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三峽工程凝結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無數心血。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對三峽工程的上馬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三峽工程的提出與實戰準備
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于1954年11月在京廣線的專列上,用了一整夜時間,聽取林一山關于長江三峽工程技術問題和壩址情況的匯報,下決心進行規劃設計工作。毛澤東指示周恩來回北京后給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拍電報,希望蘇聯派專家來華幫助建設三峽工程。從1955年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有關部門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設計與論證工作。1956年5月底6月初,毛澤東在武漢向有關專家了解三峽工程的設計和經費預算,暢游長江,并寫下《水調歌頭·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雄偉藍圖誕生了。
但是在三峽工程問題上,國內意見并不一致。1956年,促進和反對三峽工程的兩派在報刊上公開論爭。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廣西南寧召開工作會議,毛澤東要求會議安排討論三峽工程問題,并將持兩種不同意見的代表接到南寧。毛澤東在肯定修建三峽工程必要性的同時,又充分吸取不同意見的合理部分,提出 “積極準備,充分可靠”的三峽建設方針,并請周恩來掛帥,以加強對三峽工程的領導。2月底3月初,周恩來率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實地勘察三峽工程的預選壩址——南津關和三斗坪。根據周恩來考察的結果和專家討論的意見,成都會議于3月通過了《關于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提出:“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兩個方面考慮,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決心確定修建及何時開始修建,要待各個重要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決定。估計三峽工程的整個勘測、設計和施工的時間約需15年到20年。現在應當采取積極準備和充分可靠的方針,進行各項有關的工作。”
1958年3月29日,成都會議一結束,毛澤東就乘坐“江峽”輪由重慶順江東下,視察三峽壩址。他在駕駛室觀察地形和河勢,并對身旁的船員說:有些地方航道仍然不好,要在三峽修一個大水閘,又發電,又便利航運。4月5日,毛澤東在武漢會見一個外國代表團時說,“我們準備在三峽筑一個水庫。準備工作需要5至7年,連筑成就要15至20年”。“這將是我們的第一個大水壩。”
1958年8月,周恩來主持召開北戴河長江流域規劃座談會,研究進一步加快三峽設計及準備工作的有關問題,要求在1958年底完成三峽初步設計要點報告,并提出“為1961年開工做好準備”的要求。這次會議還批準興建三峽試驗壩——丹江口水利樞紐,以為三峽工程建設開辟道路。
由于經濟困難和國際形勢影響,1960年8月,周恩來主持召開長江規劃會議,決定緩建三峽工程。后來,又由于黃河三門峽水庫發生嚴重淤積,同時又提出大水庫的防空問題,使三峽工程的建設長期不能決定。
1966年3月,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任林一山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寫了關于修建長江三峽大壩的報告。毛澤東審閱了林一山的報告,作出“需要一個反面報告”的批示。顯然,此時毛澤東對三峽工程的決策是極為慎重的。
1969年10月,毛澤東視察湖北,湖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張體學提出要修建三峽大壩,毛澤東潑了“冷水”,指出:在目前備戰時期,不宜作此想。事后,張體學根據一些同志的意見,提出先修葛洲壩工程的建議。但按照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過去研究的建設程序,葛洲壩應在三峽建成之后興建,或與三峽工程同時建成。
1970年9月,武漢軍區和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向黨中央和國務院寫了《關于興建宜昌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請示報告》。12月16日,周恩來主持國務院業務會,聽取葛洲壩工程設計情況匯報。周恩來指出,在目前情況下,在“四五”計劃期間,三峽和葛洲壩兩個工程不可能同時都上。24日,周恩來將武漢軍區、湖北省的報告以及《中共中央關于興建宜昌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批復》送審稿等,呈送毛澤東。周恩來在寫給毛澤東的信及報送的《關于興建宜昌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批復》送審稿中,說明了葛洲壩工程醞釀、論證情況,提出在“四五”計劃期間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可行的;修建葛洲壩水利樞紐,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毛澤東“高峽出平湖”偉大理想的實戰準備。“至于三峽大壩,需視國際形勢和國內防空炸的技術力量的增長,修高壩經驗的積累,再在‘四五’期間考慮何時興建。”
12月26日,毛澤東在77歲壽辰的這天,看了周恩來的信和《關于興建宜昌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批復》后,批示:贊成興建此壩。在當時“左”的情況下,在毛澤東批準的第四天,葛洲壩工程在尚未做完設計的情況下,采取“邊施工、邊勘探、邊設計”的方針,就大規模開工了。由于準備不足,工作越來越被動,施工質量也發生嚴重事故。
