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石
作為道德原則的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也是市場經濟的黃金規則。市場經濟愈發達,愈要求誠實守信,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和標志。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領域的各個環節分工愈加精細、復雜,社會化、全球化程度加深。經濟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同時,合作也更加不可避免,而這種合作,必須是合作雙方精誠、善意的合作,是為實現合作主體的共同目標、共同利益的合作。市場經濟中的各主體若想確保自身的利益,就必須在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確保他人利益得以實現,這就要求一種誠實守信的合作精神。誠實守信原則在社會交往與經濟合作中還體現為一種維護社會正義的責任感。經濟領域的分工合作,要求合作主體具有誠實、善良的內心心理狀態,這是對經濟合作主體的道德要求,也是經濟合作主體順利進行的道德基礎。就是強調主體內在的善意、誠實無欺、重守諾言等道德品行,并且以此作為市場主體的內在的調控機制,來指導市場主體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達到大致的平衡。從這個方面的意義上說,誠信原則是市場交換的調節器和重要保障。
誠信原則是契約實現的基石和保證。市場經濟中的各種經濟交往本質上都是契約性的,而契約是各方決策的合意。經濟交往的各方必須相互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供對方決策,而一旦形成契約,則雙方都要遵循,這樣才能建立穩定的經濟關系。誠實守信是經濟交往的契約性本質在道德上的體現。誠實更多地指在經濟交往中真實無望地提供相關信息,以供對方作出合乎自身利益的理性決策;而守信是更多地按照自己同意的契約承擔責任。誠實和守信密切相關。通過“瞞”和“騙”定立的契約不可能具有約束力,而不愿意承擔責任的契約行為本身就是缺乏誠意的,這從根本上違背了立約的初衷,背離了誠實守信的基本要求契約的目的也就無從說起。而且,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市場交換關系變得錯綜復雜,面對各種紛繁復雜交易關系,法律的作用也顯露出其局限性。無論法律條款和契約條款多么嚴密,仍然無法詳盡,如果交易者心存惡意,總能找到避規之法,總可破壞契約的實現。由此可見,作為維系市場交易紐帶的契約,沒有了誠信原則的支撐,也就成為一紙空文。說到底,現代市場經濟必然是信用經濟,它的正常運行需要誠信道德來維系。因而它不僅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可靠的信用制度,而且要求市場合作主體、交易主體要具備重承諾、守信用的良好德性。
二、誠信品質在經濟交易中的踐行
交易是市場社會中最為核心的經濟活動。那么,誠信品質如何在交易中實踐呢?這里認為,信息的真實性和相對完整性是交易誠實的本質性規定。交易信息的真實性,重在要求真實相告,這既是一個靜態的要求,也是一個動態的要求。所謂靜態的要求,是指交易雙方在交易的全過程中相互提供的每一個信息都是真實的。在復雜的市場條件下,交易的一方可以因為某種原因暫時不透露某些真實信息,但是絕不應該提供虛假信息,否則就是不誠實,甚至欺詐。所謂動態的要求是指,在交易過程中,由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的作用,使交易雙方的利益格局發生變化(或對自己有利而對對方不力,或對自己不利而對對方有利),都應該如實告知對方,通過彼此之間的協商進行對雙方都有利的調整,以保證交易能夠順利進行。交易信息的真實性,其次要求科學的真實,也就是所在交易過程中提供和發表的任何—個信息,應該是擁有大量數據和實施支撐的信息,而不是出于感情沖動,不是出于純經驗判斷,更不是出于主觀臆斷的信息。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任何事物和環境的變化都會集中地反映為信息的更新與裂變,而這些更新和裂變的信息又會促進事物和環境的進一步變革,因此信息革命始終不斷,其間包含有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對于經濟活動主體或是有價值信息,或是無價值甚至附加值信息。因此,任何一個經濟活動主體對信息的科學分析都是格外重要的。一個追求發展的經濟主體應該明白:科學的真實才是真正負責任的真實,才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實,依據這種真實所進行的交易才會是長久的。真實地告知科學的真實能促進誠實交易。
提供相對完整的信息是保證誠實交易信息前提的另一個方面,事實上是信息真實性的一個補充。在實際的交易活動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參與交易的一方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的卻不是完整的,結果導致對方的信息不完全,影響對方的交易收益和交易主動程度。這就是因信息不完整在城的信息不對稱,同樣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出現這種情況,受損的一方無法判定對方有意隱瞞給自己帶來的損失。一旦交易過程中出現信息不完整的現象,受損的一方總是會產生對對方的不信任,當然,現實中由于人們的認知差異,不同人對于交易信息完整性的認定有不同的尺度。從這一意義上我們說,交易信息沒有絕對的完整,只有相對的完整。相對完整的信息并不是無章可循的,很多通行的做法和要求提供了這方面的依據,比如,當一個企業發生了毀約事件,那么這家企業就應該向有關方面提供諸如什么原因、什么人負有責任、造成了什么影響、講怎樣處理等等信息;任何敷衍搪塞、躲躲閃閃的信息都是不誠實的表現。此外,交易承諾的公開性與相對穩定性是誠實交易的保證。誠實交易是一種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通過付出獲取收益的經濟活動。信用基礎由承諾和履約構成。履約質量越高,信用基礎就越堅實,交易活動的成功率就越高。
