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諸葛氏制筆法及制筆
宣州制筆業自唐代崛起以后,至五代兩宋有了更大發展。尤其諸葛氏制筆世家跨唐宋兩代,技壓群芳。其獨到的制筆工藝和對制筆方法的改進,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諸葛氏制筆法,大大促進了毛筆的進步。
諸葛氏制筆最初以其制作精良的“三副”而著稱。北宋宣城詩人梅堯臣(字圣俞)曾將家鄉宣筆贈于歐陽修。歐題《圣俞惠宣州筆戲書》云:“宣人諸葛高,世業守不失。緊心縛長毫,三副頗精密。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詩中并以京師制筆與諸葛氏宣筆加以比較,認為京師筆“或柔多虛尖,或硬不可屈”,并價高壽短,不如宣筆經久耐用。黃庭堅也曾說:“宣城諸葛‘三副筆’,筆鋒雖盡,而心故圓。”這種“三副筆”的制法,即披柱法創始以后毛筆的基本樣式。惟諸葛氏所制筆,已為長鋒,筆毛深深插入筆管端部腔中,既牢固不脫,又富于彈性。這種筆的實物,一九八八年曾于安徽合肥附近北宋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墓出土數枝,桿均竹制,每只通長二十點五厘米。筆頭較長,達六厘米左右,納于竹管端部腔中,披毫殘損。筆頭露出管外長短不一,從一點九厘米至二點八厘米不等。殘存筆心為麻纖維絲制成,可知為長鋒柱心筆。
此后,諸葛氏在長鋒柱心筆的基礎上,又創制“無心散卓筆”。23即在原加工過程中,省去加柱心的工序,直接選用一種或兩種毫料,散立扎成較長的筆頭,并將其深埋于筆腔中,從而達到堅固、勁挺、貯墨多的效能。《石林避暑錄話》曰:“筆蓋出于宣州,自唐惟諸葛一姓,世佳其業。嘉祐、治平間,得諸葛筆者,率以為珍玩。熙寧后,世始用無心散卓筆,其風一變。”黃庭堅《山谷筆說》也云:“宣城諸葛高系散卓筆,大概筆長寸半,藏一寸于管中。”蘇軾也說:“又有一種不用心者,謂之散卓筆。”這種無心、長鋒、筆頭深埋的形制,是對長鋒筆的一種改良,標志著制筆技術的又一次重大轉變,在毛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無心散卓筆的創造,適應了宋代以后水墨畫興起,以及紙在書畫中廣泛應用,需要毛筆貯墨充分,便于揮灑的要求。這其中包含了許多制筆工匠對書畫技藝變化的認識和毛筆制作中的創造智慧。無心散卓筆是諸葛氏家族制筆工匠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以諸葛高最著名,諸葛元、諸葛漸、諸葛豐及呂大淵、呂道人、汪伯立為其傳人。其他制筆名匠尚有吳說、程奕、待其瑛、張遇等。
諸葛高是無心散卓筆的主要創制者,蘇東坡等人曾對他創制散卓筆予以高度評價。蘇東坡說:無心散卓筆“惟諸葛高能之,他人學者皆得其形似而無其法,反不如常筆,如人學杜甫詩,得其粗俗而已。”24諸葛元、諸葛漸、諸葛豐是諸葛氏家族中承其祖業的制筆名匠。呂大淵,黟州(今安徽黟縣)人,曾在學習宣筆制作技術的基礎上,又結合三國魏誕筆的制法,對制筆工藝加以發展,制造出優質適用的毛筆。曾為黃庭堅作大小筆十余只,無不可人意。25呂道人,歙州(今安徽歙縣)人,也繼承宣筆制作技藝并有所發展,所制筆以工巧見長,名揚一時。汪伯立,新安(宋時屬歙州)人。其所制筆與澄心堂紙、廷珪墨齊名。南宋理宗朝,汪伯立筆曾與仿澄心堂紙、廷珪墨、羊頭嶺舊坑硯被稱為“新安四寶”。徽州知府曾以此作為貢品進獻朝廷。此外,吳說制筆繼承家父吳政之法,以經久耐用勝。程奕為錢塘筆工,所制筆以輕巧精妙著稱。待其瑛善制紫毫棗心筆。張遇制筆稱“丁香筆”,黃庭堅《山谷筆說》曾謂其“捻心極圓,束頡有力”,也不失為宋代名筆之一。