1972年11月,周恩來抱病兩次召集會議,研究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問題。他責成林一山等九位同志,組成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重新討論葛洲壩應該上還是下,負責向黨中央提出報告。經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充分討論,決定葛洲壩工程停工兩年,重新設計。周恩來同意了這個意見。1974年9月,在國務院副總理谷牧主持下,審查了設計方案,經周恩來批準,葛洲壩水利工程于1974年底重新開工。
鄧小平視察三峽壩區和葛洲壩工程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華中缺電越來越嚴重。1979年12月當葛洲壩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后,水利部又向國務院提出關于修建三峽水利樞紐的報告,建議盡早決策。由于當時正處國民經濟調整之際,三峽工程建設不可能提上日程。
據時任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主任的魏廷琤回憶:1980年3月,他在葛洲壩工地,聽到湖北省委副書記王群傳達國家計劃會議預備會議精神,在這次會上鄧力群傳達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的話,根據當前經濟形勢,三峽工程十年之內可能上不去。他聽后,很著急。恰巧這時,新華社記者李永長采訪他,他向李永長講了三峽工程的基本情況,包括規劃設計、施工、設備供應、資金需求等方面的情況以及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的關系等。李永長據此寫了一長篇“動態清樣”。中央領導同志很重視這份材料。
1980年7月11日,鄧小平在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四川省省長魯大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主任魏廷琤等人的陪同下,從重慶順江東下,視察三峽壩區和葛洲壩工地。
鄧小平一上船就關切地問陪同考察的魏廷琤,有人說三峽水庫修建以后,通過水庫下來的水變冷了,長江下游連水稻和棉花也不長了,魚也沒有了。究竟有沒有這回事?
魏廷琤回答說:長江通過水庫下泄的水量年平均為4510億立方米,而三峽水庫的庫容只有年過水量的8%,會不斷進行交換,水溫變化不大,不影響農業和漁業。魏廷琤以丹江口水庫為例,詳細加以說明,說: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年過水量為380億立方米,而水庫庫容為年過水量的二分之一,因而水庫蓄水后水體交換時間較長。即使如此,經水庫下泄的水溫較建庫前變化也不大,漢江中下游的水稻、棉花都長得很好,對漁業影響并不大。
鄧小平聽后說,長江中下游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一定要注意保護好環境。
魏廷琤接著又向鄧小平匯報三峽工程研究的經過、工程規劃設計、施工方案、設備制造、資金籌集等問題。當匯報到當年周總理確定先建葛洲壩工程為三峽工程做實戰準備時,鄧小平表示贊成,并指出葛洲壩建設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一定要很好地應用到三峽工程上。
當船行經瞿塘峽進口時,鄧小平見兩岸山勢陡峻、江面很窄,問魏廷琤為什么壩址不選在這里,而要選在下游?魏廷琤說,三峽工程泄洪流量很大,水電站廠房很長,還要布置通航船閘,而瞿塘峽進口處很難布置。同時,全長200公里的三峽河段落差比較集中,是三峽水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丟掉了這一段,防洪和發電效益將大為降低,壩址地質條件不好,三峽河段航道也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因而不宜于選在此地。
船行進到三峽,鄧小平又將魏廷琤叫到船頭會議室,一面觀看兩岸,一邊談三峽工程建設問題。鄧小平詳細詢問了大壩、電廠、船閘的設計,并和國內外已達到的水平進行比較。他對設計所依據的基本資料包括水文、地質各種試驗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外大型水壩建設中發生過的一些重大問題也都做了了解,特別是和葛洲壩工程的對比詢問得更為詳細。他還特別問到,三峽工程會不會出現黃河三門峽工程出現過的泥沙淤積問題。魏廷琤把他所知的情況向鄧小平作了詳細匯報。鄧小平還問到三峽工程資金籌集問題。魏廷琤提出可用葛洲壩發電收入作為三峽建設資金,如果每度電0.1元,葛洲壩年發電160億度,可得16億元。船到宜昌后,鄧小平參觀了葛洲壩工程,他看得很仔細。鄧小平詢問了葛洲壩一期工程的截流時間,他指示現在工地的各項設施以及機械設備將來凡是能用之于三峽的都要用上,那時不要再重復搞一套,要注意勤儉節約,不要浪費。在葛洲壩參觀時,施工的同志匯報了工程施工情況,鄧小平參觀后比較滿意。
在視察葛洲壩工程后,鄧小平乘船到江陵市。在經過荊州時,他對荊江兩岸1500萬人口、2300萬畝良田處于荊江洪水嚴重威脅之下十分關注。他對當時所采取的防洪除澇措施做了詳細了解。他對三峽水庫調節長江洪水的功效十分注意,對于兩岸分洪區的安全措施也十分關注。他對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的同志說,長江兩岸的防洪問題要十分重視,一點也不能馬虎。
鄧小平對修建三峽工程后船只航行有無影響也很關注。當他了解到修建三峽大壩以后航運不致受到阻礙,而有利方面是主要的,放了心。
鄧小平到武漢后,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也專程從北京趕到武漢,研究三峽工程問題。在會上,鄧小平指出:此行看了長江三峽工程,聽了匯報,了解到長江水運運量不大,長江中下游兩岸防洪問題很嚴重,洪水淹到哪里哪里要倒霉,人民要遭殃,同時,長江兩岸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三峽大壩建成以后航運問題可以解決,三峽工程可發大量的電,可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環境影響問題也可以解決。他認為:建設三峽工程效益很大,輕易否定三峽工程是不對的。請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回北京后抓緊研究。
