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這可以說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對于書法來說,如熟練的目的和意義,熟練的標準,熟練的方法以及熟練是否會導致匠氣、什么是熟練后返生等等,這些方面,書法界的看法未必一致,甚至相左,故深入討論,似有必要。
關于熟練的目的和意義,歷代書家頗多論述:
“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余?!保W陽修《試筆》)
“書至神妙,使筆有運斤成風之趣,無他,熟而已?!保ǚ睫埂渡届o居畫論》)
“寫字要有氣,氣從熟中來,有氣則有勢,大小長短,高下欹正,隨筆所至,自然貫成一氣,卻著不得絲毫擺布,熟后自知。”(梁同書《頻羅庵論書》)
“口不忘聲,則語言難于屬文,手不能忘筆則限于刻雕,及其相忘之至也,則形容心術,酬酢萬物之變,忽然不自知也。”(蘇軾《東坡集》)
……
總之,寫字只有熟練后才能產生筆勢,才能產生神氣,才有可能形成風格,才談得上創新變化等等。
關于熟練的標準即如何判斷熟練的程度,根據筆者自己與他人的經驗體會,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判斷:一是紙面效果,這是直接性的,二是觀察書寫者的運筆動作,這是間接性的,當然應以前者為主,后者為輔。
字面效果就是看字的神氣、氣勢,即線條的內涵與質量。最美的線條是剛與柔的統一,凝重性與流暢性的統一,沉著與痛快的統一。熟練程度的不同必然直接影響線條的質量,產生差異。但線條質量的判斷比較抽象,不像結構與章法容易把握。金開誠先生曾言:“線條的精深不是在短時間能夠判斷的。因為一般的線條看起來都是白紙上寫黑字,看不出什么區別,這就是年輕的學書者不重視線條得緣故。他練了三年五載,字的外觀看上去蠻好,便以為線條的學問不過如此,因而主要在構思想象上用功夫?!堡煟堡牎吧钪獣?,唯同見神采,不見字形”,早在一千年前唐代張懷瓘就提出了書法品評中這一最重要的標準??梢院敛豢浯蟮卣f,無論是書法學習還是書法欣賞,只有進入了線條即書神這一層面,才算真正進入了書法的堂奧,盡管對它的感知相當的不易。
關于書寫動作,包括速度、彈力、手腕的靈活性與節奏感等方面。書寫效果直接與書寫動作有關,不同的書寫動作產生不同的書寫效果,好的書法“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姜白石《續書譜》)熟練程度不同其動作肯定不同,至少可見其一斑,故對學書者自己或旁觀他人,不失為一種判斷熟練的手段。盡管這一方面只是輔助性的,但較為直觀,易于把握,而歷來書論在這方面很少涉及,故本文對此將作重點探討。
一、運筆速度。相對而言,熟練程度越高,書寫速度就越快。因為書寫者通過長期的訓練已經建立起鞏固的條件反射,形成了動作自動化。所謂動作自動化就是在書寫時不必預先考慮怎樣起筆、怎樣收筆、上下兩筆怎樣連接等基本動作,而是一筆連著一筆,上一筆連著下一筆,不停頓地寫下去直至完成,即我們常說的一氣呵成,一揮而就,得心應手。這樣,寫字速度必然較快。一般認為,行草速度較快,楷書較慢,但無論是何種書體,熟練程度不同,其書寫速度亦不同。換言之,如果書寫同樣一種書體,熟練程度較高者應快于中等熟練程度者而明顯快于熟練程度不高者,即便楷書也是如此??梢赃@樣認為,如果一個學了十年、廿年的字的人與一個只學了二三年的人相比其寫字速度相差不多,或自己的速度老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上不去,很可能其學習方法存在一些問題?;蛞詾槁菫榱苏J直,快必草率,浮滑,其實未必,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完全可以寫得既快又沉著的,正如人們常說的:“快著痛快?!笨於行颉⒖於蟹ā⒖於粊y。有速度才稱得上寫字,無速度(準確地說是速度太慢)只能稱為“描寫”,“畫字”,“做字”,字必缺少神氣。流暢的線條必來自于速度:“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于遲,終喪絕倫之妙?!保▽O過庭《書譜》)“緩則骨癡?!保W陽詢《書訣》)或曰草書要寫得慢一些,寫正書要快一些,似乎草書的速度要慢于正書。筆者以為,只有在草書(包括其他書體)不熟練的情況下才應該寫得慢一些,地道一些,以求其法,一旦得法就應該逐步加快,以求其熟,以求其暢?!按掖也幌静輹北砻髡f此話的作者草書還不夠熟練。
二、筆鋒的彈性。同樣一支毛筆,在一個熟練者手中要比在一個不熟練者手中顯得彈性更足。彈性主要體現在每一筆的收筆時,在毛筆離開紙面在剎那間,筆下應有一個明顯的反彈動作,離紙而起,在完全斷開的筆畫間這個反彈動作較為明顯,即使在筆不離紙的情形下(如行草書中)這個動作同樣存在,不過沒有前者明顯罷了。彈性來自于書寫者的筆力,有筆力者落筆果斷,肯定,干脆,利落,彈力自然而生?!肮P軟則奇怪生焉”,準確地說柔軟的毛筆只有在彈力十足的善書者手中才能產生奇異瑰麗的藝術效果。
