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特別是在北京舉辦奧運會大背景下,以信息、資本、技術和人才密集的京津為龍頭的首都經濟圈(也稱“大北京”、“京三角”、“京津冀北”或“京津唐”)的發展十分引人注目。最近,北京市提出了“3+2”首都經濟圈構想,即在現有的京津冀(主要是冀北)合作的基礎上,加入內蒙古和山東的部分地區。按照有關設想,首都經濟圈建設目標是成為我國北方地區的經濟中心、知識經濟和高新技術創新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文化產業發展先行區、人才培養與信息交流基地及世界展銷物流中心等。可以預見,首都經濟圈發展前景十分宏大,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我國經濟重要的主導地區,成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我國又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極。首都經濟圈的形成與發展特別是“3+2”構想的提出為我區中西部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區中西部盟市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樹立開放意識,培養世界眼光,把其經濟布局與經濟發展置于國家宏觀經濟和首都經濟圈布局與發展的大局中來考慮、來謀劃,積極參與分工和合作,確立自己有區域綜合優勢的定位,合理配置社會資本和資源,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我區中西部在首都經濟圈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人緣資源優勢,與京津冀地區相鄰,同屬華北地區,是大北京地區的重要腹地,與大西北溝通的主要經濟通道,也是通往俄蒙的重要通道。近年來,我區中西部經濟強勁增長,速度不斷加快,要保持這一良好的勢頭,必須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從宏觀上來看,需要加強區域聯合,增強極化效應,加快與首都經濟圈相對接,加速融入首都經濟圈。我區中西部與大北京地區尤其是北京地區之間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存在著緊密的分工合作關系。加強與大北京地區的交流與合作,融入首都經濟圈,可以促進相互間的分工、合作,降低總體交易成本,發揮集聚效益,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營造區域經濟發展的“多贏”格局。要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本著依托首都經濟圈、服務首都經濟圈和融入首都經濟圈的總體思路,根據市場經濟規律、地域分工規律和區域經濟的內在聯系,按照專業化分工的原則,充分發揮自己的經濟優勢,形成有自身特色的類型經濟帶。即可以京包鐵路、京—呼—包—鄂高速公路為主軸,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集寧、錫林浩特、臨河等節點城市為依托,以鄂爾多斯盆地北部為核心形成經濟帶,打造首都經濟圈的農牧業基地,能源、原材料供應基地,制造業零部件的配套加工基地,旅游、觀光、休閑基地,對俄蒙開放的重要通道和生態屏障等。與此同時,我區中西部可以借助大北京地區資金、技術、信息、市場、管理經驗、人才、外貿通道及現代服務業資源等優勢,促進我區中西部經濟跨越式發展。要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后發優勢,根據比較優勢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布局,主動接受大北京地區的輻射,積極承接大北京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強與首都經濟圈產業鏈的連接與產業融合和市場融合,培養優勢產業,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實現區域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的合理化,提升整體競爭力。
融入首都經濟圈,打造首都經濟圈的農牧業基地,能源、原材料供應基地,制造業零部件的配套加工基地和旅游、觀光、休閑基地。
一是發揮我區中西部牛羊肉、乳業、羊絨毛、油料、甜菜、玉米、大豆、馬鈴薯、瓜果和花木等特色農牧業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首都經濟圈生態型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集散基地。大北京地區農畜產品市場十分龐大,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牛羊肉、乳制品及絨毛制品等農畜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消費市場還將不斷擴大。我區中西部應以首都經濟圈為核心市場,從市場需求出發,調整農牧業生產和農畜產品加工業布局,實現地區農牧業生產專門化和農畜產品加工規模化,促進農牧業和綠色食品、飼料、紡織和生物制藥等工業發展。以首都經濟圈為依托,以伊利、蒙牛、鄂爾多斯、鹿王等上規模的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紐帶,培育區域統一開放的農畜產品市場,促進農牧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的區域聯動與發展;引導農牧業結構的調整,推進農畜產品的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大力發展奶牛、肉牛、山羊、肉羊等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瓜果、花木等種植業。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重點是要搞好標準、質量、服務體系與京津冀市場特別是北京市場的對接,突出特色,改良品種,提高品質,創建品牌,擴大規模,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加工,加快建設綠色農畜產品供應基地。