三峽工程的論證、上馬
1980年8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三峽工程問題,決定:“關于三峽建設問題,由科委、建委負責,繼續組織水利、電力及其他方面的專家進行論證,提出意見。”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國家科委、建委隨即組織籌備召開論證會,要求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編制一套論證資料。1981年1月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提出了三峽分期開發、初期蓄水位128米、壩頂高度145米的方案。1981年底,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編制上報了《三峽水利樞紐論證報告》,后因故論證會沒有召開。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在本世紀末,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后,為適應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對能源的要求,結合改善長江中下游的防洪、航運條件,國務院領導同志認識到應立即著手興建三峽工程,但考慮到當時的國情,盡量減少水庫淹沒,建設規模要適當,三峽工程建設方案采用低壩方案——正常蓄水位為150米。1982年11月24日,鄧小平在聽取國家計委關于工農業產值翻兩番的匯報,談到準備興建三峽工程時說:我贊成低壩方案,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1982年12月,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按照水電部的要求,開始研究正常蓄水位150米方案,并于1983年3月提出《三峽水利樞紐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報告》。1983年5月,國務院委托國家計委組織三百五十多名專家對150米方案進行審查,盡管當時有一些人對這個方案有意見,說蓄水位太低,防洪不夠,把資源浪費了,但審查論證還是比較順利地通過了。同年12月22日,鄧小平在聽取國家計委負責人匯報經濟情況時,詢問了有關三峽建設問題,指出:發展國民經濟要有后勁,需要建設三峽工程。
1984年2月1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專門研究建設三峽工程問題。會議討論了水電部提出的《建議立即著手興建三峽工程的報告》,決定三峽工程采用正常蓄水位150米、壩頂高度175米的方案,并立即開始施工準備,爭取1986年正式開工。會議決定成立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籌組“三峽特別行政特區”(后改為“三峽省”——作者注)和“三峽開發公司”。對于這次會議的討論情況,據說當時有幾位副總理不太贊成,但口頭上反對得也不是很厲害。這時,趙紫陽說了一段話,說有軍隊的同志向他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從軍事角度考慮,三峽工程不能上。他對軍隊的這位同志說,三峽工程是鄧小平贊成搞的,你把反對意見向他反映。結果,這位同志真的給鄧小平匯報了。鄧小平認為三峽工程還是要上。趙這么一說,大家就鴉雀無聲了。4月5日,國務院以國函字第57號文件原則批準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并批復:“按正常蓄水位150米,壩頂高度175米設計,請水電部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初步設計報審。”隨后,以國務院副總理李鵬為組長的三峽籌備領導小組、以陳賡儀為組長的三峽開發總公司籌備處和以李伯寧為組長的三峽省籌備組相繼成立,并展開工作。
1985年1月19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出席廣東核電投資公司與香港核電投資公司合營合同簽字儀式后,特地把李鵬留下,詢問三峽工程情況。李鵬匯報了三峽建設的安排,以及三峽工程中爭論比較大的兩個問題——泥沙淤積和壩高,并著重介紹了1984年底重慶提出的“180米”方案,即中壩方案。鄧小平聽完匯報后指出:三峽工程是特大的工程項目,為我們子孫后代留下一些好的東西,要考慮長遠利益。過去是四川人不贊成把壩搞高,現在情況變了,四川人,主要是重慶人同意“180米”方案。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從現在即可著手籌備。中壩可以多發電,萬噸船隊可以開到重慶。以后可有意識地把國家重大工業項目放在三峽移民區。
就在三峽工程緊鑼密鼓進行開工準備的時候,全國政協副主席、93歲的孫越崎率眾考察三峽,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三峽工程近期不能上》的長篇調查報告;一些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紛紛發表言論,撰寫文章,反對三峽工程上馬;海外也對此迅速作出反映。鄧小平和黨中央對此非常重視。1986年3月31日,鄧小平會見美國《中報》董事長傅朝樞,在回答他關于三峽工程的問題時,鄧慎重地說:對興建三峽工程這樣關系千秋萬代的大事,中國政府一定會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是決不會草率從事的。4月3日,李鵬在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在回答記者關于三峽工程情況的提問時,也作了回答:三峽工程是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的一項偉大的工程,對這項工程,中國政府的態度既是積極的,又是非常慎重的。現在還沒有就這項工程是不是正式開工作出決定。