六湖筆的崛起
元代以后,湖州(吳興)制筆業迅速崛起,代替了唐宋時期宣州制筆業的顯赫地位,成為全國制筆業的中心。
湖州制筆歷史悠久,自東晉以來,王羲之、王獻之、釋智永、顏真卿、杜牧、蘇軾、趙孟頫、錢選等著名書畫家都曾先后居湖州,尤其王羲之父子、智永等人常與當地筆工共同切磋和改良制筆技藝。宋末元初,社會動蕩,大批宣州筆工隨人口流動來到湖州,將宣州制筆技藝同時帶到湖州,促進了湖州制筆業的發展。湖州地處太湖南岸,背依天目山,丘陵地帶有野兔、黃鼠狼、獾等生存,可用來制筆。特別平原地帶生存大批白山羊,其羊毛長色白,尖端鋒穎長而勻細,性柔軟,特別適宜制作長鋒羊毫筆。而元代文人畫的發展,追求以書入畫,注重繪畫筆法的“寫”意。這種繪畫用筆方法必然要求所用筆鋒要軟硬適中,彈性適宜,且儲水量大。而這些特性恰為長鋒羊毫筆所具備。因此湖州所產長鋒羊毫筆,適應了當時繪畫發展的需要,尤其文人畫家的需要而盛名日著,成為湖筆最具特色的品種。
元代湖州制筆又以其精良的制作工藝而著稱。其選料精制,純正無雜,分層勻扎,工藝嚴格。制作方法基本按照有披有心,有柱有副的古典操作規范。其制作工序繁復,從浸料、拔毛、整齊、配料至修削試用往往多達七十多道。正由于此,元代幾乎所有御用筆,都是由湖州筆匠完成的。以長鋒羊毫筆為主的湖州筆代替粗壯剛勁的宣筆而盛行,既是元代繪畫技法和材料變化需要的結果,同時,這種筆的盛行也對明清以后繪畫技法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元代開始,湖州制筆即以善璉為中心,聚集了大批名工巧匠,主要有馮應科、張進中、周伯溫、陸文寶等。其中馮應科為元初筆工,其制筆最有名。當時即有詩云:“浙間筆工麻粟多,精藝惟數馮應科。”并有“吳興馮筆妙無倫”之說。26元初錢選、趙孟頫為湖州人,一度閑居故里。因此,其時馮應科的筆、錢選的花鳥畫、趙孟頫的字,被稱為“吳興三絕”。張進中以作鼠須筆聞名。他以鼬鼠毛為原料,所制筆為宮中所用,很受歡迎。周伯溫本西域人,名沙剌班。其用古法以黃羊尾為原料所制羊毫筆,深受稱贊。陸文寶為元末筆工,曾制作貢筆,技藝為后代繼承。
隨著湖州制筆業規模的擴大,一些筆工逐漸向周圍地區分散,從而促進了江浙一帶制筆業整體的發展。此外,元末明初以后,湘筆崛起,并逐漸成為與湖筆并稱的一大制筆工藝品種。
七制筆工藝的精制與品格化
明清時期,毛筆的制作同硯、紙和墨一樣,在注重實用以外,更加講求工藝的欣賞性。在這種風氣促使下,制筆材料的選用和制作工藝都更加講究,追求精致的制筆工藝的風氣已達極盛,有的甚至以豪華為尚。
