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我省全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之時,中央進一步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由中央提出來的,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由福建省委提出來的,但它們本質是一樣的,有許多共性的地方,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都要突出“以人為本”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并且都要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實處。正確理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關系,將兩種建設有機統一起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是擺在全體福建人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應該深刻理解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深刻理解省委關于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戰略意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過程中突出解決影響和諧社會的矛盾和問題,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此,必須做好以下幾項關鍵性的工作。
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要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關鍵要突出發展這個主題,通過發展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當前,我省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夠高,要以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切入點,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經濟結構不合理是增長方式粗放的重要原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眼點應放在調整與優化經濟結構上。要以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支撐體系為主要內容,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程。應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目標和全局需要出發,以市場為導向、高新技術為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不斷推動產業集聚,著力培育產業集群,建設海峽西岸制造業重要基地,形成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基礎產業相互配套、緊密協作、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結構。要圍繞主導產業,做大做強臨海戰略型產業集群;要挖掘傳統產業優勢,整合提升優勢傳統產業集群;要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培育新興技術產業集群;要進一步做大三大農業特色產業帶,打造海峽西岸現代農業產業化基地;要搶抓機遇,積極建設海峽西岸現代海洋經濟開發基地;要突出重點,努力建設海峽西岸現代產業服務中心。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應將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作為重點。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必然伴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化是涉及幾億農業人口轉入非農產業的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變遷,是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前提。目前,我省農村人均一畝地,有的地方人均3分地,在這樣少的土地面積上種植難以達到致富的目的。這就需要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讓富余勞動力在城市找到新的就業崗位,讓留在農村的人有足夠的土地耕作,通過規模化的土地經營富裕起來。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工業化進程,發展能人經濟,通過一大批經濟能人和科技能人創辦的龍頭企業,帶動更多的農民闖市場,走上致富的道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對于正在建設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來說,也是必備的條件。由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許多大項目和重點工程相繼投產,必然產生對勞動力供給的需求。滿足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人才和勞動力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速富余勞動力的轉移。通過適當的培訓,使更多的農民工成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人力資源。
推進民主法制建設落到實處
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順利發展的重要條件。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將民主法制建設放在環境建設的首位,營造一個充滿民主法制、充滿創造活力的良好氛圍。
要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通過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黨的建設的創新,干部制度的改革,執政能力的建設等,都要緊緊圍繞加強黨的領導來進行。全省各級黨的組織,都應當站在時代的前列,與黨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的一致,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要按照省委的布署,從本地的實際出發,具體落實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任務,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要以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保證人民當家做主。要擴大基層民主,加強基層的民主建設,完善民主管理和辦事公開制度,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和社團、行業組織的作用。要落實好省委已經出臺的關于社區工作和鄉鎮工作的兩個《綱要》,做好社區和鄉村的自治工作,發展市民和村民的民主意識,為構建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出力,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發揮作用。
要依法治省,建立健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法律法規體系。充分利用省內外的法律資源,加快地方立法進程,提高立法質量。對有違和諧社會和不利于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法規進行清理,圍繞著九大支撐體系和構建“和諧福建”所需要的法律條文進行立法,滿足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法律的訴求。加大執法力度,保證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加大司法制度改革,維護司法的公正性,以司法公正贏得人們對法律的尊重。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無償的法律服務。
推進社會建設與管理創新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建設與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回應了這個時代的新的挑戰。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應多從社會性角度考慮和制定社會政策,將實施和修正社會政策的過程納入管理的過程。社會政策,是以增進社會整合、促進社會進步為目標的,集中于促進社會生活福利和協調發展的各方面,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醫療衛生服務、房屋政策、教育政策、老人、青少年、婦女兒童的福利、社區與非營利組織發展等等。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尤其要重視社會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農民工保障、失地農民保障、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等新政策的出臺和實施。
社會建設與管理,必須突出“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切實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維護社會穩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要用先進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提倡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精神,提倡誠信友愛和寬容的人際關系,外塑形象,內聚合力,使更多的人能夠主動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大潮中去。要運用經濟杠桿調節社會收入,消除歧視,解決分配不公、教育不公等現實問題,幫助低收入群體改善生存條件,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讓更多的人共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成果。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社會預警系統,深入建設“平安福建”,不斷提升安全指數,始終保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祥和的氣氛,切實做到風正氣順人和業興。要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多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防止群體性事件的不斷發生,加強信訪工作,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要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一個主要任務。要將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融入九大支撐體系建設之中,建設綠色海峽西岸,形成生態良性循環、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效益型經濟發達、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
從我省的情況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與生態問題息息相關:產業發展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依托,有競爭力的產業必須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制造業,而產業的發展涉及眾多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地問題、能源問題等,應該發展循環經濟,發展資源節約型工業,發展環保產業,推進清潔生產,構筑各種產業生態圈。基礎設施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條件,涉及到資源的保護問題,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是以環境保護為前提的。開發建設港口,要合理利用和保護港口資源,完善港口布局發展規劃,加大重大港灣的協調與整合力度,統一岸線使用,防止海岸被污染。鐵路與高速公路的建設,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處理不好將對土地資源造成大的破壞,需要進行很好的規劃,實行耕地使用補償機制。能源發展方面,要積極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和布局,加快清潔、高效電源的合理布點和建設,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城鎮化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必然途徑,一體化的城鎮支撐體系必須體現生態化的要求。城鎮化建設要與生態建設結合,要用生態學觀點指導城鎮化建設,加快生態城市和生態社區的發展水平。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支撐體系是以生態文化為基礎的。科技創新要體現在生態環境的好轉上面,要多發展生態技術和環保產業。教育創新,要對廣大學生進行生態學教育。對外開放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突出優勢,開放支撐體系有利于環境的改善與環保產業的發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將生態環境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全方位地審視對外開放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區域協作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內在要求,協作支撐體系將加速周邊地區的環保合作。海峽西岸經濟區應該和周邊地區的城市開展環保生態的對接活動,建立跨行政區域的環保生態治理系統,優化周邊地區的發展環境,共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構建和諧社會,就應該在完成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任務時,有生態的理念、生態的舉措和生態的效應,使人與自然永遠處于和諧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