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國際慣例,出口退稅是為了鼓勵本國產品出口,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避免因進口國征稅造成出口商品雙重稅收負擔,提高企業產品的出口競爭優勢而采取的在產品出口時退還已繳納稅款的辦法。2003年10月14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出口貨物退稅率的通知》正式出臺。自2004年1月1日起,降低一般性出口產品退稅率,調低或取消國家限制出口產品或部分資源性產品出口退稅率。按現行出口結構,出口退稅率的平均水平降低3個百分點。這一通知還從5個方面確定了退稅的標準。此次政策調整與以往有很大不同,一是以往的政策調整都是退稅率的調高或調低,而這次在調低部分商品退稅率的同時,還調高了某些商品的退稅率,并取消了原油等商品的退稅;二是以往的政策調整都沒有涉及退稅款的分擔問題,此次調整則改變以往中央財政全額負擔的做法,改由中央、地方共同負擔出口退稅款。
一、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影響分析
1、有利影響
第一,退稅進度加快,有利于企業出口增長。近幾年我國拖欠企業出口退稅款現象十分嚴重,影響到外貿企業的正常經營。改革方案中的“新賬不欠,老賬要還”的原則,將加快財政的出口退稅進度,這有利于加快出口企業的資金周轉。因此,盡管退稅率下調了,但未來出口退稅進度將大大加快,企業享受的出口退稅政策優惠也將更為實在。
第二,減少貿易摩擦。近些年,我國許多出口商品運到外國后遭到反傾銷調查,中國已經成為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其中雖然不乏貿易保護的原因,但也與我國許多商品出口過快、競相壓價導致價格太低也有很大關系。出口商之所以能壓價,主要是基于國家的退稅支持。在某些情況下,出口價格被外商壓低后,出口量卻沒有增加,實際出口額反而下降了。而出口退稅率下降,企業合理提價,保證利潤的同時,能減少傾銷嫌疑。
則降低第三,有利于推進外貿改革。表面上看,此次改革只是將平均退稅率降低了3%,但從深層次來看,它反映了國家有關決策部門希望通過對出口退稅結構的調整,實現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進而推進外貿體制改革的思路。這次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基本上體現了我國產業引導的政策和精神。如對汽車及零部件、程控電話、電報交換機、光通訊設備、醫療儀器及器械、航空航天器等重點扶持的行業,仍維持17%的稅率不變,表明了國家鼓勵、扶持這些行業發展的堅定態度。對部分機電產品、服裝、紡織品、食品等傳統出口類產品,則降低了出口退稅率。此次取消退稅的是部分資源性產品,大多屬于當前國內比較緊缺的資源,國家當前并不鼓勵甚至開始限制這些行業的出口。通過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和指引,將重新改組我國外貿企業的布局,進一步優化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進而促進外貿經營機制的改革。
2、負面影響
第一,出口增速可能大幅回落。從歷史情況看,伴隨著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出口增長率會出現較大的反向波動。海關總署公布了2004年1月份外貿進出口的統計數字。此前認為我國一季度出口增速將受出口退稅率下調影響而大幅下降的預測得到了證實。2004年1月份,全國出口總和3572億美元,比全年同期同比增長了198%,相對于去年全年346%的增速,下降了15個百分點。有關人士指出,l月份的出口增速下降受到了眾多因素的影響,比如2003年基數很高、原材料漲價等,但是出口退稅率從1月份開始平均下降3個百分點,則直接影響了各個行業的出口。
第二,對出口企業、外貿企業影響相對較大。出口企業中,尤其是自營出口業務、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傳統商品及產品銷往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受出口退稅率下調影響相對較大。這些企業規模較小,利潤本來就低,有些還是靠出口退稅來維持,退稅率下調直接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與生產企業相比,專業外貿公司在此次退稅率調整后,將受到更大沖擊。加上經過多年來的外貿體制改革,我國外貿經營門檻大幅降低,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快速增長,生產企業、海外進口商和批發商的選擇范圍都大大增加,外貿流通企業對上下游的要價能力越來越低,供銷兩頭擠壓將使外貿企業面臨更大生存難題。
第三,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會降低。出口退稅率下調,將直接提高出口企業的成本和定價,不利于企業出口。根據有關機構計算,出口退稅率每下調1個百分點,就相當于出口成本增加約1個百分點。下調3個百分點的話,將使得出口成本增加4%,這將直接提高出口企業的成本和定價。由于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以中低檔為主,價格是最主要的競爭方式,因此,下調出口退稅率,在短時期內將直接影響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利于企業出口。一些原本處于保本微利的商品有可能放棄出口,一些面臨激烈競爭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有可能被迫退出國際市場。
