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產業的技術發展與市場現狀
1951年彩色顯像管(CRT)誕生后,在較長時間內都是獨霸顯示世界的產品。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技術的發展,液晶顯示器(LCD)、等離子顯示器(PDP)等平板顯示器開始登上舞臺,并與CRT搶奪顯示器市場。其中,LCD憑借無閃爍、低輻射等優點,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產量最大、應用最廣和最有發展潛力的顯示器件。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LCD產品相繼走過了扭曲向列(TN)型、超扭曲向列(STN)型及薄膜晶體管(TFT)三個階段,1992年至今,TFT-LCD因其反應速度快,顯示品質較佳,成為LCD產品的主流。
由于價格日益逼近CRT產品,TFT-LCD近年來加速普及。2002年,TFT-LCD的全球市場達215億美元,而同年CRT顯示器產值為151億美元。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情報服務機構(I TI S)的報告顯示,2003年全球平面顯示器產業產值可望較2002年增長30%,達到364.5億美元。其中7成以上產值來自于TFT-LCD。
海外TFT-LCD廠商競爭態勢
目前全世界的TFT-LCD產業主要集中在東亞的日本、韓國、臺灣。日本是最早批量生產TFT-LCD的國家。直到上世紀末,日本都是世界最大的TFT-LCD生產基地。但自從韓國進入市場后,日本廠商不敵價格戰而節節敗退,再加上本國低迷經濟的影響,日本公司做出策略性選擇,通過與臺灣制造商合作,收取后者技術轉讓費用的方式獲取高額利潤。現在,日本在全球液晶顯示器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經遠遠落后于韓國、臺灣。
憑借價格策略和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產品主流,韓國企業快速擴張,在2001登上了全球TFT-LCD第一大生產國寶座。2003年,LG和三星兩家企業共占據了40%的市場份額。韓國企業近年經營策略是一方面積極提高自有技術能力,以求在技術層面上與日本廠商并駕齊驅;另一方面投注大量資金更新設備、擴充產能、導入新一代生產線,利用規模經濟產量下的產品價格優勢,來有效牽制臺灣廠商的競爭。隨著產能的擴充,2003年,韓國企業LCD光出口就有100億美元,預計,2004年將會突破200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產值為TFT-LCD產品所創造。
上世紀末,利用金融危機對日、韓企業的沖擊,在日本企業的技術支持下,臺灣的中華映管等企業也加入TFT-LCD生產大軍。友達、奇美光電、中華映管、瀚宇彩晶、廣輝電子五家臺企在大尺寸TFT-LCD市場的份額總和已經十分接近韓企的份額總和。
不僅TFT-LCD的技術和生產能力在國外,目前,世界TFT-LCD終端消費市場的近80%的份額由歐美廠商占據,而國內企業限于消費力水平,在國際市場上所占份額很小。
國內企業顯示技術研發崎嶇之路
由于TFT-LCD是顯示產品的主流方向,所以對于那些主營業務定位在顯示領域的企業,TFT-LCD核心技術是繞不過的坎。
但TFT-LCD產品制造涉及光學、半導體、電機、化工、材料等各項領域,上下游所需技術層面極廣,技術障礙頗高。
而一個企業如果想獲得核心技術,無非四種模式:一是自主研發積累;二是單純購買技術;第三是合資合作;第四就是收購。對于這四類模式,國內顯示產品的生產廠商及相關研究機構都有涉及,但卻遇上了諸多不順。
上世紀70年代,京東方和國內其他研究機構就開始研究液晶技術,跟蹤世界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致力于技術的產業化,但始終沒有一家機構在TFT-LCD方面實現技術突破。
隨著LCD技術的迅猛發展及TFT-LCD商業應用規模的擴大,很顯然,依然固守自主研發將會使國內企業錯失市場良機。
一些國內企業開始嘗試購買技術。1998年9月,吉林彩晶趁亞洲金融危機造成日本各大電機公司普遍虧損的機會,以較為實惠的價格購進了日本東芝公司、IBM公司的TFT-LCD生產線和技術。但后來因為種種原因,這個前后耗資近30億元的項目至今仍在苦苦掙扎。
與掌握TFT-LCD生產技術企業合資獲得技術的方式,臺灣的一些企業也都曾經選擇過,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003年12月24日,它與日本NEC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共同投資1,146億日元(約11億美元)興建中國第一條第五代TFT-LCD生產線。但它面臨著來自于資金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壓力。在合資公司中,上廣電與NEC的關系并不對等,為了生產TFT-LCD產品,合資公司還需向NEC購買相關的生產專利和技術,并支付技術使用費。在合資公司中,上廣電的股份比例占75%,相應的,它為合資公司運作所承擔的資金也是75%,所承擔的風險也是75%。上廣電模式由此受到爭議,業界普遍認為中方企業所承擔的風險過高了。
市場環境與對手緊逼中國企業
在京東方內部,有一個關于IT產業發展的“第四波理論”:人類獲取信息主要通過三個手段:眼睛、手和耳朵,即視覺、觸覺和聽覺。在人們得到的信息當中,有70%以上是通過視覺獲取的,顯示設備是最重要的交流途徑。在IT領域,顯示產品的重要性將越來越突出。到目前為止,IT產業的發展大致經過了四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包括之前),是以硬件為主導的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是以軟件為主導的發展階段;1998年~2001年,是以網絡為主導的發展階段;現在IT產業已進入了以顯示為主導的“第四波”,即各種新型顯示產品和技術在IT領域更新換代、爭奇斗妍的時代。在這個階段,人們只需要一個顯示屏,就可以隨時隨地的實現獲得信息、與外界遠程交互的目標。在前面的三個階段,雖然核心技術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因為產品需經過幾個流程才能夠為消費者所用,所以不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還是可以通過在產品中增加附加功能來獲取利潤。但到了第四個階段,因為最終產品幾乎只需一個流程就可完成,不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很難再增加別的附加值,因此,企業要么直接生產平板顯示屏,要么不再從事顯示產品生產。
正是因為這種危機的存在,戴爾、惠普、MOTO等以往從事與顯示產品相關的企業這兩年都加緊介入平板顯示屏的生產。
另一方面,韓國、臺灣等掌握TFT-LCD技術的企業,為了最大程度地搶占市場,不遺余力地追加投資,僅2003年,全球就有8家第五代面板生產廠投產,分別為韓國LG和三星各兩家,臺灣友達、奇美、彩晶、廣輝等各有1家。有些企業甚至已經開始建設第六、第七代生產線。
同時,掌握TFT-LCD技術的企業已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到了目前消費能力還很弱的大陸市場。2002年后,臺灣華映、友達光電,韓國三星、LG都已經在大陸設立TFT-LCD配套生產線。據統計,2003年國內TFT-LCD市場的增長速度在100%以上。
因此,京東方和國內其他定位為顯示領域的企業上馬TFT-LCD已經成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