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全國政協四次會議結束后,為慎重決策,國務院領導率有關部門的同志兵分兩路赴三峽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趙紫陽與王任重、杜潤生、楊汝岱、關廣富等人,從北京經湖北到萬縣,李鵬則和錢正英、李伯寧等人,經四川達縣再坐火車到萬縣。5月29日,兩隊人馬在萬縣會合,一起從萬縣坐船到宜昌。中午登上中堡島,查看壩址地形,聽取有關水電專家的匯報。下午又冒雨考察了葛洲壩水利樞紐,看望水電職工。最后,趙紫陽在宜昌開會,聽取三峽省籌備組正副組長對成立三峽省的不同意見后,宣布不成立三峽省。在返回北京的火車上,決定對三峽工程重新論證,同時確定了具體的決策程序:責成水電部重新論證、編制可行性報告,然后由國務院組織審查委員會審查,再報國務院、中央政治局審議,最后提交全國人大討論;中間還設一個協調小組,隨時給全國人大、政協通氣。趙紫陽回到北京后,向鄧小平匯報,說三峽工程,在技術上還有些問題,但看來工程科技人員是能夠解決的;在經濟上投資比較大,但估計從經濟上講國力可以承擔;問題出在政治上,政治上黨外許多人堅決反對,將來提到全國人大,即使能通過,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反對票,政治上就不好辦。鄧小平聽后表示,如果技術經濟可行的話,修三峽有政治問題,不修三峽也有政治問題,不修的政治問題更大。
1986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下發15號文件,即《關于長江三峽工程論證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由水電部負責廣泛組織各方面的專家進一步論證,重新提出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此后,水電部用兩年八個月的時間,組織412位專家學者分14個專題全面復核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并針對三峽工程建設中重大的和各方面有疑慮的問題,在有關勘測設計、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的配合下,進行了大量的補充工作,最后形成14個專題論證報告。據此,1989年5月,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重新編制《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并于當年7月上報國務院審查。報告認為三峽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報告提出的三峽工程實施方案是:壩高185米,蓄水位175米。
1989年7月江澤民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即到三峽地區進行考察。他向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的負責同志詳細詢問了三峽工程論證中有爭議的各項問題,并對在座的工程技術人員代表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認為鄧小平對三峽工程所作的結論是有科學根據的,要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的同志更好地工作。
1990年3月,出席七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的部分委員聯名提案,建議將長江三峽工程列入“八五”計劃,及早開工興建。江澤民將提案批轉國務院總理李鵬處理。李鵬很快作出了批示。
1990年7月國務院召開三峽工程論證匯報會,全面聽取三峽工程論證情況的匯報,決定成立以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主任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對重新編制的可行性報告進行審查,再報請國務院正式審批。1991年8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通過對《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意見,認為三峽工程建設是必要的,技術是可行的,經濟是合理的。1992年1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認真審議了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對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意見,同意興建三峽工程,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這時,鄧小平雖然已經退休,但對三峽工程仍然十分關心,對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峽工程的決策給予大力支持。為了使全國人大能夠順利通過興建三峽工程的議案,鄧小平找全國人大常委會萬里委員長談話。1991年8月28日,萬里在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上發表支持建設三峽工程的講話。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的結果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決定將興建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經過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三峽工程的最終上馬,鄧小平的決策起了關鍵作用。正如原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委員魏廷琤所說:三峽工程上馬,主要是鄧小平起了決定作用。的確,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三峽工程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