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重新安裝操作系統,或者升級操作系統的時候,我都會注意到微軟的標志……窗口一樣的小旗子隨風飄揚。有時候,安裝完操作系統后,一不小心忘記打補丁,網絡隨時都有被病毒攻擊而宕機的危險。此時,我總會聯想到安全性能更好的Unix或者Linux(道聽途說而已,也許是因為使用它的人少,黑客懶得編寫針對它的病毒)。我無法求證操作系統最初出現時,到底是Unix好一點,還是DOS更好一點,目前的情況是PC操作系統成了Windows的天下。緣何如此?我認為這和人的惰性有很大關聯。
在DOS時代,其易操作性還不算太明顯。從Windows 3.0開始,其傻瓜式的圖形界面令業界大為驚嘆,傻瓜式的操作系統開始普及,懶人再也不用為記復雜的命令和參數而發愁了。隨之而來的Windows 95內置了IE瀏覽器,輕松打敗了Netscape瀏覽器。有人認為,這種捆綁銷售的行為是一種傾銷行為。我卻不那么認為,一款瀏覽器軟件不值多少錢,僅從價格上來說,當時的IE并不占優勢。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人類的惰性導致了IE的勝利——能輕而易舉地用上還算過得去的IE,誰還會去另買一款沒有嘗試過的Netscape呢?
就如同現在的一些人一樣,他們習慣于去商場和電器連鎖店購買家用電器,而對IT類電子賣場中更便宜的同類產品無動于衷;一些政府官員習慣于打電話、用傳真,而對花費更少、更加便捷的E-mail置若罔聞;一些教師習慣于一塊黑板、一根粉筆的教學方式,卻對形式靈活、表現多樣的多媒體教學不屑一顧……淺一點說,這是習慣;深一點說,這種習慣何嘗不是一種懶于改變的惰性呢?
最近,聽說Firefox瀏覽器異軍突起,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其市場份額已經從今年1月份的5.59%增至6.17%。一時間,網絡上好評如潮,Firefox大有漸漸取代IE之勢,我卻私下對其前途表示擔憂——它的優勢能否戰勝人類的惰性。其實,很早以前,就有同事勸我改用MyIE瀏覽器,并給我講了很多MyIE如何安全和如何好用。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我很奇怪自己為何總在躍躍欲試,卻從來沒有付出過實際行動,這和我上學時能和同學們一起試用新軟件大相徑庭。也許,可以找一個工作太忙而沒有時間去下載新瀏覽器軟件這樣的理由為自己推托;也許,真的是自己的惰性在作怪,但不知因此埋沒了多少優秀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