三、手腕的擺動。是指毛筆以一個中心(筆桿垂直狀態)向四面八方擺動的能力,亦即手腕的靈活性,柔韌性。擺動幅度越大,方向越全面,表明其手腕越靈活,越柔韌,如同舞蹈演員優美舒展的動作來自于關節的靈活、柔韌的道理一樣。當然,寫字時指、掌、腕、肘、肩等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它們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功能,但手腕無疑是承上啟下最為關鍵的部位。因為一般大小的字都在運腕所能到達的范圍內,根據筆者的體驗,經過訓練后腕的最大運筆范圍可達10厘米甚至更大,并能在上下左右及四個對角線方向作自由擺動,即古人說的“四面俱備”,“八面出鋒”。擺動的幅度與擺動的方向缺一不可,如果擺動的幅度不夠大或擺動方向不全面(只能在某一個或幾個方向作擺動,而不是四面八方),說明其腕的靈活性、柔韌性不足,尚未能充分開發與利用,字的靈活性必然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響。擺動幅度大且方向全面,能使上下兩筆的連接,各種不同方向的連接,跨度較大的連接變得容易完成,并能輕松,方便,快捷。這樣,字自然就靈活多姿了。當然,“翰不虛動,動必有由,”(孫過庭《書譜》)筆也不能擺個不停,它必須結合每一筆的起筆與收筆動作進行,行當其行,止當其止,筆筆斷方能筆筆連。
四、節奏感。好的書法有音樂般的節奏,其實來自于有節奏的書寫動作。由于善書者在書寫時從容,沉著,無論快慢均能有控制,心中有數,交待清楚,動作連貫,自然產生節奏。“四面停勻,八面俱備,”“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歐陽詢《書訣》)動作忙亂者必然無節奏,心神不定時也會影響節奏。善書者即使在充滿激情快速書寫時其動作仍能保持節奏,如高明的演奏家奏快弓、彈快琴一般,不會因快而忙成一團,這來處平時功夫細,來自于筆法的精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矩諳與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保▽O過庭《書譜》)
如何才能達到書法的熟練呢?
首先筆法必須正確(對此這里不作詳細展開)。
“筆法已得,但非積功純熟,也是枉然?!保ㄉ蛞稌ㄕ摗罚靶牟粎捑?,手不忘熟”(孫過庭《書譜》)正確的筆法只是達到熟練的一個前提,在此前提下,心須經過漫長的堅持不懈的操練階段。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每一個點畫,每一個字,必須經過千萬次,乃至千百萬次的重復才能達到得心應手、心手雙暢的熟練境地。幾十年的功夫對于書法來說算不了什么?!肮P成冢,墨成池,不是羲之即索靖,”“待到自熟莫催它,炎侯到時它自美,”(蘇軾)即使是書法天才也不得不如此。功夫有一分不到便是勉強,不自然。音樂家傅雷說得好:“這是苦行僧的工作,你非得全心全意投入進去。而且藝術這個東西很多公平,你給它多少,它還給你多少,絕對沒有偷工減料的事情?!堡煟菠爼ú坏荒芩俪桑啾绕渌囆g,它更強調功夫,火侯、“人書俱老,”可以說書法是世界上最強調功夫、火侯的藝術,因此也被稱為是“生命的藝術”。面臨我們今日學書者的問題是:古代書法家(包括文人學者型書法家)主要是在文字的實用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這一數量上的要求的(當然也有大量的刻意操練),而今日學書者已經失去了這樣一個有利于書法藝術的社會環境,但構成書法藝術的“量”的這一必要條件并不會因此而降低,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功夫這一課必須努力補上,否則無法達到熟練,創新云云都成空話。由此亦可見,如果學書者把主要精力放在結構與章法的變化上而不是放在筆法的熟練上,只能是變在外而不變在內,不可能達到書法的極詣。
必須加以說明的是,在這個漫長的苦行僧般的操練階段中,不可能沒有曲折與反復,甚至可能走些彎路,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具有不斷進取、追求完美之心,“精神專一,奮苦數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告之,人將啟之,物將發之,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個少日浮夸,老來窘隘而已?!保ㄠ嵃鍢蝾}畫)
還有一些學書者因害怕沾上“匠氣”、“俗氣”,害怕淪為“純技術”、“寫字匠”,害怕不斷重復會導致爛熟、公式化、少變化,而不重苦練,其實這是對于熟練的最大誤解。朱光潛先生說得好:“藝術家的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币朔敖硽狻?、“俗氣”,提高書法的品位,只能是在做“匠人”的同時又做‘詩人’,而不是拒做“匠人”。
書法中還有“熟而返生方佳”一說,筆者以為,這并不是說由熟練狀態回到不熟練狀態,既已達到熟練就不可能退回到不熟練(除非生理因素或刻意為之)。熟練是沒有止境的,故寫字應越熟越好。這里的“生”在我看來乃指書法面目的“生”,即別開生面的意思,因此,這屬于純熟后的創新范疇。還有一位名書家勸人要“多讀書,少寫字,少寫字方能生拙”。顯然他是針對一些學書者只重練字而不重讀書修養的弊病而說的,并不是否定熟練。未達熟練,即求生拙,這樣的“生拙”必定是勉強的,不自然的。
書法的熟練除了筆法的熟練外還應包括結構與章法的熟練,二者都有具有獨立于筆法的自身規律。求其熟練,尤其是結構,同樣需要學書者付出艱巨的勞動,但在學習方法上相對于筆法,要簡單得多,故在此略而不論了。
以上是筆者關于熟練諸多方面的一些見解。筆者深感到這個命題的重要,視作書法藝術的重要規律之一,但一家之言,未必正確,愿就正于方家與廣大道友們。
注釋:
1《現代書法講略》.《金開誠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172.
2《與傅聰談音樂》.三聯書店1997年12月版.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