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總比一成不變、墨守成規好,因此,很多企業把“變化”兩字掛在嘴邊。難道只要來個天翻地覆的改變,企業就可以進步了,成功了?
關于這個問題,你可以去問問麻雀,為什么它們很認真地學習大雁排隊,卻越學越亂?你也可以去問問騎師,為什么讓一匹好馬自由馳騁,卻害人害己?你也可以問問百足蜈蚣,為什么它開始思索如何行走,卻突然寸步難行?
這是3個關于動物的寓言,在會心一笑后,只要認真思索,你會發現開頭那個問題的答案。
寓言之一:好馬為什么會脫韁而逃?
一個騎師,讓他的馬接受了徹底的訓練。騎師說的話,馬兒句句明白,他可以隨心所欲地使喚它。
“給這樣的馬加上韁繩是多余的。”有一天騎馬出去時,騎師把韁繩解掉了。
馬兒開頭跑得還不算太快,但當它知道什么約束也沒有時,就越發大膽了。它的眼睛里冒著火,腦袋里充著血,再也不聽主人的叱責,飛馳過遼闊的原野。
不幸的騎師想把韁繩重新套上馬頭,但已經無法辦到。完全無拘無束的馬兒一路狂奔,竟把騎師摔下馬來。它瘋狂地往前沖,什么方向也不辨,一股勁兒沖下深谷,摔了個粉身碎骨。
“我可憐的好馬呀,”騎師悲痛地大叫道,“是我一手造就了你的災難,如果我不冒冒失失地解掉韁繩,你也就決不會落得這樣凄慘的下場。”
別放松有效管理這條韁繩
雖然我們要鼓勵員工發揮自己的優勢,但是,騎師的故事告訴我們,對一個企業而言,一點約束沒有,僅靠信任是管理不好企業的。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來約束全體員工的行為。
任何公司在創業期,它的管理體制一定要講究簡單和務實,主要是抓好人和財兩個方面,例如制定一本員工手冊,規定道德準則、考勤制度、獎懲條例、薪資方案等條文。在財務方面,像報銷制度、現金流量、制定預算、核算和控制成本等方面是必須首先要考慮到的。
規范管理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建立,它需要通過長期磨合才能持續形成。規章雖然簡單務實,但強調人人都必須遵守,不能有特權,也不能朝令夕改。等到公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并初具實力時,還需要意識到自身能力上的缺陷,盡可能聘請一些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來共圖大業,而不是盲目樂觀,以至于放松了管理。
寓言之二:麻雀為什么排不好隊?
一群麻雀站在枝頭上,看見天空飛過的大雁排成整整齊齊的長隊,羨慕極了。一只麻雀提議:“我們也排隊飛行好嗎?”“好!好!”大家一致同意。可是,它們有的飛得高,有的飛得低,有的飛得快,有的飛得慢,排來排去,總排不成隊。
亂了一陣以后,麻雀們又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我們為什么排不好隊?”
一只麻雀說:“排隊得有一個隊長來指揮才行。”大家說:“對,對!”于是你要做隊長,他也要做隊長,亂哄哄地吵了起來,爭執不下。
結果,大家商定,由一只年紀最大的麻雀來做隊長。
隊長發令了:“一二三,起飛!”大家都爭先恐后地飛向天空,仍舊亂糟糟的,有的飛得快,有的飛得慢,有的飛得高,有的飛得低,排不成隊。
隊長急了,批評那只飛得太快的麻雀:“聽指揮,飛得慢一點!”那只被批評的麻雀不服氣;隊長批評那只飛得太低的麻雀:“跟上,飛得高一點!”那只被批評的麻雀不高興;有的麻雀嚷太吃力,有的麻雀嚷肚子餓了……結果一哄而散,各自飛走了。只剩下那只當隊長的麻雀,愣頭愣腦地在想:“為什么麻雀排不好隊?”
別指望麻雀變成大雁
雖然有老麻雀作為“團隊領導”,也有著排隊這樣一個“團隊目標”,但是由于每個麻雀的個體意識太強,最終無法變成像大雁那樣。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大雁有大雁的優勢,麻雀有麻雀的靈活。在一個公司內,怎樣建立一支行為有序、工作規范的員工隊伍,與如何讓個性化的研發小組成員們發揮個人潛力,都是管理者需要同樣思考的重要問題。
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這一教育教學原則現在也不過時。許多公司在選拔和培訓員工時,卻忽視了這點,把培訓當成了裝滿竅門和秘訣的錦囊,用千篇一律的要求來人為地“提高”員工素質,其實卻堵死了他們向不同方面發展的可能。
寓言之三:
百足蜈蚣為什么不會走路了?
哲學家青蛙見了百足蜈蚣,久久地注視著,心里很納悶。它攔住了蜈蚣,問道:“我是個哲學家,但有個問題我解答不了,你走路到底先邁哪條腿,后邁哪條腿呢?用這么多條腿走路,這簡直不可能!”
蜈蚣說:“我一直就這么走的,可誰想過呢?現在既然你問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這一念頭第一次進入了蜈蚣的意識———該先動哪條腿呢?蜈蚣突然覺得動彈不得了,蹣跚了幾步,終于趴下了。
它對青蛙說:“我一直都在走路,這根本不成問題,現在你把我害苦了!我動不了了,成百條腿要移動,我該怎么辦呢?”
別使企業“削足適履”
百足蜈蚣如何行走根本不需要刨根問底,這是它的本能———與生俱來的能力。聯想到企業的經營決策與經營戰略,同樣有著一個“本能”與“直覺”的問題。
一個企業從創業開始,在摸爬滾打中練就了一套適應市場的生存本能。然而,不少企業并不尊重這種生存“本能”與“直覺”,為了將企業迅速做大,引進“外腦”或者“空降兵”對企業經營戰略與管理制度進行全面“洗腦”,盡管引進的是一流的管理理念,企業發展也遵從大企業發展的規律,但是,推倒重來的結果是企業已是“面目全非”了,完全失去了原來的“自我”,如同蜈蚣一樣“蹣跚而行”甚至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