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 秋
給人東西最禮貌的方式是雙手遞過去,幫助別人的道理也一樣,應當是“左手給予幫助、右手給予尊嚴”。
曾看過一篇報道:有一年冬天紐約特別冷,雪很大,政府號召市民出來掃雪給校車開路。一些家長和沒有孩子的家庭抱怨“這么冷的天就別上學了”。政府官員說“不行,窮人家的孩子一天只有學校這頓免費午餐,還指著它熬過冬天”。“那就讓窮人的孩子上學,其他孩子不必陪著受這個罪”。“不行,窮人的孩子也有尊嚴,要讓他們在保持尊嚴的基礎上得到幫助”。
感動之余牢牢地記住了這個故事:讓每個受助者有尊嚴。去年單位新來一同事,家在廣西山區,結婚早讀書晚,博士畢業年齡很大了。剛來時一切從頭開始,很困難。從他囁囁的話語中了解到他最需要一臺電腦。想到“左手給予幫助、右手給予尊嚴”的宗旨,一定要讓他得到幫助又保護尊嚴。找頭兒商量決定,從當年的院長基金中撥款給每位新同事配備了電腦和打印機。
他心知肚明,在路上碰見總是爽朗地大聲打招呼。春節回家給我帶一個幾斤重的肉粽子“我媽媽專門給您做的,煮了五個小時呢,很香”。我高興地收下,真的香極了。
我們的媒體似乎不懂這個道理,經常在電視上看到“XX領導給低保人家送溫暖”的報道。一定有領導握著受助人的手,拿著錢或扛著米袋子的主人感激不盡的特寫鏡頭,鏡頭照不到的是受助者的精神壓力。最怕看資助“困難學生”的報道。那些小孩子、年輕人就因為家庭困難,就一定要帶著感恩、尷尬的表情面對鏡頭、面對大眾,講感謝的話,其實這近似于“施舍”的幫助也是一種另類“傷害”。東西有價,尊嚴無價。
貧困的僅僅是生活,而不是某個人,不能因為貧窮而毀掉他的“尊嚴”——人生的精神支柱。我們希望看到的是自然、平等、溫暖、簡單的幫助。其實每天我們都在自然地用“雙手”幫助別人。有人被絆倒,你會本能地趕上去輕輕借他一臂,而沒有人會虛榮到“照像機呢,我要去扶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