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圖消滅敵人的軍隊
拿破侖說過,歐洲有很多優秀的將軍,但他們一下子期望的東西太多,而“我只看到一點,那就是敵人的大量軍隊。我力圖消滅他們,因為我相信,只要把軍隊消滅,其他一切都會土崩瓦解”。這種力圖消滅敵人軍隊的思想,貫穿于拿破侖進行的全部戰役。他在指揮作戰時,從來不先去搶占敵人的領土,而是先尋找敵人的軍隊,力圖在一次或多次會戰中把他們消滅,從而奪取勝利。最能體現拿破侖這一思想的,莫過于1796年至1797年與奧地利爭奪曼圖亞的戰役。
為消滅敵軍,拿破侖常常采用將敵人各個擊破的辦法。1814年2月,施瓦岑貝格指揮的奧軍主力和布呂歇爾指揮的普魯士軍主力,分別沿塞納河和馬恩河向巴黎挺進,拿破侖利用敵軍兩路隔絕的弱點,先于2月10日全殲普軍中的一個軍團,于第二天重創普軍的另一支部隊,又于14日擊潰布呂歇爾直接指揮的一支部隊。接著,調過頭來,連續擊潰奧軍的3支部隊,迫使施瓦岑貝格停戰。
總是應該先動手攻擊
拿破侖說過,一個人總是應該先動手攻擊的。如果允許別人進攻自己,那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在作戰行動中,不應害怕進攻,而應到處尋找敵人并與之戰斗。拿破侖一生指揮的幾十次戰役,除1813年的萊比錫戰役可以稱為純粹的防御性戰役外,其余幾乎全是進攻性的。
進攻中,拿破侖并非不顧一切的莽夫,他非常注意聯系防御開展進攻行動。他指出:“整個戰爭的藝術,就是先作合理周密的防御,然后再進行快速、大膽的進攻。”他還說:“防御戰并不排斥攻擊,攻擊戰亦不排斥防御。”并認為:“從守勢戰轉入攻勢戰,是一種最微妙的作戰動作。”在1809年4月的埃克繆爾戰役中,奧軍主力約6.6萬人,在勒根斯堡地區向法軍發動猛烈的攻擊。拿破侖先令達烏元帥率領居于劣勢的法軍及巴伐利亞盟軍,借助森林密布的大拉貝河谷進行防御,擋住且部分擊退奧軍的進攻。繼而,拿破侖親率4萬大軍趕到埃克繆爾,把卡爾大公統率的奧軍主力趕回多瑙河北岸,取得大敗奧軍的勝利。
拿破侖還認為,猶豫不決和畏縮不前的作戰行為,或試探性的進攻是非常有害的,它將導致最終的失敗。他論述說:“在嚴重的危機時刻,不應有絲毫的猶豫不決。猶豫不決總是毀滅人,從不會把人從厄境中救出。”
多兵之旅必獲勝
為了在堅決的進攻中取得勝利,拿破侖一貫堅持要“集中大于敵人的優勢兵力”。“多兵之旅必獲勝”就是他的名言。
拿破侖指出,歷史上許多杰出的將領如漢尼拔等人,“遵循的作戰原則是保持兵力集中”,“把自己全部軍隊集中為一個拳頭”,因為“一滴水足以使水瓶中的水溢出來”。所以,一旦“決定性的時機到來了,精神的火花點燃了,一支很小的預備隊即足以解決一切”。
在敵優我劣的情況下,必須善于在關鍵性的局部集中優勢兵力。拿破侖指出,軍事指揮的藝術,就在于當自己的兵力數量居劣勢時,反而能在戰場上化劣勢為優勢。所謂戰術,就是把劣勢兵力集中于進攻或防御的主要方向上,以獲取優勢。事實上,在拿破侖一生指揮的幾十次戰役中,都是在戰場作戰總兵力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依靠在戰場上形成的局部優勢以寡擊眾、以少勝多。
行軍就是戰爭