二是發揮我區中西部能源、礦產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首都經濟圈能源、原材料供應基地。我區中西部蘊藏著豐富的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和硫、鐵、鋁、銅、鉛、鋅、錫等礦產資源。其中煤炭探明儲量2000多億噸,且煤質優良,煤層穩定,種類齊全,易于開采;天然氣儲量1萬億立方米以上。此外,水能、風能及地熱資源也十分豐富。要推廣應用先進科技,加強就地轉化,提高深加工和就地轉化率,尤其是建設大型坑口電站,通過高壓電網輸送到京津冀地區。我區中西部將成為“西煤東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重要的能源基地,預計到“十五”期末,可向京津冀電網送電500萬千瓦,2010年達1000萬千瓦。我區中西部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近60種礦產資源儲量名列全國前茅,其中稀土資源儲量占全國的80%、世界的50%,鈹、鉭、鈷也位居世界前列。現在我區中西部的硅鐵、建材工業、化工、冶金、稀土新材料和制藥等原材料工業已具有一定規模。今后要緊抓國際重化工業重組、轉移的歷史機遇,加強與大北京地區的合作,以項目協作帶動能源工業、采掘工業、冶金工業、石化工業和建材工業等重化工業的更大、更快發展。通過煤電和高耗能產業,煤電和煤化工產業,煤電和冶金采礦產業的有機組合,不斷延伸產業鏈,逐步形成自己的優勢產業群。三是發揮我區中西部地緣、原材料及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首都經濟圈制造業零部件的配套加工基地。我區中西部原材料及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不高,流通成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也相對較低,因而投資成本低,同時已擁有了一定的配套生產加工業基礎,這就為零部件配套生產加工業的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要不斷改善配套環境,增強配套能力,圍繞大北京地區產業尤其是制造業,進行配套產品的生產加工,搞好產業鏈的連接,大力發展汽車、電子、機械、設備、家用電器等零配件及其他配套加工等產業。此外,要利用大北京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轉移當地某些不具競爭力產業和某些過度集中產業特別是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的一般制造業的機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帶動民間投資,促進工業發展。四是發揮我區中西部地緣、客源及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首都經濟圈獨具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基地。我區中西部有遼闊的草原,浩瀚的沙漠,絢麗的文物古跡,濃郁的民族風情等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同時,北京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客流集散地和客源市場之一(2003年僅接待國際游客就達310萬人次),尤其是京呼高速公路的通車,我區中西部與大北京地區的感知距離將大為縮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場前景愈來愈廣闊,旅游業發展空間愈來愈大,必將成為我區中西部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要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加強與大北京地區的旅游合作,建立旅游合作機制,整合旅游資源,實現旅游資源的互補、共享,對接大北京旅游線,融入大北京旅游圈,完善與大北京的無障礙旅游體系,打造大北京地區與我區中西部一體化大旅游格局。把發展“奧運”旅游作為未來5年的大目標,在搞好共同規劃的基礎上,與大北京地區聯合投資開發旅游項目,改善旅游條件,發掘旅游產品,突出重點,打造旅游精品,搞好線路組合和宣傳促銷,樹立區域旅游形象,創立區域旅游品牌。
融入首都經濟圈,借助大北京地區優勢,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新型服務業發展,促進人力資源的開發。
首先,要借助大北京地區資金、信息、研發、品牌、管理經驗、人才等優勢,促進我區中西部的新型工業化。我區中西部應學習借鑒先進的經營理念與管理經驗,樹立大產業、大市場的觀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尋求與大北京地區企業的聯合,吸引其投資者來我區中西部直接投資、辦廠,將大北京地區的資本、技術、品牌等引入我區中西部。通過引資與聯合,共同開發資源,實現資源的科學、有序、持續和規模開發,不斷擴大經濟總量,加速經濟增長;采取合資合作、兼并、收購、聯營及組建跨地區、跨行業的企業集團等方式,改組、改造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老企業;推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推進企業產權的股份化、民營化和多元化;推動產業升級,不斷延伸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逐步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引進高新技術和產品品牌,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優化結構,推動技術、產品的升級。第二,要借助大北京地區資金、知識、信息、管理經驗、人才、基礎設施等優勢,促進我區中西部新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強與大北京地區的協調與合作,實現服務業資源的共享與區域布局的優化。