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新聞照片不僅僅告訴我們在哪里發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像一首優美的詩歌那樣,是“情感快車”,引領著我們走向人的心靈,并為我們的靈魂帶來震撼。這是我在看了一幅名叫《回家》的新聞圖片之后的感悟。
說起這一感悟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
那是2005年1月26日,上午剛上班,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朱夏炎打電話說:“今天《河南日報》上發表了一幅照片,是新華社記者拍的,叫《春運第一天》,我看了頗有感觸,希望你組織攝影部的同志談談看法。”
朱夏炎總編輯十分重視攝影報道,對新聞圖片的鑒賞力極高,他總是一再叮囑我們,要轉變新聞攝影理念,要求我們在進行攝影報道的時候,要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更多地關注人的生存狀態,更多地抓取那些能夠反映人的心靈感受的瞬間和細節。現在,他提出要我們學習和研究這幅新聞照片,這是怎樣的一幅照片呢?
我們在當天的《河南日報》第6版上看到了這幅照片。它的大標題是《春運第一天》,還有一個小標題叫《回家》。凝視這幅照片的一剎那,我的心靈不由得一陣顫栗:主景是一對年輕戀人,他們緊緊地擁抱著;而背景上的火車、匆匆走過的旅客和乘警在提示我們,這是在車站的月臺上。即使不看圖片說明,我們也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一種離愁別緒,感受到那種撲面而來的情感沖擊。這個瞬間,這個細節,從一個高度人性化的側面,選擇離別這一全新角度,反映春運這個年年都要報道的老題材。
我把攝影部的全體采編人員集中起來,對這幅照片再三觀摩,再三品味。這時候,我們明白老總要我們研討這幅照片的用意了:他是想讓我們自己來體悟他經常講的新聞理念問題。
我們從這幅新聞照片最感人的地方說開去。大家都注意到了一點,就是照片中的人。春運,不僅是交通運輸部門的事,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涉及眾多人群。一句話,春運的主角是人。因此,要很好地反映春運,就不能不關注春運中的人?!痘丶摇纷鳛橐环侣務掌镁秃迷谒嬖V我們的不僅是春運這個事實,而是春運給人的生活——物質的和情感的——帶來的變化和影響。春運,對于許多人來說意味著回家和團圓;而對于有的人,譬如家不在一起的戀人,則意味著離別。照片中的那一對戀人就是這樣,平時可能是形影不離的,但是春運開始了,他們中的一個要回家了,春運給他們造成的是一次離別。離別,確實是令人感傷,也令人心動的事情;而這離別又與春運有關。《回家》正是抓住了春運中的這個側面,從人的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切人,給春運這個題材賦予了足以打動人的角度。
《回家》這幅照片之所以感人,還在于它不僅是泛泛地表現人,而是抓取了人中間的“這一個”,也就是選取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們搞攝影報道,尤其是報道春運這樣的題材,不可能不涉及人。但我們往往較多地選取的是“眾人”,是一群人,是車站廣場黑壓壓的人群。記得一位偉人說過:“1000萬人的死亡是一個統計數字,一個人的死亡可以寫一個悲慘的故事。”這就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我們不僅要把鏡頭對準人,還要捕捉能夠打動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場景。面對車站廣場上如蟻涌動的人群,我們能感知到春運的繁忙和擁擠,卻不能感受到人在旅途的狀態,尤其不能傳達春運對人的情感和心靈產生的影響。如果我們選取了春運中的“這一個”,抓取他們在旅途中的獨特境遇和感情波瀾,譬如《回家》中所表現的那對戀人的離別,那么新聞照片就能較好地體現人文關懷,并由此而給讀者帶來巨大的情感沖擊。這是一種由角度帶來的感知放大效應:我們從一對戀人的離別,真切地感受到春運的一個側面,感受到人的一種生存狀態和情感狀態。這樣,春運和春運中的人,就不再是泛化的、抽象的了,記者通過一個具體的人、一個真實的畫面、一個生動的細節,把春運放大了。
從技術層面上說,《回家》的感人之處,還在于有很好的細節,并注意到對特定環境(體現在照片上就是背景)的反映。記者對那兩個戀人的把握,注重的是相擁的細節,正是這個細節表現出了人物的狀態:他們面臨即將到來的離別,這是注定要發生的事情,瞧,火車馬上要開了;同時這個細節又透露出他們心靈中的一個秘密:他們是那樣的相愛,哪怕是短暫的一個假期,對于他們來說也是那樣的難舍難分。這就是這幅照片感人的奧秘所在。還有一點,在兩個戀人的背后,火車、旅客、乘警等構成的獨特背景,看似平常,實則意味深長。它包含著許多有用的信息:在哪里、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什么等等。這個背景,把“人在旅途”的狀態、在這種狀態的離愁別緒及其相關的一切,都無聲地表現出來了。正是這個背景,使這幅新聞照片獲得了一種藝術張力。
新聞的最高境界不是僅僅滿足于告訴人們哪里發生了什么,而在于表現人的生存狀態和人的情感。要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轉變新聞理念,把鏡頭對準人,對準人中的“這一個”,用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典型細節去表現人的生存狀態和心靈。如果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的新聞攝影就是詩歌,就可以直達人的靈魂。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