明清毛筆制作,筆頭選用毫料主要有羊毫、紫毫、狼毫、豹毫、豬鬃、胎毛等數十種。其中有一種以植物纖維為原料所制筆頭,稱“白沙茅龍筆”,為明代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號山居,廣東新會人)所創,其技術并被后代繼承。筆頭制作除選毛精細外,捆扎方式不斷出新,有竹筍式、香盤式、蘭花式、葫蘆式等,有的筆頭并利用毛色不同而做出色彩層層變化的效果。對筆的性能追求也更精細,或軟或硬,或軟中藏健,或健而含軟。明屠隆《考槃余事》首次提出筆之“四德”,即“尖、圓、齊、健”。27《文房肆考圖說》對此釋曰:“尖者,筆頭尖細也。齊者,于齒間輕緩咬開,將指甲撳之使扁排開,內外之毛一齊而無長短也。圓者,周身圓飽湛,如新出土之筍,絕無低陷凹凸之處也。健者,于紙上打圈子,決不澀滯也。”可見在使用方面,已十分講究性能要求。明清筆的形制類型也有增加,出現了楂筆、斗筆、對筆、提筆、楹筆等大型筆,以及一些專用以作工筆畫的極小筆。
明清毛筆的筆管制作極為考究,在選材上,以往常用的竹管、木管更講究材料的名貴,如竹管有棕竹、斑竹等,木管有硬木、烏木、雞翅木等。此外,玉管、象牙管、瓷管(青花、粉彩、五彩等)、雕漆管、彩漆鑲金管、琺瑯管,甚至金、銀管等,或為前代已有而此時更常用,或為前代未曾使用而增加的新材質。筆管的雕飾也更加繁復精制,有雕為龍鳳、八仙、人物、山水以及各式幾何圖樣等。這種對筆桿材質的講求與裝飾,已非出于實用的目的,而純為鑒賞的需要了。當然,毛筆的這種裝飾在明清兩代也有一些差別,明代形制及裝飾稍質樸大方,清代則極為繁縟華麗,是為其時代風格的差別。
明清制筆名家很多,明代主要有陸繼翁、施文用、張文貴等,清代主要有周虎臣、王永清、王興源、李馥齋等。其中陸繼翁為元末明初制筆名家陸文寶(浙江吳興人)之子,其承繼父業,并有所發展。施文用,吳興人,所制筆多用作貢品,并被許多達官貴人珍賞。其早稱“施阿牛”,弘歷帝賜其“施文用”名,更增其譽。張文貴,杭州人,長于制畫筆。周虎臣,清初筆工,所制筆以選料、工藝精制,實用美觀而著稱,曾開設“周虎臣筆墨店”,子孫承其業,清末發展至上海,更加興盛。王永清,江蘇吳縣人,包世臣《藝舟雙楫》記其“治筆于家,不傳徒,不設筆肆。”其制筆以羊毫圓健所稱,尤善筆根的精細加工。王興源,吳興善璉鎮人,善修筆,曾曰:“能手之修筆也,其所去皆毫之曲與扁者,使圓正之毫,獨出鋒到尖,含墨以著紙,故鋒皆勁直,其力能順紙以服紙。”28 李馥齋,清道光時北方筆工,精于制作紫毫兼羊毫筆,又能制作“卷心筆”,兼能書寫巨字和小楷,深受當時書畫家贊譽。
湘筆在湖筆影響下,于元末明初崛起,逐漸得到很大發展,幾與湖筆并駕齊驅。湘筆主要產地以長沙為中心,其制筆歷史可溯至唐代郴州(今湖南郴縣)筆。明清湘筆主要特色在于筆頭制作方法采用雜扎技術,即將不同筆毫不作分層,而是相互間雜一起,取得剛柔相濟的效果,并有“水毫”、“兼毫”等著名品種,至今仍有廣泛影響。由此,明清毛筆制作可說已形成湖筆、湘筆等名品相互并存的局面。各地制筆業競相發展,進入了毛筆制造業的鼎盛階段。這種狀況,同時也適應了明清書畫技法的多種面貌對毛筆性能的不同需求。(全文連載完)
注釋:
23轉引自中國古代文房用具等書
24見東坡題跋
25見黃庭堅.山谷筆說
26湖州府志
27明·屠隆.考槃余事:“制筆之法,以尖、齊、圓、健為四德。”
28包世臣.藝舟雙楫“記兩筆工語”北京市中國書店《藝林名著叢刊》本.一九八三年三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