即直腸黏膜內脫垂)病人不易自行判斷,需醫生根據臨床表現及局部體征下結論。患者主要表現為大便干燥,排便時間延長,有排便不盡感。局部檢查時可見直腸黏膜堵塞直腸腔。完全脫垂患者一般可自行診斷,基本表現為每次排便后肛門內有圓柱狀粉紅色腫物脫出,長約3~8厘米,不能自行還納肛門內,需用手托回,有的患者走路時間稍長即有脫出現象,有些還可出現黏膜的糜爛滲液。
直腸脫垂有什么治療方法?
目前絕大多數學者認為,3歲以內的幼兒直腸脫垂都有自愈傾向,不必治療。因小兒直腸脫垂除盆底肌發育不良外,與他們的骶骨彎曲尚未發育完全有關,所以主張讓患兒增強鍛煉,增加營養并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便秘及腹瀉發生,一般待成人后即可自愈。對于成年人的直腸脫垂治療方法不外保守療法、手術療法及注射療法三種。
1.保守療法效果不可靠
保守療法又分內服與外洗兩種,內服主要根據中醫氣虛下陷的理論進行辨證施治,常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外用藥物主要采取清熱解毒、燥濕收斂的中藥外洗,如我科常用的肛腸熏洗劑,每日坐浴2次,每次10分鐘。也可用:黃柏15克,五倍子15克,明礬10克,苦參20克,烏梅20克,水煎200毫升,每日坐浴2次。坐浴后以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涂入肛內。但也有學者認為單獨用保守方法治療直腸脫垂并不可靠,需結合手術或注射方法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2.手術療法已基本被淘汰
治療直腸脫垂的手術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據國內文獻報道,手術后存在的并發癥較多,如術后感染、大出血、腸梗阻、大便失禁等;另外,手術痛苦大,且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才能開展,因此手術方法已基本不再采用。
3.注射療法新劑型療效顯著
運用注射方法治療直腸脫垂在國內已有30余年的歷史。注射的藥物由原來的西藥如5%的魚肝油酸鈉、5%石炭酸油劑拓展到純中藥制劑如消痔靈注射液、痔全息注射液等。但應用以上中西藥制劑同樣存在并發癥,如肛門直腸狹窄、壞死性大出血、直腸潰瘍等,影響了治療效果。近年來研發并用于臨床的芍倍注射液使以上的問題迎刃而解。該藥在全新的理論指導下進行注射治療,且與以往的硬化、壞死劑根本不同的是它不產生硬化和壞死,而是通過使局部產生收斂萎縮達到治愈目的。這種方法首先應用在各種內痔、混合痔的治療上,后來經過多年實踐發現其對直腸脫垂的療效也十分顯著,這為廣大直腸脫垂患者帶來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