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薇
2003年11月9日至11日,由中華慈善總會、國際聯合勸募協會、福特基金會等多家公益機構共同主辦的“跨國公司與公益事業高級論壇暨公益項目展示會”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國內外各界人士約300人出席會議。中華慈善總會范寶俊會長致開幕辭,民政部李學舉部長、商務部魏建國副部長代表政府到會致辭。
開幕式后,大會分別在國際廳、國際I廳、國際Ⅱ廳、國際Ⅲ廳、彩虹廳、蘭亭開始眾彩紛呈的主題演講:
美國安達高公司總裁、美國安利公司總裁德·狄維士先生的演講題目為“企業與社區——金錢支持之外”,主要闡述了四個方面的問題:為什么美國的公司愿意參與公益事業;公司參與公益事業如何作出選擇;公司在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中與政府的關系;個人參與公益、幫助他人的真正動力。而作為全球直銷業翹楚的美國安利公司,自從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8年來對各項福利事業的投入和捐贈已經累計超過7000萬元人民幣。
可口可樂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奇偉先生的演講題目為“可口可樂企業公民在中國”,敘述了可口可樂一直參與公益事業,履行自己對社會公益的責任的諸多事例。可口可樂希望做企業公民的典范,不僅給予資源,還積極參與到公益事業中,可口可樂至今已經捐助建立了52所希望小學,同時還給很多貧困的農村大學生提供獎學金。為了可口可樂捐助的希望小學的教學質量,還建立了遠程教學中心和多媒體電視教室。2001年獲得中國政府八大部委頒發的“保衛母親河獎”,在今年發生的“非典”中,可口可樂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至今,可口可樂已經在中國公益事業方面投人超過:3500萬元。以后還會持之以恒地為中國公益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法律及公司事務部總監康如松先生的演講題目為“跨越數字鴻溝,建設小康社會——微軟公司與中國社會公益”,坦言微軟公司自成立之初,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積極參與當地的社會公益活動,在2002年,微軟向全世界5000多家非盈利機構捐贈3990萬美元的現金和價值兩億多美元的軟件。公司有59%以上的員工參與了個人捐贈和志愿活動,與公司匹配的等額現金加起來,員工捐贈達到2890萬美元。在美國高科技公司中名列前茅。在中國,微軟公司的使命之一就是做一名有責任心的中國企業公民。微軟所以把公益項目的重點放在縮小數字鴻溝上,是因為數字鴻溝已經不再是一個現象,而成了一種社會問題。而要跨越這個鴻溝,必須教育先行。通過調查研究,確定下崗職工、貧困地區的學生與教師、孤兒、婦女、殘疾人等為受助對象。
作為參加論壇的惟一的中國企業,天士力集團副總裁吳廼峰女士的演講題目為“中國企業參與公益事業的方法和途徑探索”,作為以大健康為主線,以制藥業為中心,由藥物研發、標準化種植、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等產業鈕條構成的高科技企業集團,天士力集團始終把社會公益事業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徑積極參與,把自身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天士力累計投資兩千多萬元,在陜兩商洛、云南文山、湖南新晃建立藥材基地,以“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當地的產業發展,解決部分農民的溫飽問題,同時優化環境,為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探索了一條新路。自1996年開始參加社會公益事業以來,在環境保護、文化傳播、健康服務、救災濟困、捐資助學、關愛子藏軍民、尊老敬老等方面累計捐資兩千萬元。
世界宣明會中國代表王超先生的演講題目為“公益機構與企業的戰略聯盟——世界宣明會案例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直言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國的外田直接投資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增長,特別是跨國公司的投資,迄今為止全球500強企業中有超過400家在中國有投資,與此同時,在非盈利機構領域,國際性非政府機構亦加快進入中國的步伐。目前大多數主要的國際非政府機構均在中國建立了分支機構或有項目進行。國內的民間機構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然而,企業與公益機構之間的合作,特別是形成戰略聯盟的例子則十分少見。而這種戰略聯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被廣泛運用并取得很好的結果。他在演講中介紹公益機構與介業的戰略聯盟的特點、條件和方式等,同時亦透過世界宣明會在香港和東部沿海地區的案例研究來加以具體說明。由于香港包括東部沿海地區的實例的文化背景更加接近和反映中國社區特征,因而也更具有參考意義。
美國“微笑列車”中國事務總監梅竹音女士的演講題目為“‘微笑列車和cA公司;‘微笑列車和中華慈善總會——21世紀理想的合作伙伴關系”,回顧了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治療了5萬名中圍兒童的過程,詳細介紹了“微笑列車”因地制宜充滿活力的工作方法,強調了各級聯絡網的重要性,贊揚了攜手并肩共度難關的理想合作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常凱先生的演講題目為:“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性質”,他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是指其對于社會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就其責任范圍來講,則主要足指對于企業內部勞動關系調整和勞工權益的實現所應承擔的責責任,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認為企業禮會責任,是一個與勞動法直接相關的范疇。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鄧國勝先生的演講題目為“公益機構組織能力的評估機制與評估框架”,他認為,巾國公益機構的組織能力長期以來欠發達,這不僅影響到公益機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到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中國一方面需要通過外部的評估機制引導或“逼迫”公益機構加強對組織能力的投資與建設,而國內外機構除項日捐贈外,也要注重對執待項目的公益機構組織能力的捐贈,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內部的評估機制增強公益機構組織自身的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