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在骨子里屬于一種老人藝術(shù)。這并非指天文年輪,而是指寓諸筆端的滄桑感。中國畫對意境的苛求,注定了從藝者只有在漫長的歲月歷煉后才有揮灑自如的底蘊。天才可以用早熟的代價捷足先登,庸才可以用先聲奪人的奇怪嘩眾取寵,而人才只有在蓽路藍縷的藝海跋涉中泊近那種沉郁而空靈的境界。
盧高健先生經(jīng)年的藝術(shù)探索表明,在告別弩拔弓張的激情之后,他的作品洗盡鉛華,始而在溫潤的筆墨中傾注人性的體驗。兒時燕子磯頭臨風長嘯,鐘山南麈踏月尋桂的林泉之趣,漸已歸諸淡泊天然的筆墨,鑄成對作品背后人文底蘊的執(zhí)著和關(guān)懷。這是一種難以名狀卻氤氳其間的氣質(zhì),往往也流露在作品的布局和色調(diào)上:《松石寒雀》以繁密的枝呵護著一片溫暖空明的氣氛,讓人從林間隱約的枝梢讀收靈禽安然動人的低吟;《菏池暗香》則以傳統(tǒng)的視角去俯瞰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叢,即使不綴蓮花也能讓人從濃淡干濕的變化中觸摸到一份寓浩然之氣于清蔭的意味?!按渲顸S花,莫非菩提”是高健所追求的審美眼光,那是一種無法造作也按捺不住的心態(tài),一種掃卻狹隘功利的塵埃剝落出萬物之中靈明之珠的功力。
在資本原始積累時代的勢利法則面前,有些畫家往往忽視了人文精神的素養(yǎng),轉(zhuǎn)而熱衷于奔走豪門之下,游戲于燈紅酒綠之間,色浮墨燥,漸成風氣。偽古典精神矯揉造作的貴族情趣鋪墊在媚俗的市儈價值觀之上,偽個性代價而沽的浮夸作秀則以意韻的蒼白作為征服市場的代價。在這種環(huán)境中,恪守以文載道、畫出抒情的人文傳統(tǒng),無異于宣稱自己是一個保守主義者。追求藝術(shù)語言創(chuàng)新的盧高健先生認定真正的個性只能生長于人文精神的土壤中,先賢積淀的人文情懷最終比任何炒作都有著持久的感召力。
尚在藝術(shù)之途中的盧高健先生能否藝海拾珠不僅僅取決于“天道酬勤”的道理;對一個出生平民且拙于酬酢的畫家而言,他的事業(yè)需要機遇的鼓勵,他所有的作品都無需冬烘野老有閑私語的回應。即使在技術(shù)性的表達方式上,也需要不斷吸收先賢大師的養(yǎng)份,從中提煉概括出自家的個性化語言。
盧高健先生正在為我們打開一扇通達人文之脈的心靈之窗。
![]() | ![]() |
| 松石圖 | 紫藤雙鴿 |
![]() | ![]() |
| 枇杷圖 | 白梅圖 |