共享金融資源,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動貨幣、資本市場發育,實現貨幣、資本向我區中西部的跨地區流動。構建現代信息平臺,加強相互間的互動合作,實現信息資源的公開、透明和共享。打破地區封鎖,積極培育物流市場,建立社會化的一體化區域物流服務體系。開拓和建設區域市場,鼓勵發展跨地區的連鎖經營、代理等現代流通組織,組建商業聯合體等。推進外貿合作,利用大北京地區的港口資源、路徑資源、信息資源,購筑、完善外貿通道體系,擴大對外貿易。加強與大北京地區中介服務業的交流與合作,大力引進中介服務業尤其是現代中介服務業資源,實現中介服務業資源的共享。第三,要借助大北京地區科教、知識、信息、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優勢,促進我區中西部人力資源的開發。探索教育領域的各種交流、合作方式,共享教育資源,加強企業家的培養,加強政府工作人員、教師和科技人員的培訓,建立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不斷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創造良好環境,吸引大北京地區的各類人才來我區中西部創業,尤其是要大力引進經營管理、金融、高科技等緊缺人才。加強政府、企業、科研、教育等機構的人才合作,通過“借腦”等方式,引進流動性人才,讓其為我區中西部工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融入首都經濟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領域的合作。
一方面,要加強交通、通信、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構建區域經濟共同體、區域共同市場的重要條件。要堅持整體規劃、適度超前、突出重點的原則,推動交通運輸、通信、電網、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綜合考慮城際與區域的交通網絡布局,統籌規劃建設大北京地區與我區中西部區域內公路、鐵路、民航等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完善城際間交通運輸網絡和運輸體系,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電網等。要加快區域鐵路改造和建設,提高運速和運能,形成高速、便捷的現代化鐵路網;完善區域公路網布局,增加密度和通達深度,提高路網等級和標準;提高機場等級,增強整體功能;加強天然氣管道建設,搞好管道連網;建設、完善通信和計算機網絡基礎設施,提高網絡覆蓋率和利用率,建立區域統一網絡平臺;加快“西電東送”通道建設,搞好城鄉電網改造等。另一方面,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合作。我區中西部是首都經濟圈的重要生態屏障,其生態狀況直接決定首都經濟圈的生態環境,進而決定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我區中西部生態環境普遍脆弱、生態自我修復和保護功能低下,需要與京津冀地區在生態建設領域統籌規劃、統一建設,確保生態安全。要加強防護林體系建設,繼續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大力治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恢復和增加植被,實施封育和移民工程,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農牧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推進生態產業化,發展生態農牧業。發展循環經濟,搞好環境綜合治理,關閉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五小”工業。建立健全區域生態環境監測預報系統等。以此通過形成生態安全屏障與防衛縱深,為首都經濟圈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融入首都經濟圈,積極發揮政府在區域協作中的作用。
與首都經濟圈相融合最重要的是應依靠市場的力量,尤其是要依靠市場主體——企業的力量,充分尊重和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功能,促進經濟要素按市場規律流動。與此同時,要積極發揮政府的作用,一是要搞好前瞻性戰略性規劃,實現發展規劃與首都經濟圈的對接,努力營造開放、規范的投資環境、市場環境和人才環境,完善市場體系,推進制度框架的融合,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加強對外宣傳。二是要推動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節點和載體的城市的快速發展,引導我區中西部地區加快城市化步伐,盡快提高城市化和現代化水平,要完善功能、調整結構、改善環境、提高質量、擴大規模,尤其是要實行集中型城市化,突出擴大中等城市規模,增強城市在經濟區域中的凝聚力、輻射力、競爭力和綜合經濟實力,完善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服務、中介、交流、承接、輻射、帶動、集聚和創新功能,發揮城市的極化效應,構筑相對完善的城市群體,實現與首都經濟圈城市功能的對接和互補,更好地發揮城市間的協同效應。三是建立、創新有關政府間制度化的合作機制和談判機制,以主動促互動,搞好組織協調,努力實現互惠互利,促進資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合作開拓新領域、新途徑、新空間。四是考慮到我區中西部發展對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生態安全、西部大開發和區域經濟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在與首都經濟圈的對接上應共同爭取中央有關部門在生產力布局和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方面統一規劃、重點傾斜,在稅收、信貸、土地使用權和資源開發等政策方面給予更多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