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嘉春
在目前市場背景下,出臺投資體制改革方案,被市場普遍認為是加強和完善目前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舉措,長期而言,對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將至關重要。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投資體制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給企業放權,讓企業自主地決定其投資的收益與風險,凡不屬于公共投資項目,一律實行核準制和備案制,盡量減少行政干預??梢哉f,這是中國投資體制改革的一大重要創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對企業的自主投資“放任不管”,對涉及損害環境保護、資源浪費及低水平重復建設等投資項目,政府可通過制定發展規劃、產業政策,運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來引導社會投資,因而只是政府對投資的宏觀調控方式發生了變化而已。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來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這是本次中國投資體制改革的一大精髓。
對此,中國銀行業作出了積極的反應。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表示,投資體制改革后,商業銀行要根據有關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固定資產投資產業目錄等信息,并對產業政策與信貸政策協調配合要加強研究,并結合銀行自身的經營優勢和特點,對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的項目,要嚴格審核,避免給銀行經營帶來風險。為此,銀監會相應地出臺了《商業銀行授信工作盡職指引》等配套措施。
另一個核心就是要規范政府投資行為。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快速增長來拉動的。在2002年,投資占GDP中比重約為43%,2003年投資占GDP中比重約為47%。其中,經營城市、圈地牟利及以“政績”代替企業投資等標志的政府投資項目,在整個投資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并對拉動總投資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與影響。但是,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所以,如何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職能,改進政府投資項目的決策規則和程序,以及建立嚴格的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度等,也成為本次投資體制改革涉及的重大內容之一。
有關專家指出,投資體制改革后,將有助于使政府職能由“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方向轉變,即政府應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營造好的發展環境上去,而不是直接或間接地去替代企業投資,這樣才有利于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所以,從總體上看,實行投資體制改革后,政府對投資的宏觀調控方式將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一變化必然會對中國投資增長及投資結構變化產生重大的影響,并對經濟增長及經濟結構調整等也會產生持續影響。同樣,在目前經濟環境下,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又賦予了一層特別重要的意義,即在保持適度行政干預的情況下,不斷提高運用市場化手段來間接調控投資過快增長及維護經濟平穩增長的作用與影響程度,最終實現加強和改善目前宏觀調控的宏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