第四,簡單推行地方分擔可能會加劇地方保護主義和國內市場分割。從2004年起新增出口退稅由中央和地方按75%與25%比例分攤。這項新規定將改變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增值稅收入與出口退稅的責權不一致的現狀,體現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同時也可以緩解中央財政背負的巨大退稅壓力。但是,這項規定也將誘發新的地方保護主義,出現排斥外省區產品從本省區出口的情況,影響出口貨源跨省區流動。由于增值稅貫穿產品生產的所有環節,很少有產品是完全在一個地方完成,這就意味著,出口企業所在地不可能收取出口產品所含的所有增值稅,出口產品前階段很多增值稅交給了外地政府,而出口地政府則要超額分擔出口退稅。這將導致地區間的財富轉移,出口企業多、出口量大的地方政府的財力慢慢會向其他地區轉移。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將促使地方政府限制本地企業出口外地產品,從而進一步加劇地方保護主義和國內市場分割,打擊地方政府支持出口的積極性,扭曲對外貿易結構。
二、應對策略
對于新政策出臺后所產生的不利影響,應積極采取措施加以彌補:
1、就企業而言,應積極實行自救,盡量克服退稅稅率下調對企業造成的經營困難。尋求“多方減壓”,客商、工廠、外貿分攤壓力:客商承擔一點,工廠利潤減少一點,外貿利潤讓一點。尤其可以通過與外商談判,以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來補償。由于國際進口商們熟悉中國的出口政策和出口退稅率,在價格談判中會要求中國的企業予以讓利。實際上,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為企業騰出的利潤空間,有很大一部分被外商占有。今后應在這方面加強調查研究,采取措施補回來。價格上要作準備,摸清國際市場行情,避免過去低價占領市場的局面,該提價的就要提價,既可以抵消退稅率下調的影響,又可以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檔次,合理提價,還可以減少傾銷嫌疑;企業可以改變經營方式。如依賴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是否可以改成來料加工,因為來料加工是不征不退,而進料加工的稅務成本將上升。進料加工是進口零部件,生產出來后把產品出口;而來料加工是保稅進口,把材料委托給企業,企業把產品還給國外客戶,國內企業只收取加工費,而加工費是免征增值稅的。另外,企業也可以利用出口加工區,讓供貨商把原料送到出口加工區,這也是一個方案;要加快企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大出口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支持和鼓勵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擴大出口,利用高新技術帶動、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優化出口市場結構,通過加大國際市場的開拓力度,彌補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可能失去的部分市場份額。
以筆者所在的城市溫州為例,這次出口退稅率調整影響所及的主要出口產品為服裝、低壓電器、電動剃須刀、摩配等,退稅率下調約4個百分點,這類產品占溫州市出口額的 25%;鞋類、箱包、塑料制品等下調近2個百分點,這類產品占40%;其他的產品,諸如打火機、眼鏡、筆類、紐扣、拉鏈、鎖具及醫療器械和農產品等保持原退稅率不變。而全國其他地區退稅率有所提高的高科技產品在溫州卻“不見蹤影”。就溫州整體來看,產品基本上依靠低價位運行來換取平均利潤。據測算,出口退稅率每下降一個百分點,相當于每美元平均出口成本提高 0.075元。這次溫州出口產品退稅率平均下調2.12個百分點,相當于每美元出口減少退稅0.17元。面對退稅機制改革,溫州不少企業已經在積極應對。溫州市某合成革有限公司的產品30%外銷,按原計劃,2004年將以50%的增速加大出口。公司緊急開會決定,2004年計劃中增加的那部分全部改作內銷。由于外銷和內銷產品品種不同,連日來他們正在緊張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還有一些鞋類和服裝企業,一邊加緊做好提高質量和提升品牌的工作,一邊通過加強管理來降低成本。
2、就政府各有關部門而言,要充分認識這次出口退稅政策改革的重要意義,創新機制,改善服務,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便利的外貿運行環境,建立積極的外貿促進體系和穩定的外貿制度平臺。大如制訂外貿出口規劃,為企業的生存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小如從改善經濟環境入手,制訂有利于外貿企業發展的規劃,統籌運用財力,將企業應退稅款及時足額地退到企業手中,以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