強調快速機動,是拿破侖的重要作戰原則之一。拿破侖有一句名言:“行軍就是戰爭。”并指出:“戰爭的才能就是運動的才能”,“善于運動的軍隊必能獲得勝利”。對此,有人評價說:“運動是拿破侖戰爭的靈魂,正好像決定性會戰構成它的工具一樣。拿破侖使他的部隊以一種有計劃的速度進行運動……以急行軍來彌補數量的不足。”
在如何組織軍隊實施機動的問題上,拿破侖認為,最簡單的運動就是最好的運動。在他看來:“軍事藝術是一種執行命令的藝術,一切復雜的計謀都應當拋棄掉。簡單明了是執行好軍事行動的首要條件。”并指出,翼側暴露于敵的行軍應當避免,非采用不可時,行程要盡可能求短,并盡量提高速度。簡而言之,機動必須簡便和迅速。
不做敵人希望你做的事
拿破侖在戰爭中非常重視出奇制勝,他說:“絕不做敵人希望你做的事——這是一條無可懷疑的戰爭格言。”
1800年的第二次意大利戰爭中,拿破侖沒有重復其1796年進軍意大利時的南線道路,而是繞道瑞士,攀越阿爾卑斯山上號稱“天險”的大小圣伯納德山口,實踐其所謂“任何小徑只要山羊能走過,就可以用來迂回敵軍”的名言。這一步棋完全出乎奧軍統帥梅拉斯的意料。因此,盡管法軍在行軍過程中,遇到了地形和氣候方面的嚴重困難,卻沒有遭到多少抵抗就進入意大利。當拿破侖出其不意攻占米蘭后,梅拉斯還在企圖向法國本土實施進攻。而待梅拉斯集中兵力準備決戰時,拿破侖已經奪取了奧軍的許多后方補給基地和醫院,切斷了奧軍的退路,為遠征作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為了多方誤敵、乘虛攻擊,拿破侖有時先從側翼發起攻擊,迫使敵軍分兵,使中央空虛,再乘機以快捷的攻擊從中央突破;有時在某地故作大舉進攻的姿態,迷惑調動敵軍,然后在另一地突然發起攻擊,使敵人措手不及;有時多次進行佯攻,以麻痹敵人,掩護真正的進攻行動;有時還以外交手段造成敵軍的錯覺判斷,然后出其不意地攻擊。
任何出色的戰爭都講求方法
拿破侖說:“作戰計劃應考慮敵人任何可能的行動,而制定必要的應付策略。”并強調:“任何出色的戰爭都是講求方法的戰爭。”
拿破侖在作戰中善于隨機應變,使敵人往往無所適從。一個被俘的老軍官曾感嘆說:“跟我們交戰的是一位年輕的將軍,他總是時而在我們前面,時而在我們后面,時而又在我們兩側,而我們根本無法理解。什么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應該怎樣配置我們的兵力才好。在戰爭中,這種作戰方法是受不了的,它違反一切常規。”
每個士兵都有一根元帥指揮棍
拿破侖有一句名言:“一支由馴鹿統帥的獅軍,決不可能再是獅軍。”在如何選拔將帥的問題上,拿破侖注重年輕有為。1805年由他晉封的18位元帥,多數在40歲以下,37歲以下的約有7人,而達烏僅34歲。拿破侖在選拔將帥時,徹底破除傳統的講究貴族出身的門閥觀念,注重惟才是舉。他曾說:“每個士兵的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帥的指揮棍。”在其元帥中,著名的內伊元帥是飯店主的兒子,拉納元帥是個士兵的兒子,而以勇敢著稱的勒費弗爾元帥,原先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士兵。
在軍人士氣建設上,拿破侖總是設法激發官兵的榮譽感。他認為,勇敢是金錢買不到的,應千方百計激勵那些能為通常不理解的理由犧牲自己生命的士兵。為了鼓舞士氣,拿破侖還不惜花費大量掠奪得來的金銀財物作為物質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