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皭酃铀健辈辉偈菗駱I主流
上海人以往“愛公嫌私”的擇業觀不再是主流。截至2003年底,上海全市58萬家新經濟組織、新社會團體共吸納從業人員約421萬人,占全市就業職工人數的50%以上,這顯示越來越多的上海人在私營及外資企業工作。上海的“兩新組織”包含了各類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民辦團體以及社會中介組織。其2003年的經濟總量占上海市GDP的35.8%?!皟尚陆M織”的規模和質量突飛猛進,生產經營模式與現代企業制度、高新科技和先進生產力逐漸融合,成為上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一支充滿活力和極具發展潛力的重要力量。上海就業市場化機制逐步完善,也促進了上海市民就業觀念的轉變,“找崗位”取代以往的“找單位”成為更多人的擇業觀,“人才流動”也已被廣泛接受。同時,社保機制的健全,也讓眾多上海勞動者對生活“不穩定”的擔憂漸漸化解。目前,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的五大社會保障體系,在上海已經實現了“全覆蓋”。專家指出,在以公有制企業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的城市經濟模式下,社會價值和利益選擇正日趨多元化,這將會帶動上海的“兩新”組織吸納就業人數呈現逐年上升態勢。
河北鋼鐵業全面重組
河北省是中國鋼鐵第一大省,鋼、生鐵、鋼材產量連續3年位居全國之首。據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預計,河北省2004年鋼鐵產量將達5300萬噸,這幾乎占全國鋼鐵預計產量2.6億噸的1/5強。如此有分量的數據,凸顯河北省鋼鐵企業重組的啟動對中國鋼鐵業改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