三、建構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
加強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向有序而持續之路。加強社會信用體系是一項長期和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的基本看法是:
一是完善機制,依法治理。信用表面上是一個道德問題,但本質是一個法制問題。誠信道德規范,有賴于公平與正義的社會秩序的支撐。在公平與正義能夠得到基本維護的時候,誠信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就會強大起來。要建立規范的社會誠信體系和失信約束懲罰機制,從制度上和法律上約束失信行為,為社會誠信建設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根據世界各國誠信建設的經驗,社會誠信體系中的是新懲罰機制能夠有效地消除絕大部分失信現象的出現,改善市場秩序,最終重建社會信任。制度建設首先是減少遵從誠信道德行為的代價和成本,不能使誠信者總成為事實上的吃虧者,不能使違反誠信道德有利可圖,這就需要社會制度能夠保障最起碼的公平與正義。要有嚴格的懲罰和激勵機制,要在制度和法規上保證誠信者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失信者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社會不僅要對其予以輿論遣責,更要其付出經濟上的代價,甚至刑事上的懲罰。完善的機制與嚴格科學的管理相輔相成。近期國內外一些大公司失信的實踐證明,若企業內部管理沒有建立良好的“防火墻”機制,在問題發生時不能及時糾錯,再大的企業也很難在利益面前始終保持清醒。
二是建立誠信的社會環境。誠信是維持市場經濟正常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必需的行為準則。信用首先是經濟關系,同時也是社會關系。形成誠信為本的風氣,關鍵在于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信用會帶來風險,為了控制這種風險,任何現代社會都需要一整套嚴格的信用管理體系。西方發達國家在“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方面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如美國在個人信用制度建設方面,不僅有完善的個人資信檔案機制、規范的個人評估機制、嚴密而靈敏的個人信用風險預警、管理及轉嫁系統,而且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企業包括個人都有一張保存在資信公司的資信紀錄。如需了解某個公司或個人的信用情況,交費就可查到。目前,我們要積極扶持信用管理行業。它包括:企業資信調查、消費者個人信用調查、資信評級、賬款追收、信用保險、保險理賠、信用擔保、資產誠信、市場調查、電話查詢支票業務等。他們將對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金融機構與企業、金融機構與個人等各類賒銷、信貸、國際貿易提供“全程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由于誠信的社會環境受著政治上層建筑的調節、引導和規范,而且信用與政治上層建筑的穩定,政策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承諾的兌現率呈正相關關系。因此,各級權力機關、職能部門要“言必信,行必果”,作信用的示范者,給民間信用作出榜樣。保持政策上連續性和穩定性,力戒為所欲為、朝令夕改、失信于民。
三是企業家要身體力行。信用幾乎就是人(自然人和法人)的社會生命,糟塌信用,敗壞自己的信譽,無異于自殘。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講究信用。成功的企業家具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在誠信建設上都是高標準嚴要求的,在企業誠信中,企業主管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國企業調查系統的結果表明,96%的調查對象認為,企業誠信問題與主要負責人的人品、操守、道德直接有關。國內外企業的成敗榮辱,都證明了一個普遍的規律,即凡是企業主要負責人有理想,有道德,情操高尚,重視信譽,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風氣就正,企業必定興旺;相反的,必然是歪風盛行,誠信缺失,人心渙散,企業就會走下坡路。企業主要負責人遵紀守法、誠實經營,可以帶好一班人,可以給員工產生榜樣的力量,可以在企業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圍。企業主要負責人不誠信,爾虞我詐,就會把企業引向邪路。因此,企業家應深刻認識誠信的重要性,在企業建設中,切實弘揚以誠信為本的精神,端正企業經營理念和經營行為,在全社會經營體系中發揮中堅力量。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要遵循誠信原則,但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由于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法制不健全、道德制約缺失,難免會出現失信甚至欺詐的現象。要實現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和高效運行,必須建立誠信原則的制度基礎,形成一個信息充分、法制健全、道德制約有力、政府監管有效的社會誠信體系。隨著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和健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會更健康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